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鴿派、鷹派是什麼?FOMC 與台灣央行如何決策?怎麼影響股市?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何姸瑤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鴿派、鷹派是什麼?FOMC 與台灣央行如何決策?怎麼影響股市?

最近更新時間: 21 February, 2025

 
展開

報章雜誌中,經常能看到「鴿派」與「鷹派」不斷出現,例如:「偏『鴿』朱美麗接央行副總裁!三鷹就算少了陳南光,『鷹鴿之爭』恐仍未完待續」、「Fed 官員釋鴿派訊號:無須急於降息 降太多有風險」等。究竟鴿派、鷹派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會影響市場及貨幣政策嗎?會不會受到經濟環境影響?現任 FOMC 與台灣央行的立場?本文將會帶你深入解析!

鴿派、鷹派是什麼?

在金融市場與貨幣政策的討論中,「鴿派」與「鷹派」是兩個經常出現的關鍵詞,影響著利率決策、經濟成長與市場走勢。但這些術語究竟從何而來?它們的核心理念又有什麼不同?無論是投資人、經濟學者,還是關心金融趨勢的讀者,理解鴿派與鷹派的概念,將有助於掌握央行決策邏輯,並預測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

鴿派、鷹派定義及由來

鴿派、鷹派一詞最早於 1962 年 10 月 16 日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作戰筆記中出現,從此被納入政治使用。當時正處古巴飛彈危機,甘迺迪於筆記中將主張封鎖古巴海域的官員稱為「鴿派」;將主張空襲射擊的官員稱為「鷹派」。

甘迺迪作戰筆記中出現鴿派、鷹派圖片來源: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Blog

老鷹的形象為兇猛、銳利、果斷等,因此鷹派(Hawks)便泛稱手段較為強硬,偏好貨幣緊縮的政策。鴿子的形象則較為和善、柔軟、穩定,因此鴿派(Doves)指稱手段較溫和,偏好貨幣寬鬆的政策。要特別注意的是,鴿派、鷹派指的是政策的態度,而非個人特質,因為一位官員的立場可能因為經濟與政治環境的影響而改變。

鴿派、鷹派區別

央行的主要目標為:控制通膨、刺激經濟,然而達成這兩個目標的手段卻恰恰相反。鴿派、鷹派便是在這兩項目標中側重不同事情,因此造成後續政策的差異。股感用以下表格整理鴿派、鷹派的主要區別,供大家參考!

鴿派、鷹派差異
項目 鴿派 鷹派
政策目標 經濟成長 控制通膨
利率 降息、維持低利率 升息、維持高利率
貨幣政策 貨幣寬鬆 貨幣緊縮
如何看待通膨 認為通膨有利市場發展 認為通膨是經濟穩定的威脅
適用情境 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通膨低迷 通膨過高、經濟過熱、資產泡沫風險

為什麼要了解鴿派、鷹派?

在市場討論中,鴿派、鷹派經常被用來形容央行官員的貨幣政策立場,但這些學術性的分類真的會對市場產生影響嗎? 或者,這只是經濟學家的概念遊戲,而實際上市場是由更複雜的因素驅動?如果 FOMC 內部出現更多鴿派官員,股市真的會上漲嗎?如果央行決策者偏向鷹派,通膨就一定會被壓下來嗎?此段將深入探討鴿派與鷹派對貨幣政策與股市的實際影響!

💡如果你想先瞭解相關知識點,歡迎閱讀下列文章>>>

鴿派、鷹派與貨幣政策的關聯

根據研究報告,可以得知 1987-1996 年間的 FOMC 成員中,鴿派、鷹派實際主張該派別利率政策的比例高達 77% 與 91%,可見此分類在利率政策上有一定的鑑別度。然而,此準確度仍會因為經濟環境的變動而有所調整,1970-1978 年的準確度僅有 67% 和 55%,推測和當時的石油危機、越戰、停滯性通膨有關,導致整理利率政策傾向鷹派。

資料來源:Working Paper Series;資料時間:2018/07註:鷹派利率政策為高於會議決議利率 0.25%以上;鴿派利率政策為低於會議決議利率 0.25%以上
鴿派、鷹派與實際政策關聯性
研究年份 實際利率政策 被認為是鷹派的官員 被認為是鴿派的官員 未知

1970-1978
鷹派 67% 23% 10%
鴿派 33% 55% 12%

1987-1996
鷹派 77% 15% 8%
鴿派 9% 91% 0%

除了利率,我們也能從官員對於其他總經數據的預測印證鴿派、鷹派確實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指標。由下表可以看出,鷹派官員對實質 GDP 的預測略少於鴿派,顯示他們對經濟成長較為保守;預測較高的通膨,則顯示他們對於通膨更敏感,因此放大風險。

資料來源:Working Paper Series;資料時間:2018/07
鴿派、鷹派對於總經數據的預測 1992-2007

預測項目
當年度 下一年度
鷹派 鴿派 鷹派 鴿派
實質 GDP 3.04% 3.04% 3.08% 3.11%
通膨率 2.32% 2.09% 2.22% 2.09%
失業率 5.39% 5.35% 5.22% 5.23%

因此,未來關注總經數據時,我們也能交叉比對各家數據與立場,進一步驗證這些政策立場是否與實際決策方向一致。例如,在市場預測 FOMC 的貨幣政策時,不僅可以參考利率決策與會議紀錄,還可以透過官員們對 GDP 成長、通膨、失業率等經濟指標的預測差異,來推測未來的政策走向。如果鷹派官員普遍預測較高的通膨,那麼市場便可能期待更緊縮的政策,如升息或減少資產購買;反之,若鴿派官員的經濟成長預測較樂觀且通膨擔憂較低,則市場可能預期較為寬鬆的貨幣環境。

💡如果你不了解總經數據,歡迎閱讀下列文章>>>

鴿派、鷹派與股市的關聯

股市的變動受多種複雜因素影響,但我們仍可以從鴿派與鷹派主導的政府中找出一些規律。從下圖來看,1993 年至 2013 年間發生了兩次經濟衰退,在前期,FOMC 內部的鷹派比例較高,而當經濟危機爆發後,市場轉向鴿派政策救市,促使聯準會採取量化寬鬆等措施來救經濟。

從這些趨勢中,我們可以推論:

  • 鷹派較注重通膨控制,可能會執行過於緊縮的貨幣政策,進而提高經濟衰退的風險。
  • 鴿派則更關注經濟成長,通常採取較為寬鬆的政策,營造友善、開放的市場環境,促進投資與交易,使經濟成長與股市表現更為活躍。

因此,了解官員的立場與股市的關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鴿派與鷹派新聞標題背後的經濟含義,也讓投資人在判斷市場趨勢時擁有更多參考依據!

S&P 500 年化報酬率和鴿派、鷹派主導的關聯資料來源:Working Paper Series、作者自行整理;資料時間:2018/07

FOMC 的鴿派、鷹派立場?

在了解鴿派與鷹派的含義及其對貨幣政策與股市的影響後,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美國 FOMC 內部的實際人物,看看哪些官員屬於鷹派,哪些則偏向鴿派。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貨幣政策的方向,也能幫助我們回顧歷屆聯準會如何在不同經濟環境下做出決策。透過分析歷任主席與主要決策官員的立場變化,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美國貨幣政策的演進,以及不同時期的政策如何影響市場與經濟發展。

目前鴿派、鷹派立場

現任 FOMC 投票委員共有 12 位,其中由聯準會主席傑洛姆・鮑威爾(Jerome H. Powell)擔任主席,而副主席則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約翰・威廉斯(John C. Williams)擔任。根據機構報告整理,目前 FOMC 中間派比例較高,但由於近期美國勞動市場與經濟數據表現穩健,整體決策傾向偏鷹派。

委員內部普遍認為,在通膨仍處於高位、關稅政策影響未明的情況下,不宜過快調整利率政策,以避免市場波動加劇。值得注意的是,原先被公認為鴿派代表的奧斯坦・古爾斯比(Austan D. Goolsbee) 近日也表達了對通膨壓力的擔憂,並提及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風險,顯示出更趨向保守鷹派的立場。

下方圖表整理了 12 位 FOMC 投票委員的鴿派與鷹派立場,以及他們近期的發言內容,供讀者參考!

FOMC 成員立場
資料來源:ITC MarketsReutersCNBCBoard of Governe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作者自行整理;註:藍色象徵鴿派,紅色象徵鷹派

歷任鴿派、鷹派立場

透過回顧過往 FOMC 主席與成員組成,併以當時利率、經濟環境分析,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鴿派、鷹派的意義。由下圖以及機構報告可以整理出幾項結論:

  1. FOMC 主席的立場會影響整體委員會的傾向,並連帶影響利率政策。舉例來說,由保羅・沃克爾(Paul A. Volcker)執掌的 1989 年至 1987 年期間,平均利率較其他時期明顯高出許多。
  2. 如同前段所述,經濟危機會逼迫 FOMC 執行鷹派的升息政策,當危機度過後再轉向鴿派,實施寬鬆利率政策以促進經濟。兩次石油危機和次貸危機發生時,皆這樣運作。
  3. 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普遍比聯準會理事更偏向鷹派。主要因為行長由各地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選任,較少受政治影響,關注物價穩定與金融市場風險,因此更傾向升息以控制通膨。例如,在 1990 年代科技股泡沫時,部分行長警告升息防範泡沫擴大,但理事認為應維持低利率促進經濟。這種內部分歧影響政策決策速度,但長期來看,雙方立場互相抵消,使貨幣政策維持在「偏鷹但靈活」的平衡點。

利率與鴿派、鷹派主導的關聯資料來源:Working Paper SeriesFREDFederal Reserve HistoryHawks and Doves at the FOMC、作者自行整理;註:以藍/紅表示 FOMC 主席立場,資料點顏色為整體 FOMC 立場

💡想更了解相關知識點?歡迎閱讀下列文章>>>

台灣央行的鴿派、鷹派立場?

相較於美國貨幣政策的靈活調整,台灣央行長期以來採取較為保守的鷹派立場。這主要源自於台灣市場規模較小、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一旦市場過度開放,容易吸引大量熱錢流入,導致外資對台灣市場形成高度影響力,進而影響金融穩定。因此,台灣央行選擇維持相對穩定的利率政策,以確保資金流動可控,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

此外,台灣央行對通膨高度敏感,相較於美、歐、日等國家更傾向於提早動作來壓抑物價上漲,避免民生成本失控。例如,在 2024 上半年,全球紛紛暗示即將進入降息循環,但台灣央行卻為了預防夏天電價飆升導致通膨升高,而決定再度升息,這反映出台灣央行對價格穩定的重視。

然而,這種長期偏鷹派的策略也引發不少爭議。部分觀點認為,過度保護市場反而限制了台灣的發展機會,導致市場長期相對封閉,對國際經濟變動的反應較慢,難以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與創新機會。此外,由於資金環境相對保守,台灣企業與人才逐漸外流,前往更具競爭力的市場發展。在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是否應該適度調整貨幣政策,以提高市場彈性,同時兼顧經濟穩定與發展,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

💡想更了解央行的職務及歷史?歡迎閱讀下列文章>>>

重點整理

  • 鴿派泛指較溫和、貨幣寬鬆的立場;鷹派泛指較強硬、貨幣緊縮的立場。
  • 鴿派、鷹派的分類可以作為利率、失業率、通膨、GDP 等總經數據的參考,與市場環境交互影響。
  • 美國 FOMC 目前整體偏向鷹派,基於經濟表現強勁、川普政府的不確定性,決定延緩降息,以防通膨再起。
  • 台灣央行長期偏向鷹派,利率並無大幅變動。保護市場的同時,卻也可能在限縮企業發展。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何姸瑤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