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即使是科技昌明的現代社會,糧食對於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仍然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然而隨著 2019 年以來世界各地遭受的一系列災害,以及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全球糧食交易卻出現了令人不安的緊縮, 糧食 危機 迫在眉睫。這一方面源自特殊情況下政府層面的大量採購,另一方面也源自部分糧食出口國設法收緊出口政策。
即使是發達的工業國,糧食也是種出來的(圖片來自:Frank Gaertner /shutterstock)
總的來說,儘管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 2020 年全球的糧食總產量不會有大幅度的減產,但局部地區以及某些農產品種類的供給的確受到了影響。這對於在病毒面前千瘡百孔的全球化來說,無疑又是一次重擊。
2020年的眾多災害中也包括蝗災,東非受災尤其嚴重,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圖片來自:Jen Watson / shutterstock)
糧食 危機 惡化:新冠疫情迫使各國築起糧食壁壘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各個國家相繼公佈了道路交通封鎖政策以及禁止醫療物資出口的政策。目前來看,各國的封鎖正在進一步擴大,邊境海關越來越嚴格、實行封鎖政策的國家越來越多,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物資的流動也受到了相應的限制。
最終極的剛需(圖片來自:Quality Stock Arts/Shutterstock)
2020 年 3 月 19 日,阿根廷就採取了隔離政策。政策一經發布就使該國的物流陷入停滯,據路透社的報導,目前阿根廷農場和穀物交易中心向食品加工廠家提供的大豆減少了約一半的量,而且由於部分港口暫停港務活動,阿根廷很難向國際買家如期供貨。
阿根廷已經累計確診966例,從3月20日進入了全國范圍內的封鎖(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心區,阿根廷-3/21)(圖片來自shu2260 / Shutterstock.com)
大豆 是一種重要的國際大宗貨物,簡單來說它可以在經過壓榨後變成豆油和豆粕兩部分,前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油之一,後者則是動物飼料的關鍵部分。而阿根廷又是世界第一大加工大豆出口國,所以它的封鎖不僅與阿根廷利益相關,也對全球糧農市場有著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
大豆+豆粕+豆油,佔了阿根廷出口的四分之一(不過豆粕其實不適合出口和進口,保質期短)(圖片來自:OEC)
無奈之下,全球進口商只得尋求巴西和美國等地的供應商來替代阿根廷。但是那裡的情況又怎麼樣?
世界上的大豆生產國排名,前三位的美國巴西阿根廷,同樣是世界大豆出口前三強,遠遠超越其他國家(圖片來自:wikipedia-List of countries by soybean production)
同樣位於南美的大豆出口大國巴西,去年出口了 7,400 萬噸大豆,其中 5,800 萬噸銷往中國,2020 年大豆豐產也有望使其成為世界最大大豆生產國。然而由於聖保羅疫情嚴重,附近的桑托斯港口工人在崗數量不足,導致港口轉運困難,貨物難以過境,阻礙了巴西農產品出口。
大豆(soybeans)佔巴西出口的 10%以上,出口受阻對巴西也是巨大的損失(圖片來自:OEC)
而且新冠疫情在巴西還遠未到拐點。事實上據巴西衛生部長路易斯·曼代塔預計,在 4 月底巴西衛生系統有崩潰的風險,到那時巴西農產品能否完成裝運,仍然是個疑問。如果屆時巴西和阿根廷一樣採取嚴厲的封禁措施,或許才是困難模式開始的時候。
截止 2020 年 3 月 30 日,巴西已經確診了 4,579 例,南美洲雖然嚴重程度和歐美不能比,但這可能只是開始
巴西港口工人面對的問題,顯然也是全世界的面對的問題,大型農場在農忙季節常見的季節工出現短缺現象,也必然會對農產品的產量造成影響。
出於對新冠病毒流行的擔憂,為了優先保證國內的主糧供應,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率先宣布從 2020 年 3 月 20 日起暫停加工穀物的出口。這道禁令一石激起千層浪,國際糧食買家一時間人人自危。好在據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這項措施已經被取消。但隨後俄羅斯農業部門還是宣布將每週核算一次糧食出口配額,小麥出口終究沒有原來那麼順暢了。
以保證國內物資充足為基礎(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部)
從俄羅斯的情況看,雖然各國都不願意完全斷絕國際農產品交易,但市場的不穩定情緒是普遍存在的。而它的一個副產品,就是貿易保護主義,各個主要產糧國紛紛出台了限制農產品出口的政策。
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宣佈於 2020 年 3 月 24 日至 28 日期間暫停大米出境,以檢查國內是否有足夠的供應量應對新冠疫情的爆發。
湄公河三角洲河道上的越南運糧船(圖片來自:Nguyen Quang Ngoc Tonkin / Shutterstock)
作為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國的印度,已經因為3月25日起的封國政策而暫停了糧食的對外出口,據印度媒體消息,這批扣留在印度境內的糧食沒有為它們的海外買家保留著,而是統一收歸印度政府管理。 26 日印度財政部長宣布,政府將向8億貧困人口提供每月 5 公斤小麥或大米和 1 公斤首選豆類。
印度的突然封鎖,對廣大窮人是沉重的壓力。如果有錢的話,他們應該也會大量屯糧(印度 阿薩姆邦古瓦哈提-3/27)(圖片來自David Talukdar / Shutterstock.com)
哈薩克斯坦政府也表示,為確保穩定供應,暫停出口小麥粉,蕎麥,糖,葵花籽油和一些蔬菜,禁令持續到4月15日;塞爾維亞宣布禁止出口葵花菜籽油等農產品;泰國禁止出口的物品比較奇怪,是雞蛋,從26日起禁止出口7天。
一旦有搶購物資的情況出現,小國家很難自中國調控物資(希姆肯特 哈薩克斯坦-2/14)(圖片來自Vladimir Konstantinov / Shutterstock.com)
有傳統歐洲糧倉之名的烏克蘭,也針對疫情有了動作。雖然由於政府內部分歧,烏目前並未有任何糧食出口禁令,然而烏經濟部還是承認目前小麥出口量並沒有達到先前與貿易商達成協定的數額。
不論人們願不願意承認,國際糧食貿易的震動已經開始了。
主要糧食供應國築起糧食壁壘,引發 恐慌性屯糧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三月份發布的報告,今年預計全球小麥總產量與 2019 年相差無幾,大米總產量受自然災害影響略低於去年,主糧總量仍將保持一個平穩的態勢。
其實在現代育種和化肥技術的加持下,只要氣候不是特別離奇,人類的糧食總產量保持穩健已經是一種穩定的預期。然而在全球化分工的大背景下,總產量並非糧食供應唯一的決定因素,甚至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產量穩定,但流通條件不穩定(圖片來自:jshzck / 圖蟲創意)
全球糧食市場上,幾個主要的產糧國把持了絕大部分的糧食貿易份額。比如大米出口國中前 4 名印度、泰國、越南和巴基斯坦出口量佔全球大米出口總量的近 70%;小麥出口國家和地區中前 5 名俄羅斯、美國、歐盟、加拿大和烏克蘭佔全球小麥出口總量的約 73%。
如果以上幾個主要產糧國集體實行糧食出口限製或者禁止出口,很快就會引發全球糧食動盪。
俄羅斯人民對國家的物資儲備也不是太放心,搶購一空,但不愛吃的終歸不愛吃(俄羅斯,聖彼得堡19.03.2020)(圖片來自Evdoha_spb / Shutterstock.com)
好在現在除了越南之外的大多數主要產糧國都沒有頒布相關禁令,但從俄羅斯、印度等產糧國的情況來看,疫情導致的波折已經出現,如果它們未來對國際國內形勢預估不樂觀,就可能會效法越南,多儲存一些糧食來應對可能到來的危機。
這對於糧食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家來說無疑會帶來很大壓力,為了防止可能出現買不到糧食的情況,進口國就需要在出口國頒布糧食禁令之前大量買進。
所以自三月中旬以來,國際小麥價格飆升,但市場依然火熱。比如北非的旱災讓該地區國家穀物需求量增加,阿爾及利亞國家穀物局 OAIC 在 3 月 12 日以每噸 226 美元的相對高價訂購了約 68 萬噸製粉小麥,3 月 24 日又以更高的每噸 243 美元訂購了約 24 萬噸可選原產製粉小麥來填補戰略庫存。
現在不買,就怕之後更貴還買不到(圖片來自astudio / shutterstock)
另一個北非國家摩洛哥宣布暫停對小麥徵收關稅,並將自 4 月 1 日起停止對硬粒小麥,扁豆,鷹嘴豆,豆類和蠶豆的關稅,以擴大糧食進口,緩解旱災的影響。
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中國農業發展的一項主要宗旨就是糧食自主。以 2018 年的數字看,中國國水稻、小麥、玉米的自給率都在 98% 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 470 公斤。像泰國香米等進口穀物主要是作為調劑糧,佔總量不過 1~2%,所以即使國外全面封鎖,中國也能在內部調貨,至少保證人民吃飽飯。
主糧要盡量實現自給自足(不過要多吃肉的話,大豆還是少不了進口,而且量很大)(圖片來自:國家統計局)
但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各種貨物之間都有四兩撥千斤的干擾作用。諸如大豆等生產用作物因貿易壁壘而價格上升,最終還是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導致糧農生產波動。再疊加豬瘟、貪夜蛾等外部因素,食品價格上漲也不是完全不可想像。
當然,中國這種體量國家的風險應對能力,也不是誰都有的。
比如新加坡糧食自給率不到 10%,其糧食進口來源於 180 個國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係微妙的鄰國馬來西亞。這樣一個深度嵌入全球化,以實現自身現代化的城邦小國顯然是最怕全球貿易壁壘的。此前馬來西亞宣布關閉邊境以阻止新冠病毒傳播,就給新加坡居民帶來了恐慌,商店和市場都排起長龍大肆搶購物資。
土地狹小的新加坡靠貿易積累起巨大財富,但一旦貿易斷絕,各種物資可不是光靠錢就能買到的(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物資匱乏的恐慌情緒正在全世界蔓延,個體在群體之中很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恐慌如果持續下去,即使糧食供應真的足夠充足,正常的貿易秩序也難免被打破。
世界災難之年
其實各國豎起糧食貿易壁壘並非無據可依,2019 和 2020 兩個年份本就是農業生產的多事之秋。
2019 年以來,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世界各地災害頻仍。
去年受印度洋高溫影響,非洲東部地區降水量畸高,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上千人死亡。受強降雨影響,非洲東北部地區沙漠蝗蟲夏季繁殖的數量增加,蝗災在 2019 年下半年於非洲東北角的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和也門部分地區形成策源地,最終於 2019 年年末形成大爆發,範圍波及東非、中東和南亞地區,對該地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而 2020 年的蝗災還未被消滅,如果持續下去對夏季農作物的耕種也會產生影響。
今年年初新一輪的蝗災,東非已經受災了,蝗災會不會向東蔓延到印度半島,尚未可知。
澳洲大火 對澳大利亞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打擊,火災和伴隨火災出現的焚灰破壞了大片飼料、儲備糧農場和優質牧場,2020 年澳洲糧食產量預計下滑 7%。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於今年全球糧食產量的樂觀基於農業大國俄羅斯、巴西、中國、美國等國的豐產。但這些農業大國都也不免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糧食種植和收穫都有不同程度的縮水,按往年經驗估算產量還是不夠安全。
一船小麥從澳大利亞起航(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lf Manciagli)
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阿巴西安認為,現在國際糧食供應進入到了一個相對脆弱的階段,有兩件事情一旦發生,就足以引發大範圍糧食危機:一是政府或大財團開始恐慌性搶購,二是國際大宗糧食買家認定在們在5-6月份收不到訂購的小麥和稻米。
基於這些現實,也就不難理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土耳其等國大肆購買小麥的行為了。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把全球糧食市場帶往何方,仍然是一個謎。
然而雖然關於糧食安全的話題從未離中國們遠去,但總的來說糧食短缺事件發生的概率並不大,全球糧食貿易供應鏈還是可以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只是這條緊密的鏈條斷裂的風險在逐步升高,越來越高的貿易壁壘很有可能會成為今年上半年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糧食危機正在發生。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