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3G與4G無線網路的技術演進,蘋果(Apple, AAPL-US)的iPhone生態系統才得以大幅成長;這也讓如同電腦般的智慧型手機擁有遊戲、應用程式、照片與影音的功能。
緊接著,5G的世代,無線的革命也將來臨,它將讓網路的速度比4G LTE快上50至100倍。當然,5G也將推進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不過這不是此次的重點。分析師表示,最重要的是,5G將會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將有數十億台的裝置能夠透過網路互相連結。
5G的商業發展重點圍繞著物聯網,它可以說是技術的演變、或者是革命性的發展,將帶領網路時代邁入新的紀元。晶片廠、網路設備廠與電信服務通訊商都在5G技術大舉投資,預計第一項相關產品將在2017年問世。高通(Qualcomm, QCOM-US)的技術長Matt Grob向IBD表示,“隨著5G技術的發展,將有許多種類的硬體裝置應運而生”。
物聯網包含許多新興的領域,如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遠距醫療、自動化工廠、智慧城市,農業領域相關的感測器網路。例如,農夫能夠透過物聯網對空氣溫度與土壤濕度進行管控,以達到最佳的收成。而高通、英特爾(Intel, INTC-US)、思科(Cisco Systems Inc, CSCO-US)(Cisco Systems, CSCO)與威訊(Verizon Communications, VZ)等公司,也將5G視為未來發展的目標,並期待能夠從物聯網與智慧型手機以外的新的領域獲得新的營收來源。
高通的5G晶片將會在2017年開始送樣
高通針對物聯網設計的5G數據機晶片組,預計將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送樣。高通等公司也認為5G將在許多領域,如物聯網、智慧手機與居家裝置造成改變。而蘋果、三星(Samsung)與其它的手機大廠則會等到5G標準確定後,才會開始採用5G規格;產業觀察家認為這可能要等到2020年才會有實現的可能;而通訊商可能會先提供“定點”的5G通訊,為住家等特定的部份區域提供服務。
威訊表示如果定點的5G技術測試情況良好,可能會在2018年與2019年在每個城市逐一推出。不過目前還沒有決定會在哪些城市推行。就4G網路而言,無線網路公司每傳送1GB的數據,就得花上1美元的成本。而5G網路的成本將會更加便宜實惠,且也能為新的apps,提供不間斷的通訊服務。
Grob表示,“5G將使花費降低、減少延遲並提供可靠的服務。這對於自動駕駛汽車、醫療裝置、基礎設施與智慧城市是一大幫助。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進行5G技術的開發”。
而在醫療層面的應用,則包含遠距醫療監控裝置,如心電圖檢查儀(EKGs)與血壓監測器。而在智慧城市領域,能夠透過交通號誌的調整,讓車輛得以更順暢的行駛;而水資源系統所裝設的感測器,則可以用來檢測即時的污染狀況。物聯網不需要5G技術就能實現。AT&T已經透過4G網路,讓800萬台汽車透過網路互相連接。英國的電信商Vodafone (VOD)則表示9月30號時,它已經讓410萬台的物聯網裝置互相連接。思科指出,目前它連結物聯網的裝置約為49億台,在2020年將成長至122億台,其中有部分會透過5G技術連接。
正式掀起5G市場之爭
一些公司將會在5G革命的早期大放異彩,如網路檢測設備製造商Keysight Technology (KEYS)。獨立的網路測試是標準制定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稍早,分析師表示賽靈思(Xilinx, XLNX)的可程式化晶片將會用在5G的原型產品上;而當5G所採用的射頻頻寬越高,將能夠為射頻晶片領導廠博通(Broadcom, AVGO-US)、Qorvo(QRVO)與Murata,創造出長期的發展機會。
在郊區小型基地台開始佈署配置時,無線基礎設備商Crown Castle (CCI)與新創公司Tarana Wireless極力搶佔這個市場的份額。值得一提的是,Tarana背後最大的投資人就是AT&T。一些分析師認為網路基本設備商Zayo Holdings (ZAYO)也是潛在的受益者,因為小型的基地台也需要使用光纖進行遠距離的傳輸。
儲存所有網路資料的新一代的數據中心,也將成為另一個戰場,包含思科、Arista Networks (ANET)與新創公司Affirmed Networks等等都將參與這次的戰役。同時,新創公司SigFox也與LoRa結盟,思科與IBM (IBM)等公司也是聯盟中的一員,它們透過Wi-Fi與未授權頻譜(Unlicensed Spectrum)提供所有物聯網裝置低功耗的網路連接。
5G的目的在於創造彈性的網路服務,為快速移動的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高頻寬的網路連接;並為停車計時器、鑽油平台感測器等裝置,提供不間斷、可靠性佳的數據傳輸連接。4G網路只能為汽車提供娛樂資訊,而5G服務則能提供即時的環境訊息,例如避免無人車的碰撞等等。
為了能使各類型的硬體裝置提供服務,無線網路將會使用未商業化的高頻與低頻頻譜。由於無線天線與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將使5G能夠使用更高的頻率。分析師表示,郊區將會有數百個裝載在電線桿與建築物上的小型基地台天線同時運作。
無線網路與電信數據中心將會進一步升級,為能因應各類感測器與裝置所需,將提供從高到低不同速度的數據傳輸服務。AT&T與威訊也是推動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Network, SDN)技術演進的領導廠商。SDN將會成為5G網路中重要的一環;無線網路公司將能運用這樣的技術來更有效地分配頻寬,並提供雲端隨選服務。
透過5G開發出資料中心的潛能
在5G革命的浪潮中,資料中心與物聯網之間的網路聯接,也是其中的一環;這也是英特爾、思科與中國的華為以及其他公司,爭相競逐的目標。思科的雲端暨虛擬部門的產品管理副總經理Jean Luc Valente表示,“5G將會成為網路虛擬化主要的技術,並提供更靈活、敏捷的服務”。
“那些與5G網路連接的車輛,可能會在有交通號誌的十字路口,收集駕駛數據。微型雲端相較於後勤數據中心來說,更有可能發現像這樣有價值的數據”。如此,許多事情將能得以改善,例如自動駕駛汽車將不再有衝撞的可能。
思科也從硬體銷售,轉型為提供物聯網的雲端服務。它今年二月和英特爾與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 ERIC)結盟,開始準備銷售與5G相關的硬體和服務。此外,威訊等公司也加入5G測試的行列。
除了5G大廠的聯手合作之外,5G與物聯網領域也掀起合併與收購的風潮。高通為了進入自動駕駛汽車市場,收購了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 NXPI)。日本軟銀也斥資310億美元併購無線晶片設計廠ARM,朝物聯網邁進。 AT&T也表示,若政府同意它收購媒體巨擘時代華納(Time Warner Inc, TWX-US)(Time Warner, TWX),它將能更快跨入5G領域;不過AT&T此策略的目的,還包含為行動裝置帶來更多的影音內容。
思科也在三月以14億美元收購物聯網公司Jasper,進而取得以雲端為基礎的物聯網平台。威訊也於二月宣布以18億美元,收購了提供高頻段5G服務的電信商XO Communication。
相關網路大廠也開始在5G市場互相競逐。臉書(Facebook, FB-US)也和網路設備供應商合作,共同進行5G標準的合作。谷歌(Alphabet, GOOGL-US)(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也致力於發展物聯網的開源軟體。花旗銀行也表示,5G與物聯網將為英特爾帶來商機,讓它的行動部門有望轉虧為盈。高通也可以進一步擺脫已相當成熟的4G市場,邁向利潤更高的5G市場。
即將在2018年冬季奧運展露光芒的5G
為能提前佈局5G,南韓的電信商KT也與威訊合作,共同發展5G的相關技術。KT也計畫將在2018年的冬季奧運會展示5G技術,但相關細節不詳。
除了物聯網與5G的行動服務之外,威訊也瞄準了無線5G的定點服務,這技術將應用於住家,有可能會因為這項技術而計劃取得有線電視公司。分析師表示,還不確定5G的定點頻寬是否能為週遭或更廣大的地區提供高速的網路,威訊之後的測試,將會更能確定最後的結果。
威訊技術規劃部門的副總經理Adam Koeppe表示,威訊已經大舉投資在頻寬技術,包含軟體定義網路、小型基地台與定點無線網路技術。“我們正在為接下來的科技發展作好準備,物聯網也是其中之一。物聯網裝置的目標,在於發展電池壽命長的低成本模組。在基礎設施上整天運行的感測器與智慧電表將能在低頻互相傳輸,且它們所佔據的網路資源並不多”。
Koeppe繼續補充道,“等到5G步入規模化的時候,數十億台裝置將能透過網路彼此聯接。社會也會因為5G而更加緊密,交通號誌、暫停標誌與停車計時器等,都可以讓一座城市更緊密地互動”。不過分析師也表示,對於許多公司來說,5G所產生的營收仍不高。在5G網路與服務部署完成之前,就會開始出現這個話題的炒作。
研調機構Analysys Mason也表示,目前物聯網佔全球行動市場的營收只有1%,五年後將會成長至20%。營收佔比少的原因,是物聯網裝置每個月所收取的費用僅有1至2美元,不像智慧手機,每個月的服務費用高達60美元。(編譯/Bevis)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授權轉載
© [2016]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BD) does not license, review or approve of, and is not responsible or liable for any investment advice or oth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user. The user is not an agent of, sponsored by, affiliated with, or owned by IBD and is not authorized by IBD to make any representations, warranties, or prom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