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鴻海低估製造業回流美國難度
作者 新芽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新芽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新芽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鴻海低估製造業回流美國難度

2019 年 2 月 14 日

 
展開

根據路透社早前報導指出,鴻海(2317-TW)(2354-TW)可能縮減 LCD 生產計劃,甚至放棄該廠,而郭台銘的特別助理胡國輝(Louis Woo)表示,富士康(601138-CN)仍在評估威斯康辛州項目方案。他指出,“在人工費用相對較高的美國,製造先進電視顯示屏的成本非常高昂。就電視領域而言,我們在美國沒有立足之地,我們無法競爭。”

後來又有外媒報導,郭台銘助理在 2019 年 1 月 30 日時曾接受國外媒體採訪,稱 “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建廠計劃可能要縮水,尤其是面板工廠,或將遭到擱置。”  看起來富士康在美國建廠並不順利,有點進退兩難的意思。

但是有消息指出,在 2 月 1 日晚上,美國總統川普曾找郭台銘進行私下約談。約談之後,富士康卻及時發布了一份聲明,並稱富士康在威斯康辛州投資和創造就業的承諾沒有改變,會繼續推進在美國的面板工廠建設計劃,並重新重申自己的承諾,即 “期待擴大在美投資,繼續在當地擴招”。

而川普也在推特上頗為得意的說:“和我談完,富士康就傳出了好消息。” 從這裡我們其實可以隱約看到,在美建廠的富士康如今正在表現出一種進退兩難與騎虎難下的心態。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指出,郭台銘確實想離開美國建廠,但美國卻不讓他走。

早在 2017 年,富士康就宣布投資 100 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建設 LCD 工廠,當時被川普稱之為製造業就業回歸美國的典範;2018 年 6 月,郭台銘在美國舉行了投資工廠的破土儀式,表示將為美國創造大約 13,000 個工作崗位。

而川普也給富士康很大的減稅優惠,僅企業所得稅率從 35% 直接降至 15%;此外還有特別優惠——只要郭台銘來建廠,未來 15 年將提供 30 億美元的稅收優惠,還有約 7.64 億美元的設廠公共開支補貼,以及約 1 億美元的相關聯通道路興建費用,總共接近 40 億美元。

可以說,川普給了富士康相對優渥的投資條件與市場環境。川普一直標榜要重振美國製造業,希望引入富士康這樣的製造業巨鱷來開個好頭,帶動越來越多的製造業回歸美國;但對於富士康來說,帶頭去重振美國製造業,任務還是艱難了些。

一方面,美國製造業環境不好,美國工人的薪資要求遠遠高於中國,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普通工人薪水是中國的 6 倍。物以稀為貴,美國除了工人薪資高之外,其他的生產設備、元件成本也頗為高昂。據路透社援引富士康發言人 Louis Woo 的話稱,在美生產尖端電視螢幕成本過於高昂可能是縮小規模或者暫時擱置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熟練的技術工人,在美國也不好找,富士康在該州的招工數量也沒有達成目標,有些優惠政策也被收回。根據台灣《世界時報》曾經指出,郭台銘在台灣鴻海集團一場集會上,主動提起與川普通話,重申集團絕不放棄在威斯康辛州製造,但也向川普說,自川普上任後,經濟改善、失業率大幅下降,因此根本找不到員工,甚至不得已需要採用退伍軍人背景的員工。

根據媒體透露,鴻海計劃在未來 18 個月,建造包括 LCD 面板模組後段封裝廠、高精密模組成型廠、系統整合組裝廠、研究發展中心等;集團仍將持續投資美國優秀人才,在美國和威州建構 AI、8K、5G 生態系統。

因此,綜合以上可得知,對富士康來說,赴美建廠面臨的麻煩包括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與原物料零件生產配套設施的缺失,也沒有完善的上游供應鏈產業集群;聘請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需要花費時間,這些令成本大幅上升。早些年德國《世界報》就稱,美國在不到 20 年裡,工廠消失近 1/4;美國著名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曾表示,美國現在是一個小鎮有 200 家新創企業、每家僱 50 人的模式,傳統的 “美國製造” 大廠很難再回來了。

製造業配套設施的消失意味著它面臨的利潤與市場遠不能與中國相比,總體而言,郭台銘事前應該就非常清楚,去美國建廠本身就不是一項划算的買賣,因為以它的核心業務——智慧型手機製造、LCD 面板等業務來說,整個製造業產業鏈都在中國,盲目搬到美國建廠,本身是違背市場規律與商業邏輯的。

因為在現代經濟中,產業聚集決定著製造業的地位,如果在美國缺乏一個一體化的產業關聯製造業集群,它要平地起高樓難度非常之大。有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富士康與其在美國生產 LCD 面板,不如在中國和日本生產然後運往墨西哥進行最終組裝,再將成品進口到美國,這樣利潤會更高。” 現實情況是,川普需要郭台銘來粉飾他的政績,而郭台銘其實並不特別需要美國市場。

另一方面,郭台銘選擇去美國建廠,也沒有清晰的認識到美國的製造業國情,過去 40 年裡,美國工業就業規模急劇下降。所以多年來,美國一直在喊的口號是要讓製造業回流,富士康在製造業領域有它雄厚的基礎與實力,但還是低估了在美建廠的難度,因為美國的問題是人力成本高,製造業產業集群規模不如中國,自動化程度較高,熟練技術工人少,製造業崗位與就業人數越來越少。如今,讓美國人重回收入線,像中國、越南、東南亞等國的藍領工作,是比較困難的。

但富士康做出在美建廠的決策,有它自身的難言之隱、無奈以及小心思,這種無奈包括川普過去一直以來都在對蘋果(Apple, AAPL-US)施壓,要求蘋果將工廠搬回美國。迫於壓力,過去蘋果公司曾經向富士康、和碩(4938-TW)聯合科技提出將所有的亞洲生產線全線撤回美國的這一想法,當時許多供應商並沒有響應,和碩科技就拒絕這項提議;而富士康之所以響應,背後的小心思或許是它需要緊緊抱著蘋果的大腿,為其分擔壓力,才能從蘋果手裡贏得未來更多的訂單。

另外,響應川普新政府的製造業回歸號召,可以獲取川普新政府對製造業的政策紅利、尋找產業佈局的新方向,讓製造業融入美國市場,對其國際競爭力提升以及吸納更優秀的技術與人才也有莫大好處,畢竟儘管美國製造業本身在衰落,但在技術研發與累積以及產業鏈的話語權層面,一直處於頂端,富士康要成為一家具備上下游連接能力的超級巨頭,需要站在美國製造與技術研發累積的基礎上完成蛻變。

而由於本身的製造業基因,富士康大多數員工長期以來都是產品線上的螺絲釘,很少參與上游的研發。富士康在美國儘管面臨著熟練技術工人的難題,但也有機會吸納到更尖端的科技人才,參與到美國製造業上游的研發環節之中,驅動整體創新力的提升。

因此,對於富士康自身來說,去美國建廠其實也是有完成產業升級、尋求轉型的意味,有助於打破富士康代工廠的品牌標籤。況且,出口轉內銷不僅能大幅提升富士康的品牌溢價,也能提升其產品的價格與利潤,富士康還可以藉助其於美國製造業領域的佈局,在國際上打造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

但是對於富士康來說,儘管在美建廠,可以在未來幾年獲得當地地方、州和聯邦三級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當前的難題是,如果本身製造業成熟土壤與配套設施以及相關熟練技工的缺失,一切從零開始,成本投入可能是個無底洞,投資報酬率現在依然是未知之數。

這也是為何富士康在美國所建立的工廠並不是之前承諾的 10.5 代 LCD 製造工廠,而是規模較小的第 6 代的 LCD 工廠,因為美國缺乏生產液晶面板的原物料,美國本土企業沒有生產這麼大的基板玻璃,這種 10.5 代線液晶面板的產能基本聚集在中、日、韓等地,美國本土企業並不生產這麼大的基板玻璃。

這是富士康的難題所在。富士康如果要履行承諾,有兩種辦法,其一是只能向中國或者其他國家進口 10.5 代線的基板玻璃,其二是在當地投資一家基板玻璃廠來生產,但這種配套的投資投入成本可能會遠超過富士康的預期。這也因此導致了富士康的反覆,也是威斯康辛州當地人越來越懷疑鴻海是否能夠履行其招聘承諾的重要原因。

當前或許另一個讓郭台銘更糾結的問題在於中美貿易問題,導致其處境尷尬,因為富士康大部分的製造業業務在中國,過去一直是向美國銷售產品,如今在美國建廠承諾創造就業機會,承諾已經給出,要收回很難,郭台銘身處其中,面臨著雙方的壓力。有業內人士指出,鴻海解困,其實有待中美貿易局勢的好轉。

富士康當初在美國的投資計劃,曾被視為拯救美國製造業的白衣騎士,之所以說騎士,是因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本身是要算經濟帳的,但在富士康也有順水人情的意味。國外就曾有研究機構分析師清晰的指出:富士康在試圖規避來自美國政府日益增加的壓力,是一種權宜之計。

目前國際環境與美國製造業國情將富士康架到了騎虎難下的境地。在美建廠計劃,從過去到現在可以看到郭台銘一直處於被動局面,一直被推著走;如何掌控主動權,化解當前的尷尬,是擺在郭台銘面前的一道難題。

新芽》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新芽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新芽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