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印度人快成美國副總統了!你卻只知道「阿三」 印度人這麼厲害嗎?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印度人快成美國副總統了!你卻只知道「阿三」 印度人這麼厲害嗎?

2020 年 8 月 25 日

 
展開

你可能想不到,印度人已經承包了你的生活。當你在電腦上打開PDF文件,往嘴里送了一片樂事薯片。手機上彈出一個消息:今年的美國總統競選,拜登選了一個印裔非裔混血做競選搭檔。

“印度人這麼厲害了嗎?”你想。你才突然就意識到,印度人的逆襲,好像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

實際上,你的電腦用的系統是Microsoft微軟(Microsoft, MSFT-US)公司的,微軟的現任CEO Satya Narayana,是印裔。為你提供打開PDF軟體服務的Adobe(ADBE-US)公司,它的CEO Shantanu Narayen,印裔。跳出新聞的安卓手機系統的開發者Google,Google母公司 Alphabet的CEO Sundar Pichai,印裔。哦,對了,還有,你的樂事薯片屬於百事公司,百事的CEO是Indra Nooyi,還是印裔。

印度-1

▲ Sundar Pichai 圖/Wikipedia

不知不覺中,印裔在全球政商界的力量突然爆發了。這只是偶然嗎?我們從一組數據說起。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和美國人口普查得出的數據。在美國,印裔家庭的平均收入,是 10 萬美金,而美國華裔家庭的年收入,是 7.3 萬美金。更重要的是,剛移民美國的第一代印度移民,收入遠高於美國土生土長的印裔。而華裔恰好相反,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日子要比剛移民過去的華裔好過多了。

印度

▲ 皮尤研究中心的統計結果顯示,印裔的家庭收入和個人收入都比華裔高。印裔一代移民的收入要高於二代移民,和華裔正好相反。圖/皮尤研究中心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教育。90 年代以來的移民美國的印裔中, 72% 受過本科以上教育。華裔只有 54% ,剛超過一半。更恐怖的是,印裔移民裡,拿到研究生學歷的,有 40% 。而華裔移民有研究生學歷的,只占到 27% 。

印度

▲ 圖中顯示,印裔的受教育程度高於華裔,也遠高於美國平均值。圖/皮尤研究中心

毫無疑問的是,這種碾壓性的學歷優勢,就是印裔在美國經濟和社會地位迅速上升的原因。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印裔讓其他族裔難以望其項背的教育優勢,究竟從何而來?

殖民:辛酸的禮物

印裔移民在教育上成功,和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是分不開的。東印度公司自 1612 年開始進入印度開始,到 1947 年印度獨立。英國影響了印度近 3 個世紀。印裔在海外的成功,是英國殖民帶給印度的“遺產”之一。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破壞了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的“獨立性”,並且造成了印度長時間內屬於附屬國家的事實,但英國殖民終結了印度王公割據的土邦混戰狀態。英國的世俗化改革,讓印度社會得到了整合,市場經濟慢慢在印度發展起來,為印度的現代化注入了發展的動力。今天看來,英國殖民對印度的最大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語言。印度聯邦承認了 22 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英語和印地語是兩大最主要的語言。而泰米爾語,烏爾都語,那家語都有大量的人口使用。英語的進入,幾乎重塑了印度社會。作為官方語言之一,英語保持了強勢的地位。如今,印度約有兩億人懂英語, 87% 的學校使用英語教學,而大學幾乎百分之百使用英語來教學。所以,印度學生留學或移民後,能夠極快地適應國外的學習和生活。

從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來看: 5 歲以上印度裔人口能夠英語達到流利水平的占到 80% ,而華裔儘管相對印裔移民美國的時間較早,但是能夠達到流利使用英語的華裔人口只有 59% 。

印度
▲ 就英語水平而言,總體而言印裔要比華裔好,但二代移民的華裔與印裔差別不大。圖/皮尤研究中心

印度人儘管說這一口“塑料英語”,但他們的英文能力其實是在華人之上的。

英國殖民對印度文化的另一個塑造,是通過多元化的語言環境,促進了社會的多元化。1947 年印度獨立後,總理尼赫魯就強調印度歷史上的多元主義,但這種“歷史上的多元主義”是在英國殖民遺產上,通過整套現代社會制度來實現的。獨立運動,多元的宗教和語言,都讓移民到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的印裔習慣了多元的社會環境。

印度裔移民身份本就多元,拿宗教信仰來說,超過一半印裔雖然信仰印度教,但是移民中還是有穆斯林、天主教、清教、耆那教、錫克教等各種教徒。語言,地域,宗教,讓印度移民在“印度人”之外,找到了不同的認同。對於融入另一個文化,他們早就已經上過預備課了。

印度

▲ 美國印裔居民有多元的信仰。圖/皮尤研究中心

政治:印裔的權力遊戲

印裔已經是美國的第二大亞裔族群。在賀錦麗(Kamala Harries的中文名)被拜登提名為競選搭檔後,美國將要出一個印裔/非裔副總統的新聞,讓人們開始關注起印裔的政治參與。和華裔相比,印裔大量進入美國社會的時間並不早。

華裔在 19 末期就進入了美國,大量華人進入舊金山地區,造成了華人和其他種族的衝突。 1882 年“排華法案”引起了華人的反抗,這也標誌著華人參與美國政治的開始。與華人相比,印度人雖然很早就進入美國,但人數並不多。

直到 1965 年的《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修正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Amendments)頒布,印度人才能相對自由地移民美國。而 1990 年《移民與國籍法》(The 1990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頒布後,在美國生活的印裔人口迅速成長。這也造成了讓印度裔區別於其他少數群體的情況——和華裔以及其他亞裔相比,大部分美國的印度裔,都是第一代移民。

在 2010 年美國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 87.2% 在美國生活的印裔不是美國本土出生,大部分來自於印度,其中 37.6% 來到美國不到十年,而居住在美國的華裔 75% 是已經定居美國十年以上。

相比華裔,印裔的參政熱情更加高漲

在 1992 年,印裔為兩黨總統候選人募集了 400 萬美金。到了 2008 年,印裔募集的競選資金已經有 2000 萬美元。美國的政客越來越意識到,印裔選民的支持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

除去資金投入,印裔移民的投票登記率遠高於其他亞裔種族。數據顯示,在 90 年代以來的歷次大選裡,所有符合條件,並已登記投票的印裔移民實際投票率已經到達 90% 以上。

在 2004 年,印裔波比·金達爾(Bobby Jindal)成為美國國會眾議員,使印裔參政熱情更高。2010 年,印裔尼基·哈利(Nikki R. Haley)成為了南卡羅來納州的第一位印裔州長,也是該州首位女性州長。在同一年,印裔/非裔混血賀錦麗,成為了加利福尼亞州總檢察長。而到了 2020 年,這位加州的總檢察長開啟了競選之路,極有可能成為美國的第一位有印度血統的總統。

印度

▲ 賀錦麗。

當然,印裔族群在政治上的活躍不僅限於美國。

  • 愛爾蘭的前總理,列奧·瓦拉德卡爾,是印裔與白人混血兒。 (新冠疫情發生後,他重拾舊業,去當了醫生,收穫了許多好評。)
  • 葡萄牙總理安東尼奧·科斯塔,他的家庭移民自印度果阿。
  • 英國最近新任命的財政大臣,里希·蘇納克,也是印度裔。

印度

▲ 里希·蘇納克 圖/Wikipedia

今天印裔在政治上的成就,並不是只單純靠資金和個人參加。強大的組織讓印裔的政治參與有了系統性的支持。

比如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US India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美國印裔聯盟(AIA)、印裔美國人協會全國聯盟(NFIA)等組織。這些組織大量募資,遊說,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還有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儘管印裔移民中女性相較於男性受教育程度更低。但是,得益於印裔緊密的家庭聯繫,婦女們常常會在其他家庭成員的帶動下,參與政治,這也是印裔女性政客,如尼基·哈利以及賀錦麗能夠在政壇上一路高歌的原因。這些組織,是印裔政客“存在感”的基礎。與此同時印裔通過訴訟,抵制與抗議,利用媒體等方面也在多年來的行動中累積了經驗。

在權力的遊戲裡,印裔通過多年的“訓練”,完成了近年的進擊。

種姓:重重束縛下,印度如何起飛

作為局外人,當我們望向海外印裔的成功時,常常聚焦在印裔良好的教育背景上,而忽略了這種成功的教育,和印度本身社會傳統和結構有很強關係。

鮮為人知的是,印度有相當一部分人屬於歐洲雅利安人的後裔,也就是說,他們屬於白人。一般認為,歐洲雅利安人在公元前 1200 年左右來到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的土著,發明婆羅門教,帶來了後來的種姓制度。

Nikki R. Haley

▲ 印裔尼基·哈利(Nikki R. Haley)看起來與白人無異。圖/Wikipedia

後來在英國殖民期間,英國統治者試圖讓印度社會更加包容和多元化。1861 年,英國殖民者用《印度文官法》抑製印度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在更早的 1813 年,英國每年投入十萬盧比復興文化教育,試圖培養出中間階層,讓種姓制度消亡。但這些措施都沒有成功,時至今日,種姓制度依舊強大。甚至,現代印裔移民的迅速發展,也和種姓制度息息相關。

或許,與其說種姓制是一種制度,不如說它是一枚打在印度社會上的“思想鋼印”, 3000 多年來強力地塑造著印度社會。

印度

▲ 印度的種姓對應的“原人”身上的不同部位,頭部是婆羅門,代表宗教領袖和教師;肩部是剎帝利,代表戰士和統治者;臀部是吠舍,代表農民和商人;最下面腳部是首陀羅,代表出賣苦力的人。而在這個體系之外的,就是“不可接觸者“。圖/BBC

簡單地說,種姓由高到低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當然,還有更低賤的“不可接觸者”。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是“可再生族”他們擁有轉生的機會,而剩下的低賤種姓則為“一生”族。種姓制度是一個金字塔形,婆羅門佔人口的 5% ,剎帝利佔 4% ,吠舍佔人口的 2% ,剩下的低賤種姓是印度人口的大部分。

英國在 19 世紀殖民印度後,曾經努力地試圖改變印度社會驚人地依靠種姓捆綁社會地位的行為。但即使是現代化的工業和農業、行政疆域的統一行政制度和司法的規範,也無法撼動種姓制度的根基。

尚會鵬專著《種姓與印度教社會》,是一部研究印度種姓制度的學術專著,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構造特點、變化、種姓與印度教、種姓與印度社會的現代化及有關種姓和印度社會的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種姓制度無法消除,甚至有強化趨勢?

令人好奇的是,種姓制度在今日印度明明已經“不合法”,為何一直無法消除,甚至有強化的節奏?

比如,現在印度的中上層人家,傭人被種姓嚴格區分開,低等種姓的佣人不能夠下廚,或者做與食物相關的事物,他們只能打掃——因為低種姓的人被認為會“污染”食物。印度教是印度最盛行的宗教,種姓是印度社會中固有的觀念,只要社會和分工存在,種姓就能夠頑強地存在下去。

19 世紀 60 年代,印裔作家V·S·奈保爾第一次訪問印度的時候就觀察到,種姓制度,是當時印度所遭受的一切的成因,也是結果。“種姓階級制度造成印度人的麻木不仁、欠缺效率和無可救藥的內鬥;內鬥使印度積弱不振;積弱不振導致列強入侵,印度淪為殖民地。”

這幾年,印度IT產業的發達被視為印度轉型的標杆,讓人們對印度產生了很大的改觀。但仔細研究的話,印度IT業的發展,依然和印度社會特有的種姓制度密不可分。

在印度,新的IT人能夠拿到 1 萬盧比的工資,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無法想像的一件事。短短幾年內,人們大量湧入IT產業。能夠受到大學教育的年輕人,在印度只有 6% 。在印度IT產業,有大概 80% 來自“先進”種姓,只有不到 10% 來自下層的“低賤”種姓。

India

▲ 印度IT公司/路透社

供養起印度的教育及IT需要大量的農業盈餘,這種農業盈餘,是通過種姓制度的層層剝削而來的。印度IT公司大量使用廉價的勞動者為他們提供服務,比如 8 ~ 15 歲的男孩和農村婦女。這些價格低廉甚至是“無價“的本土底層,供養了印度的中上層。

據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海外印裔的強大學術和經濟背景,和印度本土那千千萬萬因種姓制度無法接受良好教育而被固定在下層的同胞的廉價勞動,是密不可分的。

印度雖然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但是, 2018 年的印度仍然有近兩億的貧困人口,其中 7300 萬人口每日收入低於 1.25 美元。根據包括收入、識字水平、婦女生活狀況等多項在內的多維貧困指數的標準,印度有 6.45 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居高不下的年輕人失業率,不見改善的婦女生活狀況,日益加大的城市鄉村差距,都困擾著當今的印度。

印度人的逆襲才剛開始

這種階級森嚴、貧富極化的國內環境,就是大量印度人試圖通過技術移民海外的原因。對少部分印裔精英來說,這也是“成就”他們的原因。對大部分印度人來說,種姓制度也帶來了一個頑強的傳統,即下層民眾對上層精英的生活、價值觀的模仿,尤其表現在教育上。在全球範圍內,這又表現為印度人對已開發國家教育理念、制度的模仿。

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印度是一個典型的、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但他們對教育的重視,他們的國際化教育質量,無時無刻都在向已開發國家看齊。當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後,他們將會開始“反哺”印度。這時,印度人的逆襲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

  1. “Kamala Harris and the rise ofIndian-origin politicians in the West” – The Washington Post
  2. 《性別、種族、代際——美國印度裔移民婦女的政治參與》李琴
  3. 《幽暗國度》奈保爾
  4. 《全球“獵身”-世界資訊產業和印度資訊勞工》項飆
  5. “A Growing Number ofIndian Americans Are Leading America’s Best Business Schools”-Ronak Desai,Forbes
  6. 《種姓與印度教社會》尚會鵬
  7. 5 Facts about Indian Americans-PewResea(SE-SG)rch Center、
  8. 《論美國印裔族群的政治參與》滕海區
  9. 《英國殖民與印度崛起》劉海玲

虎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