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公司 LVMH 集團和 Tiffany 持續一個多月的”分手大戲”終於落下帷幕,時尚界魔頭 Bernard Arnault 再度得逞?
編按:日前,兩家世界頂級奢侈公司LVMH集團和Tiffany集團持續一個多月的”分手大戲”終於落下了帷幕,雙方冰釋前嫌、握手言和,就收購價格達成了一致。值得一提的是,LVMH的掌門人Bernard Arnault向來以其“冷酷無情”在業界聞名,因為他總是不計代價地對有意收購的奢侈品牌伸出“魔爪”,並在收購過程中進行反复壓價,甚至被法國媒體冠以“資本界的馬基雅維利”的稱號。在這次收購美國百年老店Tiffany集團的行動中,這位冷酷無情的歐洲首富又是如何行動的呢?本文作者為 Vanessa Friedman 和 Elizabeth Paton,希望給您帶來啟發。
奢侈品界年度最受關注的“肥皂劇”終於落下了帷幕——LVMH(路威酩軒)集團對Tiffany的收購,終於畫上了“幸福的句點”。
兩家頂級奢侈品公司早在 2019 年 11 月就宣布開展合作,但當新冠疫情對奢侈品市場形成衝擊後,LVMH的承諾變得搖擺不定,雙方之間展開了長達數月的公開訴訟。但在上週四,兩家公司終於就新條款宣布達成一致:LVMH集團將以每股 131.5 美元的價格收購Tiffany,比原先報價低 3.5 美元,但比Tiffany宣稱的底價高 1.5 美元。這將為LVMH集團董事長Bernard Arnault和他的股東節省 4.2 億美元的收購費用,也使Tiffany集團不至於面臨在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中自謀出路的窘境。
這本是一段充滿戲劇性的關係。然而,從 9 月份開始,LVMH集團公開宣布法國政府要求其取消交易。
Tiffany指責LVMH集團採取拖延戰術,而對方則宣稱Tiffany“管理不善,在 2020 年上半年大量流失現金”;Tiffany回應“LVMH集團似是而非的說辭,是它又一次明目張膽地試圖逃避支付約定價格的合約義務”,並向特拉華州的一家法院提起了訴訟,指控LVMH違反了公司義務。 LVMH則反訴稱Tiffany在 2020 年走過的下坡路意味著它不再是當初自己願意收購的那家公司。這一切都令奢侈品產業的觀察者們目瞪口呆。
但對於任何一個在過去 35 年裡目睹Arnault一步步創建世界上最大奢侈品公司、成為歐洲最富有者的人而言,Tiffany今年經歷的小風波並不令人意外。
儘管Bernard Arnault主要是通過和平手段、家族支持和抓住機會打造起自己這個作用 75 多個品牌的奢侈品帝國,但先前他至少三次參與類似的高調公開鬥爭。他極具競爭力,不畏戰鬥,不懼大眾譴責,但並非屢戰屢勝——儘管他極具戰略投資眼光,被譽為奢侈品產業的“孫子”(中國古代軍事家)。
LVMH “披著羊皮的狼”
Arnault通往奢侈品界巔峰的旅程始於法國營史以來規模最大、最激烈的董事會爭鬥之一,而在這個國家,赤裸裸地展示野心一直被認為是不得體的行為。
1984 年,當時還是一名年輕房地產開發商的Arnault聽說,法國政府準備挑選一個人來接管布薩克(Boussac)集團。布薩克是一家紡織和零售集團,旗下擁有奢侈品牌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CDI-EU)。當時Arnault剛從美國回來,他在美國的鄰居是 John Kluge ,後者將自己的公司Metromedia私有化,然後進行清算,賺了數十億美元。此外,Arnault還密切關注投資公司KKR通過運作激進槓桿策略所獲得的商業成功。
此後,Arnault在布薩克的競購戰中獲勝,象徵性地以 1 法郎的價格買下了這家集團。在兩年內解雇了 9000 名員工並出售了除迪奧以外的大部分集團資產之後,他獲得了一個綽號——“終結者”。
1989 年,在時尚品牌路易·威登與香檳和乾邑生產商酩悅·軒尼詩(Moet Hennessy)合併兩年後,Arnault席捲了新合併而成的LVMH集團的城堡,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他的新綽號——“披著羊皮的狼”、“金融界的馬基維利”……
果不其然,在Arnault於 1988 年投資LVMH集團之後,他與深受尊敬的 70 多歲的路易·威登總裁亨利·拉卡米耶(Henry Racamier)產生了戰略上的分歧,並最終設法剝奪了這位高層的權力,並將他趕出了董事會。法國媒體界對此大為震驚,但無形之中一種模式似乎被確立了。
“他不是個賭徒,他是一名戰略家,”一位要求匿名的奢侈品公司高層說。他認為,Arnault的做法在商界併購案例中並不罕見——只是在奢侈品產業不尋常而已。 “他以華爾街的手段收購一個品牌,然後持為己有。他的思維模式帶著他們這代人的深刻烙印……”
Arnault 的收購策略:步步為營
1999 年,充滿野心的Arnault將目光轉向了下一個目標:當時由Tom Ford和Domenico De Sole經營的義大利皮具公司Gucci(Gucci, GUCG-US),並悄悄地收購了這家公司 5% 的股份。
隨後,Arnault將自己的持股比例提高到 15% ,然後是 27% ,最後是 34.4% ——與此同時,他堅稱自己希望成為一個支持性的、被動的合作夥伴。雙方最終達成一致:作為獲得董事會席位的條件,Arnault將凍結自己的股份。然而,當De Sole把文件傳真給他時,Arnault沒有署名就傳回來了。又一場拉鋸戰就此展開。
很快地,De Sole發現了一個漏洞:Arnault只需得到董事會批准就可以發行股票,LVMH集團每購入一股,他就能為自己的員工創造更多的股份,從而稀釋了Arnault的股份。隨後,De Sole同意將公司 42% 的股份賣給巴黎春天(Pinault-Printemps-Redoute)公司的Francois Pinault,這樣就可以“拯救”Gucci。對此,LVMH集團在荷蘭法院提起訴訟,指控其管理不善;而巴黎春天在法國提起了誹謗訴訟,De Sole則宣稱對手們會“繼續折磨我們,但他們不會走得太遠”,指控LVMH集團有“低級的犯罪行為”。作為回應,LVMH集團威脅要就誹謗罪提起刑事訴訟。法國媒體將這場混戰成為“鯊魚之戰”,而《紐約郵報》(The New York Post)乾脆稱之為“時尚界最血腥的戰爭”。
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一直持續到 2001 年 9 月,最終雙方達成了和解,LVMH集團也出售了自己的股份,並最終從中獲利 7 億美元。
“他是一個非常強硬的對手,”現任湯姆·福特(FORD, F-US)國際公司(Tom Ford International)董事長的De Sole說。但後來,Arnault通過他手下的一位銀行家聯繫了De Sole,並邀請他參加一場私人會議,在會上表現得“非常理性和親切”。目前,兩人仍保持著聯繫。
“逃過一劫”的 愛馬仕
到 2013 年,Arnault已經席捲了歐洲大部分地區,他先後在 2011 年和 2013 年收購了寶格麗(Bulgari)、諾悠翩雅(Loro Piana)等更大的品牌,併入股了許多後起之秀的品牌。但有一個目標是LVMH集團覬覦了十多年的:愛馬仕(Hermes International, RMS-FR)。
這家世界頂級奢侈皮具品牌由創始家族的第六代繼承人親自經營,這個家族一直竭力維護對公司的控制權。儘管愛馬仕在 1993 年上市,但其家族仍持有 78% 的股份。
2001 年,LVMH集團通過子公司悄悄購買了愛馬仕集團 4.9% 的初始股份,並通過金融仲介機構購買股權衍生品繼續累積股份,但持股始終低於 5% 。 2010 年 10 月,LVMH集團宣布收購了其競爭對手 14.2% 的股份。到 2011 年 12 月,這一比例已升至 22.6% ,導致時任愛馬仕執行長的帕特里克·托馬斯(Patrick Thomas)情急之下發表了一份“臭名昭著”的“粗話”作為回應。
Thomas在新聞發表會上呼籲Arnault將LVMH集團的持股比例降至 10% ,以證明他無意收購愛馬仕,但Arnault沒有這樣做。 2013 年,LVMH集團持有的愛馬仕集團股份成長到了 23.1% 。
最終,法國股市監管機構舉行了一場聽證會,愛馬仕聲稱,路易威登正在憑藉一套掩蓋其真實身份的體系累積股份。這場針鋒相對的法律大戰席捲了全法國,LVMH集團再次被描繪成“堵在門口的野蠻人”。 2014 年,一家法國法院裁定LVMH集團必須減持其股份,並將其股份分發給投資者(LVMH集團的最大股東Arnault Groupe持有 8% 的股份。)
2017 年時,Arnault似乎終於要放棄愛馬仕了,作為LVMH集團大範圍企業重組舉動的一部分,Arnault將所持有的愛馬仕股份全部拋售,部分原因是為了支付迪奧集團剩餘 25% 的股份。迪奧的少數投資者可以選擇換取現金或愛馬仕的股票,這使得Arnault在出售股份時不用繳稅就能套現。最終,阿爾諾集團獲得了 50 億美元的利潤。
“Arnault不害怕打架,總是精心算計,而且有長遠的眼光,”巴黎政治學院的講師Serge Carreira說,“他會不斷地評估結果,並會為了結果而將自己置之度外。”
正如De Sole所評價的“即使他輸了,他也贏了。”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