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2019 投資趨勢–產業篇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2019 投資趨勢–產業篇

2018 年 12 月 25 日

 
展開

2018 年對於多數投資人可說是個上沖下洗的一年,尤其是台股中的三大漲價概念股:被動元件、矽晶圓、MOSFET,股價都歷經天堂到地獄。變數仍多的 2019 年即將到來,投資人又有什麼相關主題是該注意的呢?

5G

根據工研院的統計,2018 年台灣全國通訊設備產業的總產值是 1 兆 357 億台幣。如此龐大的市場,商機將隨著 4G 升級到 5G 而倍數增長。在未來,舉凡物聯網、無人駕駛、智慧家電等所有科技都會用到網路,快速的傳輸速度將是科技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因此 5G 被認為是一個萬物互聯重要的里程碑。

隨著 2018 年 6 月 5G SA(5G Standalone)技術規格的底定,5G SA 將可實現所有 5G 的新特徵,例如共享頻譜(授權/免授權)、超低延遲、基地台之間相互通訊並協調任務的能力。2019 年 5G mMTC、URLLC 規格也將完成。2020 年將正式踏入 5G 的時代,為了讓 5G 得以普及,硬體設備的更新其實早已悄悄展開。

舉例來說,2018 年全球基地台市場規模為 349 億美元,其中還是以 4G 基地台為主(占比 77.1%),然而在美國、南韓開始建置 5G 網路下,2018 年 5G 基地台已經開始出貨(占比 1.4%)。5G 基地台的市場估計會在 2022 年達到 392 億美元,其中,台灣業者主要負責的業務是基地台生產代工製造,以及零組件(記憶體、印刷電路板、天線等)供應。

除了基地台,關鍵 IC 模組、終端產品開發製造、傳輸網路和電信供應等 5G 相關的領域都有台灣的公司在積極佈局。涵蓋範圍之廣,像是 IC 設計的聯發科(2454-TW)、功率放大器供應商穩懋(3105-TW)、交換器製造商明泰(3380-TW)和電訊供應商遠傳(4904-TW)等,在近幾年都曾因為 5G 這個名詞而受到關注。

根據統計,全球 5G 市場將在 2025 年達到 2,510 億美元的規模,可想而知,未來「5G」仍將會是眾多投資人所持續關注的議題。

【延伸閱讀】兵家必爭:迎戰通訊新世代-5G篇
【延伸閱讀】通訊時代的基石:穩懋
【延伸閱讀】中華電(2412-TW)激烈競爭導致數據服務持續降價

NB-IoT

在 2017 年時,市場持續爭論 NB-IoT 跟 LTE-M 兩種低功耗物聯網系統誰將取代舊有的 2G 物聯網路,LTE-M 的速率更快,但 NB-IoT 在覆蓋範圍、連接終端數量等方面具有優勢,而且成本比較低、資費相對低廉,適合固定場景下的物聯網鏈接,比如説水錶、煤氣表、井蓋等等。

在 2018 年時,NB-IoT 逐漸成為市場主流,根據全球半導體聯盟(GSA)報告,截至 2018 年 10 月底的最新數據,有 123 家營運商在 61 個國家投資 NB-IoT,包括在 40 個國家部署、啟動 65 個 NB-IoT 網路。

美國主流電信商如 AT&T(T-US)、Verizon(VZ-US)及 T-Mobile(TMUS-US)都提出建設 NB-IoT 網路之計畫,華為則預期到今年年底時 NB-IoT 商用網路將達到 100 張,覆盖全球 45% 的面積和 65% 的人口。

中國為 NB-IoT 主要市場,在政府支持下中國的 NB-IoT 晶片發貨及業務上限達到全球的 90%,智慧抄表、智能停車、智慧醫療、智能物流、公安消防、城市管理等四十多個行業應用已啟動規模商用部署,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國 NB-IoT 物聯網連接裝置數將達到 5,000 萬以上,2019 年有望達到 2 億以上。

台灣電信三雄都已經初步完成 NB-IoT 網路商用化,台北市政府便跟中華電信合作,預計從 2019 年起開始推動智慧路燈建置,未來全台北市 11 萬盞智慧路燈都將導入 NB-IoT,以基地台或網路節點的方式布局物聯網服務。

整個 NB-IoT 的產業鏈可分為晶片、模組、終端、運營商、晶片、模組或營運商產業都是由大廠主導,如華為、英特爾(Intel, INTC-US)、聯發科、高通(Qualcomm, QCOM-US)佔據晶片產業,模組產業的大廠則包含 U-blox(UBXN-CH)、Telit(TCM-UK)及 SIMCom。在 2019 年,供應鏈中的公司將隨著連接設備量增加而受益。

【延伸閱讀】Qualcomm(QCOM)完美商業模式面臨危機
【延伸閱讀】物聯網浪潮的關鍵推手:工業電腦

資料中心

隨著物聯網與高畫質影音等需求,帶動網路流量與資料量的成長,全球網路巨頭對資料中心的建置需求也日益增加,尤其以 Google(GOOGL-US)、Facebook(FB-US)、Amazon(AMZN-US)、Microsoft(MSFT-US)四大企業為首。除了量的提升,其所建置的設備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推升伺服器(Server)、交換器(Switch)等相關供應鏈的成長。

以伺服器來說,2018 年全球供貨佔比前兩名仍以 Dell(DVMT-US)、HPE(HPE-US)兩大品牌為首,但隨著大型企業在成本的考量,以及自身具備相關技術能力,可不受品牌廠規格限制下,能客製化的白牌伺服器也逐漸展露頭角,2019 年的滲透率預計將繼續攀升。

CPU 的部分則以 Intel、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US)兩大陣營為首,搭配各自伺服器平台的更換時程,Intel 在 2017 年中推出 Purley 平台,但在 2018 年才有較大幅的轉換,下一代的 Whitley 則預計要到 2019 年底或 2020 年才可能問世。AMD 則繼 2016 年推出 Zen 平台後,預計在 2019 年推出 Zen 2。

周邊的供應鏈也會隨著平台的演進提升性能,造就所謂的伺服器換機潮。例如生產均熱片以協助伺服器散熱的健策(3653-TW),深耕 CPU 插座(CPU Socket)的連接器廠嘉澤(3533-TW),與伺服器機殼廠勤誠(8210-TW),都是相關受惠生產廠商,2018 年的營收也都成長不少。另外台灣的白牌伺服器廠則以隸屬緯創(3231-TW)集團的緯穎(6669-TW)、廣達(2382-TW)旗下的雲達為主。

交換器則負責資料間的傳輸,最重要的就是傳輸速度,以往的主流是 10G 交換器,但隨著 5G 的到來將需要更大的頻寬,因此 100G 交換器自 2018 年開始嶄露頭角,展望 2019 年,大家則更期待 400G 的到來,但要小心只有大型企業的資料中心會用到如此高規格的交換器,因此需求端的變化要格外注意。

全球市場由思科(Cisco Systems Inc, CSCO-US)囊括約 5 成市佔,但同樣地面臨白牌交換器的競爭,智邦(2345-TW)便是靠此原因在這幾年業績大幅成長,公司預估 2019 年 Q2 前 400G 能開始放量出貨,另一家明泰則以代工為主,也有機會在明年推出 400G 產品。其他還有以生產網通 PCB 為主的金像電(2368-TW),打入思科交換器板供應鏈,再更上游的銅箔基板(CCL)廠台燿(6274-TW)、聯茂(6213-TW),受惠材料要滿足高頻高速的需求,都是相關受惠廠商。

整體來說資料的需求不會中斷,只是設備的佈建不一定會真的這麼快,尤其是換代的需求提升其實不容易掌握,只能透過觀察實際營收,注意公司出貨狀況,但長線來看仍是投資人可以好好關注的產業。

【延伸閱讀】勤誠(8210)專注伺服器機殼業務
【延伸閱讀】智邦網路交換器大廠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是近兩年來市場的熱點,是指以人工方式來實現人類所具有之智慧的技術。然而目前能實現與人類智能同等的技術還不存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工智慧都是以解決某個特定問題為主,距離出現科幻電影中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還遠。

Nvidia(NVDA-US)是目前 AI 領域的代表企業,該公司把 AI 分為兩類:AI Training 以及 AI Inferencing,Training 階段就像校園裡的授課活動,通過大量資源讓算法了解如何執行任務,例如要訓練一個辨識貓的 AI,需要準備大量貓的圖像,通過每次辨識時的正確度調整算法,直到準確度夠高為主。Inferencing 則是讓經過訓練的算法在現實生活執行,例如利用算法辨識出照片中的動物是貓還是狗。

當算法訓練好要實際在現實中應用時,通常是把訓練用的算法存放在雲端,終端設備(如手機)則備有推論用的算法,負責接收資料並快速提供回應,當算法經過新的資料訓練並更新後,終端再通過網路更新推論的算法。

根據 Statista 的資料,AI 的全球市場規模預期會從 2018 年的 73 億美元成長到 2025 年的 898 億美元,明年預期成長率更高達 54%。目前 AI 市場以訓練為主,推論則是只能做相對簡單的功能,自駕車等功能則需要有更大量的資料來訓練算法後才能實際應用。

訓練需要大量的資料跟運算處理能力,直覺上會認為 CPU 龍頭 Intel 將主導這個領域,但實際上因為 CPU 是循序運算,運算核心會等第一個任務完成後,再進入下一個任務,而 GPU 具有平行運算之能力,能同時處理大量簡易的任務,讓他更適合運用在 AI 訓練。因此 Nvidia 跟 AMD 等 GPU 代表企業才是市場上最大的受惠者。

另外還有 ASIC 跟 FPGA 兩種較專門化的晶片,有業者認為 GPU 並不是專門設計給 AI,因此使用這兩類晶片之效率會更高。目前尚無法判定哪種晶片更有優勢,台股中智原(3035-TW)、創意(3443-TW)都有設計 ASIC 之能力,而 FPGA 則是以 Intel 旗下之 Altera 跟 Xilinx 為主。

在推論晶片上平行運算能力就沒有優勢了,因此市場多認為在推論過程使用 ASIC、FPGA 及 CPU 表現將優於 GPU。目前各大手機晶片商使用的 AI 晶片就屬於 ASIC,例如聯發科推出的 APU。

【延伸閱讀】亞馬遜(Amazon, AMZN-US) AI 招聘惹眾怒:它自己學會了重男輕女
【延伸閱讀】輝達(NVIDIA, NVDA-US)在 AI 領域的護城河是什麼?

電動車

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在 11 月底向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宣布關閉北美五間工廠,大動干戈的進行內部重組,將資金與精力傾注於自駕車、電動車的研發與生產,目標在 2023 年前推出 20 種新款電動車。汽車電動化是將電池做為動力來源,以降低汽車生命週期中的碳排放量,這波趨勢持續在席捲整個產業。

鋰電池系統占電動車成本的三到四成,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系統,目前由 Panasonic(6752-JP)、寧德時代(300750-CN)、LG(003550-KR)三家亞洲廠商寡占八成的市場,而 Tesla(TSLA-US)在上海的 gigafactory3 預計會在 2019 下半年開始投產。

電池價格的部分,除了緊繫著相關原物料:鋰、鈷、鎳、銅,J.P. Morgan 還在報告中指出,儘管每度電的價格從 2010 年的 1,000 美元跌至 2017 年的 210 美元,但為了使電動車在價格上能與傳統內燃引擎車競爭,鋰電池還需再降價到每度 100 美元左右。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缺乏充電基礎設施」是讓消費者在考慮購買電動車時卻步的第三大原因,僅次於價位和電池續航力,即使已有許多廠商參與生產充電樁,然而高投入低回報、營利模式尚不明確的行業特性使得市場上的企業持續在洗牌。

值得注意的是,2018 年有五件石油大廠與能源公司的併購案,其中英國石油公司(BP-UK)預計於 2019 年達到英國每間加油站都配備充電樁的目標,我們也可以推測市場即將進入資本雄厚大玩家的時代。

隨著 Porsche Taycan、 Tesla Model 3、Audi E-tron、Mini E 等電動車款預計在 2019 年進入市場,這項產業又將增添更多色彩,台灣也有不少公司躋身進電動車的供應鏈:乙盛(5243-TW)(5241-TW)、中橡(2104-TW)和中碳(1723-TW)都有與鋰電池相關的業務,檢測設備廠致茂(2360-TW)則推出了電動車無線充電器測試解決方案。

至於熱門的 Telsa 概念股包含:生產電池正極材料的美琪瑪(4721-TW)、康普(4739-TW)、電池模組線束的貿聯(3665-TW)以及減速箱齒輪的和大(1536-TW)。

【延伸閱讀】連接電動車產業的未來:貿聯-KY(3665)
【延伸閱讀】鋰電池─康普、中碳
【延伸閱讀】國內車用傳動元件大廠:和大(1536)

風電

風力發電越來越興盛,相對於逐漸飽和的陸域風電風場,離岸風電目前只占全球風電累積安裝量的 4%,但發電效率較高,未來將成為主流的風電技術。台灣的地理位置相當適合發展離岸風電,根據外國研究指出,全球有 18 處適合發展離岸風電的風場,其中 16 處位於台灣海峽,而這其中又有 8 處位於台灣領海內,而政府也積極推動潔淨能源政策,協助風電開發商取得籌設許可。

漁業署於 2018 年 12 月 10 號發出 “有條件同意函” 給部分離岸風電開發商,接下來通過營建署的海管法審查並向經濟部申請 “籌設許可” 後,再跟台電簽署售電合約(PPA),順利的話相關供應鏈在 2019 年應能受惠。

離岸風電之產業鏈分為上游的設備製造業、中游的整合服務業、下游的發電業,中下游為外國公司所主導,台灣供應鏈集中在設備製造,尤其政府推動風電設備國產化,讓外國開發商把資金跟技術帶入本土廠商。

代表公司包含風電開發商上緯,生產鋼材的中鋼(2002-TW)、世紀鋼(9958-TW)及新光鋼(2031-TW),生產鑄件且跟西門子(Siemens AG, SIE-DE)簽約的永冠(1589-TW),以及相關機電及電纜廠如士電(1503-TW)、東元(1504-TW)、大亞(1609-TW)、大同(2371-TW)等。

【延伸閱讀】轉動風力發電的未來:上緯投控(3708-TW)
【延伸閱讀】驅動綠能產業之風:東元

資料來源:工研院、數位時代、Statista、J.P. Morgan、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