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可能沒有時間?
我一度覺得健身教練才是一個不動聲色的高手群體。打壓你的時候,你的身材一無是處,動作一塌糊塗,吃飯一張嘴就是錯誤;但當你運動中感覺自己像條垂死的魚一般絕望大喘氣的時候,他又毫不吝嗇愛的鼓勵,讓人在絕望中抓緊一根救命稻草感激涕零。要不是靠這套,我怎麼可能在健身房辦的卡裡套牢了那麼多錢呢。
但直到目睹了前段時間網路上的一場小型爭論後,我突然發現,那些認真鞭策你“必須要健身,沒有時間硬擠時間也要上”的精神教練可能更令人聞風喪膽。
事情大概起源於,一些網友在探討“健身其實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易操作”,有的人瘦不下來也未必只是因為人家不自律、不健身。由此引發爭論的,是一些氣勢洶洶的反駁。這些發言的中心思想不外乎:哪兒來那麼多藉口,人就是健康才有價值,就是要運動才能健康。不僅咬定健身是絕對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總能有時間為之付出似乎也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有人連每天十分鐘都抽不出來運動一下吧?”
“利用公司中午午休的時間去附近的健身房鍛煉半小時,不是挺容易的嗎?”
“你說你業餘時間無法兼顧寫作和健身,可人家村上春樹不是就做到了嗎?”
真正在健身房、公司、家三點之間奔波過的人坐不住了:說的這麼輕鬆,這是夢裡的時間管理技巧嗎?更多網友紛紛現身說法,試圖論證“正經健身的門檻其實挺高的”,尤其是比想像中更高昂的時間成本。對於生活忙碌的人來說,時間不僅沒那麼好抽,抽出來的時間也未必那麼容易就達成“每天五分鐘絕對瘦下來”的美夢。
說白了,精神健身教練的幾句指點激怒了很多網友,可能是因為時間這個既寶貴、又對每個人意義不同的東西,如此輕飄飄地就被人安排完了:
“只要你足夠努力,總會擠出碎片的時間”
“這些時間必須要利用起來,而且用起來總是有用的”
“荒廢了它,那就是你還不夠自律的問題”
這一整套思路其實在生活中極為常見,乍一看好像也沒什麼毛病。或者說,是早就被我們接納進了當代生活的節奏裡。直到被其中不切實際的某一環冒犯到了,我們才突然發現哪裡好像不對勁:憑什麼我利用不好自己的零碎時間,就要處於鄙視鏈底端?當代人那些被“擠出來的”十分鐘、半小時,聽上去都那麼可憐巴巴了,原來這麼被瞧得起啊?
聽他們講“碎片時間”有多重要,我以為自己能多活十年。
現代人會如此看重“五分鐘能用起來也是好的”這件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且不說在高速的生活節奏中五分鐘都能刷完一部電影的劇情了,時間再短也確實越來越顯得很寶貴。光是這些年我們耳濡目染的、到處都在強調“碎片時間有多重要”的話術,就足夠把這個概念捧上神壇。
一切的一切,大概都起源於魯迅先生的名句:“哪裡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了。”這話不過是強調自己勤於工作,絲毫沒有diss別人喝咖啡不對的意思,但在 21 世紀裡的時間管理教程裡出鏡率極高,並且被悄悄地偷換了概念:你用來喝咖啡的時間,為什麼就不能用來幹點正事兒?
為了證明這喝咖啡的五分鐘真的很有用,教程寫作者人均數學鬼才,都會進行一番嚴謹的計算:“如果按你每天有兩小時碎片時間計算,那一個月就有60 小時,一年會有720 個小時,也就是30 天。而這些時間足夠你讀完X本書/學會XX技能/……”
就在我為之熱血沸騰時,突然想起了一句職場人都聽過的至理名言:“只要你每天上班拉屎 15 分鐘,就相當於一年多了三天帶薪休假。”應該沒有幾個認真貫徹了這準則的社畜,真的獲得三天額外帶薪休假的實感。這似乎也能印證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很懷疑:時間真的可以像錢一樣“零存整取”嗎?碎片的時間真的有我們期待中那麼好用、並且能最終“聚沙成塔”讓整個人完成質變嗎?
當然,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他們雖然建立了“碎片時間很重要”的世界觀,卻常常在方法論上打起了架——上一個教程剛告訴你,高效利用碎片時間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地專注”;下一篇雞湯文就急剎車加 180 度大轉彎,教導你“聰明的人都會一心二用”。正在你迷惑於到底該怎麼辦的時候,其實最一錘定音的金句早已不知不覺中綁所有人上了賊船。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可是有些時間根本不需要你擠,你卻讓它白白流走了。”
這種口吻,簡直和中學時我們被耳提面命“一定要抓緊一切能利用的時間學習”如出一轍。那時我們會在公車上背單詞,在跑操場的時候聽英語聽力,就連坐在馬桶上都恨不得背兩條政治知識點。因為在被灌輸的競爭意識中,少利用一秒都會覺得自己吃了大虧。沒想到不管脫離大考多少年,同一種恐慌還是能被輕而易舉地點燃,只要你猛然發現:時間就在那兒,我卻真的什麼都沒幹。
又浪費時間沒做正事了
一個很煩人的現狀是,現代人已經被各種強調“你真的要好好利用碎片時間”的聲音包圍,自己也在碎片化的生活經驗後頗為認同。可是,最後卻是自我懷疑的焦慮和緊張成了主旋律。有人焦慮於自己的碎片時間就那麼過去了,並且為之負罪感嚴重,好像不想方設法地把空閒填滿就良心難安。有人雖然平時不知道划水划過了多少碎片時間,但一旦被刺激到,就特別容易“垂死驚坐起”開始瘋狂彌補,恨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如果把本來就有限的時間花在了“猶豫到底是看一部電影還是寫點兒東西”上最後卻什麼也沒做,焦慮感更是可以迅速飆升到爆炸。
眼看這焦慮之火越燒越旺,連碎片的三五分鐘可能都得一起被席捲進去,我們不妨先搞清楚:碎片時間應該用來提升自己,是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嗎?沒利用好碎片時間,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這兩個問題,其實都建立在一個大家不知不覺就默認的基礎上:“有用”壓倒一切,而到底在碎片時間裡做什麼才是“有用”的,其實是被世俗成功標準定義的。於是你會發現,時間管理大師們從不就事論事,只會一概而論所有在一般意義上對於升職加薪考證有用的事,才是值得抓緊在碎片時間做的“正事兒”。
被這種主流聲音包夾後,我們好像不知不覺就被剝奪了對“自己的時間裡應該做什麼才有價值”的判斷。事實上,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只能被安排進一套時間管理標準裡。有人可能就是需要在一天的疲憊工作後擁有半小時躺在沙發上的平靜,或者能在無所事事挖了五分鐘鼻孔後獲得快樂。
但“放空”越來越被當成一件可恥的事。還不夠優秀的人好像不配擁有犯懶和無所事事的權利,連坦然抱怨“好累並只想在床上無所事事地躺一天”這個情緒,都不敢輕易擁有。
“碎片時間焦慮”的盡頭,總是別人在賺錢
神化“碎片時間”這個概念然後把無數人搞得焦頭爛額之後,到底對誰有好處?
有一位網友說,她拜訪了一位“考研究所的網友”,因為這位網友很愛對稍有一點偷懶的考研究所學生就開嘲諷,把一切不成功的原因都歸結為你“沒有抓緊所有時間”。她覺得網友“太愛販賣焦慮了”,但網友本人永遠不會吃虧,因為評論區里永遠一點就著、劍拔弩張。換句話說,不缺流量。到最後會發現,極力鼓吹“碎片時間”到了讓人過度焦慮地步的人,口中信誓旦旦的東西最後都指向的是某種利益。
“懂得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賺錢,才是沒白活”——隨後就誘惑那些總擔心自己刷手機浪費時間的年輕人,去下載那種“邊看影片邊賺收益”的APP。
“女孩子總要有個副業,推薦你利用碎片時間創造價值”——多半是要拉你做直銷了。直銷慣用文案煽動起人來,就連那套計算方法都沒變:“一年 365 天,十年就是 3650 天。如果一個人平均每天創造X塊錢的額外價值,十年就能額外收穫……”
為“碎片時間”而焦慮的盡頭,永遠都是別人在賺好處,被擊中的人卻往往除了焦慮一無所有。即便是很多看似在體諒你、想好好幫你把碎片時間過得有意義的商家或APP,時間長了也會落入一個奇怪的悖論:所有軟體都想盡可能地佔有我的碎片時間,所以我的時間真的成了碎片。
面對這種無解的死循環,其實有個問題一直被迴避了:如今這麼讓人恐慌的“碎片化”,是不是有被過分放大和渲染的成分?智慧型手機和社交網路出現之前,人們有被切碎的時間嗎?那時候罵人最狠的詞叫“不務正業”——學生在文曲星上看小說,在手機的小遊戲裡沉迷,在 MP4 上看漫畫。
或許如今的氛圍與從前最大的區別在於,那時候還沒有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的技術恐慌,從外部感受到的生存競爭壓力,也不會通過一篇篇被炮製的文章大肆傳播。時間還是每個人的時間,而不是被瞄準了的靶子。
⟪虎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