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分享我們股感研究員負能量小誠的內容,他想跟大家談的主題是便利商店,而要討論的主角就是便利商店龍頭7-11。在我們蒐集到的數據上看來,近年來7-11在成長上是輸給全家的,但是這是為什麼呢?真的7-11就比較不好嗎,其實他是有難言之隱的。「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而已」。
各位請聽我娓娓道來這個故事。想當年小弟還在念碩班的時候,幾乎每天把咖啡當水在喝,也因此讓兩大便利商店,成為我除了研究室以外,最常去的地方。對於我這種對口味沒什麼堅持的人來說,優惠的多寡便是我選擇該去哪一間便利商店的首要考量,但是貪小便宜的後果,就是必須搜集一張張相當容易搞丟的寄杯單。所以啦,就在全家將寄杯服務數位化後,簡直打中我的心,兩眼發光,不再為了買咖啡而踏入7-11半步。甚至差點買股票不買7-11,股票也只買全家就好。著魔了,不好不好。
今年二月,7-11終於推出了(寄杯)數位化服務,落後全家整整兩年多。根據今年6月的報導指出,全家的營業店數雖然落後於7-11,但是線上會員人數卻是7-11的1.7倍,稱霸國內40年的超商龍頭怎麼了呢?
如果要認真比較兩間公司,當然不能只看會員人數,因此我們把兩間公司零售部門的營收成長率拿出來比較就可以發現,事實證明,全家近幾年的表現的確贏過7-11,開始拉開差距的2017年也正巧是全家推出數位化寄杯服務的時候。欸?真的假的?有沒有這麼剛好!?所以說全家就是靠我打敗7-11的囉?啊不對啦,是不是靠咖啡寄杯一招打敗7-11的呢 ?我可以很大膽的跟大家說…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仍然可以試著從中思考,究竟7-11的高層在打些什麼算盤。
要探討這個問題,先讓我們回到7-11母集團,統一超這間上市公司。往上看的話可以發現,統一超最大股東是以做食品起家的統一集團,下面則可以看到旗下許多耳熟能詳的轉投資事業,比如說黑貓宅急便、博客來、星巴克(台灣代理權)、康是美、夢時代等等等。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們就可以來思考這間公司的發展歷程。
從剛進入新手村只是一間食品公司開始,為了能夠更有效率的鋪貨,所以成立了統一超商,在不斷擴店之下,也開始投資高級咖啡廳、藥妝店、百貨公司等商品性質差異比較大的店面,把各項不同領域技能點滿,逐漸佈局我們目光所及的大部分實體通路。另外,再利用超商廣佈的特性,開始發展物流以及電商,以icash、openpoint等機制串起一個以統一超為中心的集團生態系,因此我們從統一超的發展歷程可以推測,統一超的高層在做決策時,往往需要以集團的角度出發進行考量。這,就是關鍵,重點畫起來。
另一方面,全家的事業體就單純許多,他的最大股東是日本全家,旗下沒有太多複雜的業務,主要的營收來源就是便利商店,佔比高達93%,相較之下7-11佔統一超2019年營收61%。我認為光是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為什麼全家的數位化腳步可以走的比7-11來的快。怎麼說呢?
以會員點數的累績為例,統一超就必須思考該如何讓點數在集團生態系流通,該如何配合旗下的優惠活動等等,目的就會擺在該如何將集團利益最大化,另一邊的全家顯然不必考慮到這些問題。
除此之外,以全家近期針對線上賣家推出的開店平台服務:好開店、好店+來說,這項服務主要目的是幫助過去在社群平台或是在商店街、蝦皮等平台的大賣家,可以透過全家快速架好一個屬於自己的賣貨網站並提供賣家物流服務,全家這邊就可以收取開店費及物流費。
乍聽之下好處多多,統一超也可以發展一樣的東西。但是統一超有苦難言(寶寶有苦)。即使無論是物流,還是店家分佈密度,各方面7-11都比全家有優勢,但是統一超卻還是無法在短時間跟進,因為除了要與全家、Shopline等現有的開店平台競爭之外,也可能影響到集團內博客來的電商收入,對於統一超來說實在沒有太大誘因,因此現階段先跟Shopline合作,加減賺一點物流收入。
關於今天的主題大家有沒有更了解了?見樹不見林,我們拉高角度就能理解原委。但是商業市場上,有時候大企業反而自己牽制自己,導致錯失良機。這個時候,通常會是相對沒有包袱的競爭者或新創企業的機會。好了!今天就這樣,趕快訂閱,然後鈴鐺給他按下去,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