上週,整個朋友圈被柯比·布萊恩洗版,也是讓朋友圈裡最理性的男生們集體喪失理智、淚流滿面的一天。回歸到理智,我們來看看瘋狂洗版背後,如此大的體育產業裡蘊藏著什麼樣的創業機會?
現狀:
- 體育是泛娛樂、消費升級、大健康等幾大概念趨勢的交匯口,且坐擁政策紅利。
- 越來越多的資本在湧入體育這個產業,風口正在來臨。
體育這個大主題,從產業框架上看,我喜歡簡單的分作兩個板塊來理解:一個是消費者“參與體育運動”,本質是消費升級驅動下的新生活方式;另一個是消費者“看體育”,本質是內容。
“參與體育運動”
廣大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當然算不上新鮮。但願意付費去參與體育運動,則是個相對小眾、低次數的事,可以視為新生活方式。相比旅遊、逛街、遊戲等生活方式,體育運動對參與者的價值激勵一般是慢反饋、長周期的。這自然就決定了大多數體育運動品類的付費消費人群不會太多,會是個存量市場的小眾生意。當然,一些娛樂休閒基因強的運動可能會在圈子KOL的引領下未來發展為潮流新生活方式,但對多數細分領域的體育創業者來說,往往要有足夠耐心深耕自己的賽道。
現在整個產業還是初階開始,做toB、toC各種品類的團隊都在探索。從我的角度看,判斷一個方向是否適合資本有以下這些觀察維度:
- 運動人群基數
雖然大品類的賽道在慢慢變得擁擠,但其實大多數小眾的品類註定更不適合投資。對於小眾品類的創業方向,一個重要的檢驗標準是你提供的價值是否能夠讓用戶付費。許多互聯網背景的體育創業團隊總是喜歡簡單套用“做產品–做用戶–做大社群–電商或增值服務變現”的思路來講故事,但最後往往可能在形成商業閉環之前就遺憾死掉了。 - 品類是否有流行的潛質
運動是一種線下游戲,新用戶上手難度、用戶成長的體驗階梯、付費點、休閒風格還是競技風格……相比一些歷史悠久的運動,現在引入了一些遊戲化思維設計的新運動玩法或許更有機會。 - 是否有“互聯網+”的可能性
投資人最中意的,始終是具有爆發潛力的項目——用互聯網結構效率提升的優勢在不同維度去打,而不僅是用傳統手段和友商們比拼公司的營運效率。有的體育背景重的團隊在最初切入方向上沒有想清楚,往往容易陷入各種坑而最後做的不痛不癢,或者又做成了一個傳統小生意。
既然如此,體育+互聯網到底帶來了哪些本質變化?不妨先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消費者在參與體育運動時花錢,到底是買的是什麼?
我歸結為四大類資源:裝備、場地、教學、組織營運。消費者為參與體育運動而花錢,本質上是為使用這四大資源而買單。
不同的運動品類,對這四種資源的依賴程度都不太相同。例如,足球、籃球對場地資源強依賴,對組織營運中等依賴,而對裝備和教學相對弱一些;健身對裝備(器械設施)、場地和教學資源的依賴都很強,對組織營運的依賴較弱;而馬拉松跑團則是對組織營運強依賴的品類。
一個有潛力的方向或商業模式,必須要滿足強依賴資源上的需求,且同時該資源可以被互聯網改造優化。例如,對於足球/籃球類項目,場地是強依賴資源。目前市場的主要問題在場地供給稀缺,而不在於交易效率,互聯網能提供的價值有限。因此,許多場地類O2O項目會很艱難;對於健身類項目,教學資源是重依賴且互聯網相對容易改造的領域。當前活到後期的公司也基本是圍繞教學切入;而對於跑步來說,做路跑團的“組織營運”顯然比做“裝備”的電商賣跑鞋更容易成長起來。
“看體育”
“看體育”,也就是傳統的職業賽事、球隊、球員等IP以及圍繞其的媒體傳播,這是當前巨頭們爭奪廝殺的領域。對這一板塊的理解判斷,或許電影產業可以作為一個有趣的對照供我們參考。
作為泛娛樂內容產業中實現商業收割的核心,電影產業目前正迅速邁向千億規模。但如果回溯產業發展歷史就可以發現,以電影票房市場來說,其實在之前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非常低迷,就像今天的體育產業一樣,商業上一片蠻荒。直到2009、2010年左右,整個產業才真正進入爆發式成長。
例如,中國電影市場為什麼會突然爆發?這背後的影響因素可能有很多。從供給面看,直接原因是影院銀幕數量的暴漲。換句話說,是供給面的通路增加推動了整個票房市場的增長;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來自於需求面的變革—隨著消費的升級,影院逐漸成為了家庭線下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看電影被商業地產打造為吃喝玩樂一體化消費中的重要一環。
因此,從電影產業總的發展節奏來看,通路領先於內容而發展。通路端的體驗改善和規模化,拉動了內容消費,進而推動了內容生產的品質提升和專業化工業化水平,進而帶動了整個泛娛樂產業鏈。
那麼類比到“看體育”板塊呢?
對於線下觀賽這個市場,或許會經歷類似的發展歷程。即,由線下觀賽通路的商業化改造引領,家庭休閒娛樂的主要方式或許慢慢會變成去球館看比賽,進而帶動體育內容生產(也就是賽事營運體系)的工業化水平,進而帶動上下游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這個過程主要將由巨頭們推動,但創業團隊未必沒有機會。因此,如果這個大的發展邏輯成立,這個領域的創業團隊目前或許更適合去圍繞線下通路改造(場地硬體、人才經紀等)、或者內容的線上周邊(資訊、論壇、彩票、直播等)做一些事情,而對進入內容生產這個大領域需謹慎考慮。
最後,我想無論是”參與體育運動“還是”看體育“,整個體育大生態還很原始。對於真正願意紮根於體育領域的創業團隊來說,資本和巨頭們的湧入遠不是威脅,而是會更好的催熟整個產業壯大成長。這正是最好的時代,It is your time。(注:本文為青山資本向網易(NetEase, NTES-US)創業Club投稿)
《網易科技》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