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毫無疑問重創了各國經濟,在大眾出門的頻率及意願降低之下, 交通運輸產業 如許多航空公司便因此面臨虧損,要靠著政府紓困才能勉強維持營運。另一方面靠著運貨為主的物流公司卻反而因此獲益,明明同樣都算是運輸產業的一環,但命運卻可以有如此大的差距,因此為了讓大家可以更清楚的認識 運輸類股,這次就讓筆者來帶大家好好剖析 運輸產業 的組成吧。
廣義來說, 運輸產業 可以簡單以載運目標來分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 大眾運輸公司 就是以載人為主,另一方面以載貨為主的公司則被統稱為物流公司,兩者的營運模式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這篇文章會先聚焦在大眾運輸類股,物流類股則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說明。
航空公司 – 最常見的大眾運輸類股
說到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大家會想到什麼呢?以台灣來說,大概有捷運、高鐵、台鐵、客運、航空公司等等,而在眾多交通工具選擇中,幾乎每一項都可以看到公營事業的身影,其中非航空類型的上市櫃公司大概就只剩高鐵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個國家要邁入現代化首先要發展的項目之一就是民生基礎建設,因此如大眾運輸類型的公司最初也幾乎都是由政府出資成立,雖然近年陸續民營化但因為是在地化經營,再加上營運上面已經相當穩定且成熟,實在也沒有上市櫃募資的必要。
但 航空公司 則不同,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生存,鉅額的 資本支出 幾乎是每間航空公司都必須面對的命運,因此透過資本市場來維持穩定的營運資金便成為了最有用的方法。
而航空公司股價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我認為可以分為四個因素。
需求面
影響航空公司營收及獲利的其中一個因素便是總體經濟的變化。旅遊是大多數人的休閒愛好,但同時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因此如果景氣不好,大眾出國的意願便會大大縮減,而拉低航空公司的營收獲利。
產業競爭面
世界各地的航空業在發展進入 成熟期 以前,獲利表現往往相當不穩定,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航空公司的載客服務業務很難做到差異化經營,每一家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幾乎大同小異,此時折扣、促銷、 忠誠度計畫 等行銷資源投入便成為航空公司之間爭搶客戶的主要手段, 惡性競爭 的結果便容易使整體產業的獲利狀況不甚理想。
但另一方面,價格戰會導致許多競爭力不佳的航空公司逐漸被市場淘汰,因此在航空產業逐漸邁向成熟期後,當地航空公司的獲利情形便會開始逐漸好轉。 以美國航空( American-Airlines, AAL-US )業為例,在 金融海嘯 後,由於許多航空公司面臨財務困難,因此美國的航空產業開始進入重組及合併的階段,在那之後,四大航空公司逐漸壟斷整個美國航空產業,並利用規模優勢來維持獲利水平。
成本面
航空公司最主要的成本為 燃油成本 ,大約佔公司 總營運成本 的 30 ~ 40% ,因此只要油價波動便有可能大幅影響航空公司的獲利能力。
其他營收
許多航空公司不僅經營 客運服務 ,部分 航空公司 同時還經營貨運業務,那為什麼這件事值得我們注意呢?因為在今年全球航空業都因疫情而發生危機時, 華航 ( 2610-TW )還有辦法在第二季創下近兩年單季獲利新高的主因,便是貨運業務的訂單進補。因此在投資航空公司時也必須留意該公司的營收組成。
共享計程車崛起
除了航空公司外,另一個過去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大眾運輸類股就是計程車產業了,近年隨著共享經濟興起,如美國的Uber、中國的滴滴叫車紛紛成為明星公司,又再度讓計程車產業重新受到矚目。
不過像Uber這樣的計程車產業究竟如何獲利呢?
共享計程車的商業模式是利用網路來配對司機與乘客,讓司機不用逛遍大街小巷去找乘客,乘客也不用擔心在郊區會等不到車,因此Uber這種共享計程車平台,避免了過去乘客與司機需要互等彼此的情況,司機載客效率增加的同時,平台再跟司機抽成來獲利。
進入門檻低,同業競爭激烈
雖然表面上這個商業模式同時替司機及乘客創造了相當大的價值,但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中順利,主因跟前面提到的航空業困境類似,服務難以差異化,加上進入門檻不高,造成同業間往往透過價格戰來搶市場,像計程車這種媒合司機及乘客的「雙邊平台」需要補貼的對象也等於需要同時滿足乘客及司機才行。
如果只補貼乘客,那麼就沒有辦法吸引到足夠多的司機來替平台服務,那麼不容易叫到車的乘客也就難以成為平台的忠實用戶。另一方面,如果只補貼司機,那麼就沒有辦法吸引到足夠的乘客,司機如果長期沒有辦法載到乘客,那麼終究也會離平台而去,因此這個商業模式需要同時補貼雙邊才有辦法順利運作,可以說相當燒錢。
法規限制,平台難以擴張
由於運輸產業關係到國民的乘車安全,因此大多數國家對於運輸產業都有相當的管制,以國內來說,政府在Uber剛進入台灣時便對Uber祭出鉅額罰款,且明令Uber司機必須考取計程車駕照,且汽車必須登記為營業用車等等,然而會產生這樣的狀況也跟Uber的營運模式有關。
Uber當初是以 電子資訊服務業 的身份進入國內,不過這樣的身份卻也會讓運輸業的監管單位無法針對Uber進行管理,當發生消費者權益糾紛時,監管單位也難以對 Uber 進行咎責,也就因此讓 Uber 的合法化進程一拖再拖,而同樣的情況,在許多國家仍是現在進行式。
結論
運輸產業中, 大眾運輸類股 的發展由於商業模式建立在「個人」身上,因此在顧路到交通安全的情況下,往往會面臨到法律嚴格監管的問題,另外在服務提供上也難以做出差異化,因此大眾運輸類股中能夠實現規模經濟,且在商業上獲得巨大利潤的例子可以說相當少見,另外在疫情衝擊下,大眾運輸類股更是成為主要受到影響的群體,而下一篇文章我們會帶大家認識 運輸產業 的扛壩子 – 物流類股 ,帶大家一窺 物流類股 是如何成為近期少數因疫情而受惠的標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