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先理解風險》這樣一個話題,話題的核心自然是風險,對待風險有兩種基本的態度,一種是接受風險,一種是規避風險。在我看來,完全接受風險與完全規避風險都是錯誤的,聰明的投資者其實都是在接受風險與規避風險之間進行權衡,然後作出合理的判斷。
對接受風險與規避風險的態度,就演繹出來了股市的百態。只是不少人考慮風險的時候都是把股價作為準繩,認為只要是股價漲的,就是風險小的,就考慮接受風險的比較多。而股價跌的,則是風險大的,就考慮規避風險比較多。這種看待風險的方式其實是最樸素的,但往往也是比較脆弱的理解風險的態度。
理解風險一定要拔高一個高度,看看到底什麼決定了真正的風險,對投資者來說,決定風險最最核心的就是買了價格遠遠超過價值的股票,也就是買貴是風險的核心來源。但我發覺很多人對買貴不是那麼理解,最大的表現是為表象所迷惑,比如明明在便宜的區域,卻都去過度思考為什麼不漲?然後用不漲來告訴自己便宜的東西不可以買,典型地採取了用股價來倒推是否是買貴,這往往也成了投資悲劇的來源。
我不是不贊成思考為什麼便宜,便宜總是有原因的,但如果從股價的角度去思考買貴,從經營業績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從企業競爭優勢的角度去看待,這是很不妥當的,這也是在具體對待風險的過程中,投資者常常犯的錯誤之一。
在我看來,很大一部分股票,貴與便宜是顯而易見的。投資者要學會利用自己的直覺,學會顯而易見看股票是否是貴,然後才能夠達到規避一些必要的風險,或者承擔一些可以承擔的風險的目的。
不少人一來就跟我談怎麼分析企業,但我總是願意讓投資者先去明白價值投資的基本規律,然後再談怎麼分析企業,按我的經歷來看,價值投資是一種可以把知識、人生經歷、生活態度等綜合起來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去理解企業,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深入研究價值投資是可以幫助衡量分析企業的度。
要顯而易見看到股票到底是貴還是便宜,需要有耐心去等待,等待著貴或者便宜的極端值出現。往往投資出錯的時候,都是耐心不足的時候,早早地把自己手中的籌碼交給了市場,然後接受者市場的判決,很難達到自由投資之目的。
我不認為買有些投資工具就一定是低風險了, 買另外一些工具就一定是高風險了。即便是債券(包括可轉債),如果你買得過貴,仍然是高風險的。就算是股票,如果你買得夠便宜也很可能就是低風險的。對投資工具保持懷疑,是投資者應該有的謹慎投資態度,這也是理解風險的一個部分,很多人喜歡研究各種投資工具,學習得不亦樂乎,學習自然是好,但千萬不要將學習多種投資工具作為投資的核心,也不要認為學了就一定能夠讓自己很好地應對風險,得到更好的收益,任何對投資深入的思考,還是來源於對投資本源的認識,認識得越深,就越能看明白投資到底是什麼,風險到底如何判斷等問題。
當投資者對風險理解不夠到位時,就容易時常面臨著思考規避風險的問題。如果一個投資三天兩頭在問自己或者別人,我是不是現在應該規避風險了,我覺得是其應對風險問題一開始就出了錯。一個好的投資者,應該是其投資的方法,對風險的態度,對風險的規避與接受是會有一個很好的容忍度,具有反脆弱性的。像最近股市大跌,雖然大出乎很多人(包括我)的意料之外,但即便如此,對如此的下跌也沒什麼好害怕的,我們自己預測不到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們對待風險的態度,應該是可以容納類似的調整,或者更加深刻的調整,不然只能說你對風險應對不足,我覺得大家討論得不亦樂乎的救市,就是市場參與者對風險應對不足的整體表現。
當然在股市中,往往會出現風險應對不足的情況,這也是十分正常,因為太多人就根本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風險的核心問題,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在股價的漲跌上。你要這樣一幫投資者能夠很好應對風險,根本就不現實,那麼就也自然情有可原了。更何況很多人不關注自己眼前手中股票是否面臨著買貴,損失本金的風險,而總是在股市裡憂心忡忡,關心著國家,關心著制度如何,努力的方向好像也錯了,就更加無暇思考更多關於真正風險的內容。
真正風險雖然顯而易見,往往是通過投資的第二層次或者多層次的思考,才能完全理解清楚的。這既給投資者提供了挑戰,也為優秀的投資者提供了一種投資的護城河,使得能很好利用風險的人變得少數。有不少自稱為價值投資者的人,動不動就1:2甚至1:3配資,讓自己高槓杆營運,這不是應對風險的聰明方法,核心還是在於把收益看得太重了,大有一種利用大好行情抓一把的想法。但實際上,往往最能得到好收益的時候是大家都在風險面前犯錯,而你敢於逆向投資的時候。
理解風險深刻一些,你會發現利用對風險的理解把價值投資的各種問題串聯起來。包括前面說的逆向投資、收益、週期、價格與價值關係、投資心態等方方面面,也自然而然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工作中去。不知道你對風險能夠理解的有多深呢?(渔_夫)
《雪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