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當代不好好 拒絕 的一萬種話術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當代不好好 拒絕 的一萬種話術

2020 年 7 月 27 日

 
展開

當自我表達的時候,“拒絕”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展示個性的標籤,貼在各種表示抗拒的詞彙前面,拒絕香菜、拒絕人設、拒絕碳酸飲料、拒絕萬物……不論多小的事,都可以拿來單方面拒絕一下。

而一旦放到一些現實人際關係裡,“拒絕”這個詞立刻就變得麻煩、不那麼自由了,比如:

公共場合遇到搞活動推銷的人跟著你半天加微信,不婉拒都不好說甩不甩得掉;

對方一邊問“你介意我吸煙嗎”,一邊手裡已經準備掏出火點煙了;

有人“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的時候,“那要不你就別說了”憋在心裡說不出口;

甚至於在公開場合搞轟動一時的告白示愛場景,旁觀的人看上去挺浪漫,對當事人來說其實可以稱得上是一場“挾持表演”,那麼多雙眼睛期待地看向你等你回答,沒有多少人能在這種強壓環境下say no。

為什麼“拒絕”成了當代生活難題

我們本能地認為拒絕可能意味著失去機會或者失去朋友:古人李密為了拒絕給皇上做官,彎彎繞繞寫出了《陳情表》,搬出孝道乃至神靈,因為如果他直接揮手寫兩個大字“不去”的話,代價可能是掉腦袋。到了今天,雖然沒有不工作並不會死,大家依然少不了要存上一筆“fxxk you money”,才有拒絕上班的底氣。

然而不拒絕也是隱含著情緒成本的,違背意願把事情大包大攬下來之後可能也達不到對方的期待,反而委屈了自己。

我們的文化自古就強調“情理”,從小就把“懂事”跟“聽話無條件答應”劃等號,所以很多時候覺得“拒絕等於不給人面子”,從根本上覺得沒有合適的理由就不應該拒絕,何況在集體主義面前個人的需求並不重要,很多時候“我不想”是不足以作為拒絕理由的。

0724 拒絕-1

Credits to: Joan Cornellà

好的員工“任勞任怨”,好女人“溫婉賢淑”,酒桌上“喝的多就是給面子不喝就是不給面子”,特別是那些打著“為你好”旗號的要求,更讓人不好意思拒絕。好在大多數人已經開始意識到有求必應( 6625-TW )的“討好型人格”不是什麼好事,過於圓滑世故和“我是為你好”的說教反而會顯得“油膩”,而不好惹的張雨琦“你說什麼我沒聽清”或者劉星的“這麼著吧您就當我被貓叼走了吧”的硬核式拒絕更讓人想要學習。

如果“識相”“懂事”這樣的說法真的成立,也應該是針對被拒絕的一方,接收到拒絕的信號就應該 let it go,不要進一步再給人壓力。

但即使是下定決心要拒絕,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顧及對方的顏面,否則很容易遭遇“情商不太高”的批評,如果拒絕讓別人感覺不好,就是“不懂事”。哪怕是像喜劇裡 Sheldon 這樣的直接拒絕帶入現實,也會被彈幕日常噴“不在乎朋友”“有點想打他”。

正因為這些顧慮,才讓拒絕演變成了日常人際中最讓人捉摸不透的一種溝通內容。

關於拒絕的困擾

1. 職場不好好拒絕的一萬種說法

職場關係介於陌生和熟悉之間,公事公辦拒絕得明確同時還得格外的“圓滑”,比較典型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比如:職場 ghosting:找不到人、發個方案過去半天沒回應,或者是緩兵之計“這個我們還得再溝通一下”;“回家等消息吧”,然後就沒下文了。

先應承下來,事後再找理由推脫:“我覺得還不錯,我們再內部討論一下”“想法很好,就是實現起來有點難度”“已經報備了,正在走流程”…..

(這些給個甜棗再打一巴掌的說法,其實大家都知道,在職場中只能以後半段資訊為準。)

0724 拒絕-2

Credits to: Joan Cornellà

還有一些看上去就很官方的說法:

談合作的時候:最近在忙xxx,有機會再合作哈(其實是想說,再看看吧);

出了問題找負責人的時候:這事我做不了主,我得向上面匯報一下;這個不歸我們管……

這些沒有任何情感指向的拒絕措辭,其實會莫名讓人感覺到冒犯,就像是淘寶客服的自動回复,無比熱情,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0724 拒絕-3

Credits to: Joan Cornellà

2. 親密關係裡的拒絕=搞曖昧?

親密關係的拒絕挺常見的,比如發發好人卡啊、“雖然但是、我們不合適啊”的婉拒,還有一些讓人困惑的拒絕體現在分手上,比如一言不合玩消失,或者過於委婉講不清楚想分分不干淨,一直迴避或者繞來繞去逼對方先提。

可是在感情裡,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征服欲”可能會讓拒絕失效,比如說所謂的hard to get 的戲碼,拒絕好像成了越挫越勇的一種象徵,被拒絕只是說明“還有努力空間”。

特別是在性方面,拒絕往往被一些人誤讀為調情和搞曖昧,除了 porn,也有小說裡“欲拒還迎”“欲迎還拒”這樣彆扭的詞彙傳遞 mixed message 誤導人。這就是為什麼現如今“no means no”的性同意原則會被再三強調,不管平日里那些過於委婉的拒絕有多含糊不清,在這件事情上,只要有一絲拒絕的意味,就不應該被勉強。

3. 線上拒絕困境

在社交軟體上拒絕比起當面拒絕的成本要低不少,我們也有了更多樣的拒絕表態方式,比如:黑名單不感興趣的人和事;把不想搭理的對話框調成靜音;開啟“潛水生人勿擾模式”的線上裝死;一直不回覆的冷處理,等等。不過,一些難以拒絕的語境可能來自於大眾下的壓力——在群裡眾目睽睽之下被 @ 的請求,總要比私聊的時候更難拒絕。

在聊天的時候,人們還創造了一些看上去不像但潛台詞是拒絕的說法:“在忙不太方便改天聊”“不聊啦我要去睡覺/洗澡啦”=別煩我了我要去幹別的了;聚會的時候有人用“天氣不太好吧”來試圖讓別人get 自己不想出門的意願;最不濟,丟一堆表情符號來搪塞也可以……

說了那麼多“拒絕困境”,最後的原則其實也很簡單,當你遇上這些林林總總的說法,實在不知道該咋分辨,就只能按照這個極端點的解讀方式來理解了:

0724 拒絕-4

Credits to: Joan Cornellà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明確答應的事情,就是變相拒絕。

虎嗅》授權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