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後疫情時代可以投資什麼?不妨關注 ESG 與不動產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台灣銀行家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台灣銀行家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後疫情時代可以投資什麼?不妨關注 ESG 與不動產

2020 年 11 月 20 日

 
展開

今年由於疫情引發嚴重的經濟擔憂,除了關切「後疫情時代」金融市場走勢外,同樣被視為 QE 重啟最大受益者的房地產市場又將有什麼變化,加上 ESG 成為投資界的顯學,皆為各界矚目話題。

今年「世界投資者週」(World Investor Week, WIW)論壇於台灣金融研訓院登場,各界除了關切「後疫情時代」的金融市場走勢外,同樣被視為 QE 重啟最大受益者的房地產市場又將有什麼變化,也是深受矚目的話題。近年來, ESG (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成為投資界的顯學,越來越多投資決策者具有長遠眼光,藉由投資來改善全球暖化、氣候異常與環境汙染等社會問題。根據統計, 2006 年,聯合國發起 PRI ( PRI 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責任投資原則),當時只有 63 家投資機構簽署承諾,到了 2019 年底已有約 2,500 家,今年 4 月則躍升至近 3,000 家。

落實 ESG ,企業更能抵禦疫情衝擊

儘管投資人落實 ESG 的觀念抬頭,但仍有許多企業經營者還是習慣將 ESG 與它的前身 SRI (社會責任投資)畫上等號,並宣稱「遵守 ESG 原則或 SRI 原則,就是要犧牲部分的報酬率」,但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了,尤其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顯得更加不合時宜。

滙豐銀行在《供應鏈的韌性與氣候變遷》(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Climate Change)報告中指出,已有證據顯示,採用長期、以永續發展為重點策略的企業,比起沒有採取永續經營策略者,更能抵禦 COVID- 19 疫情的衝擊。

日本千葉商科大學教授伊藤宏一在論壇演說時表示, ESG 議題長年以來被投資界列為次要順位,但近年來,複雜的社會與環境因素影響了投資組合,專業投資人不得不更深入評估整體環境的系統性風險。而且,已有許多數據證實,在疫情期間, ESG 相關指數比一般指數表現得更為出色。伊藤宏一引用數據指出,標準普爾(S&P)追蹤 ESG 指數的ETF資金規模在 2018 年為 221 億美元,隔年就翻倍成長至 568 億美元;近一年來,S&P 500 ESG 指數的報酬率也高於S&P 500 指數。

另外,在 2008 到 2019 年期間的 12 個年度中, MSCI 全世界 ESG 領袖指數( MSCI ACWI ESG Leaders Index)有 10 個年度的表現都優於 MSCI 世界指數。今年以來(截至 7 月 30 日), MSCI 世界指數總計跌了約 6 %,但 MSCI 全世界 ESG 領袖指數只跌了 4.7 %,從 2007 年 9 月金融海嘯以來,前者的報酬率約 4.6 %,後者則約為 5.4 %。 ESG 相關標的所展現的抗跌力道與長期競爭力,可見一斑。

資訊揭露充分,改變業界生態

近年來, ESG 的風潮不只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的資產管理界發揚光大,也逐漸影響日本、台灣等東方國家。以日本為例,近年來日本不遺餘力推動 ESG ,經過一連串努力後,不僅有效地推廣了 ESG 的理念,而且資訊揭露充分,可說是改變了日本整個業界的生態。

「 COVID- 19 肺炎在全球大流行,加強了投資人關心 ESG 議題,也強化了基金經理人對 ESG 的信念。」伊藤宏一指出,全球資金規模第一大、掌管全日本 150 兆日圓(約新台幣 42 兆元)退休金的投資基金GPIF(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在 2015 年簽署了 PRI 原則。

由於GPIF的投資部位是全數委託管理業者來管理,GPIF也要求這些業者,必須將自己的大股東或有投資布局的企業「 ESG 積分」列入評估標準;GPIF直接投資 ESG 相關標的或指數的資金部位也達到 3 兆日圓。也就是說,日本人透過支付養老金的方式間接投資 ESG ,這 150 兆日圓資金都符合廣義的 ESG 投資。

各界看重 ESG 議題,也見識到 ESG 對於投資人的資產發揮「攻守兼備」之效,並專注於永續投資,有助於防範投資組合中的風險,確實是正面的發展,不過伊藤宏一也提醒,由於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關係, ESG 議題中的「E」(環境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伊藤宏一表示,氣候變遷帶來的投資風險,除了颶風、洪水、異常高溫、海平面升高等天災所帶來的損害外,對於企業來說,慢慢轉型至「低碳經濟」模式是大勢所趨。只是,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可能面臨技術風險(例如利用低碳技術替代既有產品)、市場風險(例如原物料成本增加)、政策與法規面風險(例如嚴格規範汙染物排放量)、商譽風險(例如利害關係人更加關注、施壓)等考驗。

當然,所謂「危機也是轉機」,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循環經濟」創新機會也是投資人的契機。舉例來說,近年來相當熱門的共享腳踏車、共享汽機車等「共享經濟」,就是為了防止資源枯竭,讓資源透過多次被循環利用的方式,達到「使用最小化」的效益,就是很好的範例。未來業者也可以開放全新的低碳產品及服務,或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提高製造、運輸、物流過程的效率,進而降低成本。

3 關鍵影響未來 5 年投資績效

今年論壇的壓軸場,則是元大國際資產總經理王聖鴻的「後疫情時代不動產投資趨勢」演說。他引用《經濟學人》的觀點指出,今年資本市場動盪不安,而且多國央行大舉提高流動性,但實體經濟卻遇到過去百年來最嚴重的衰退階段,導致經濟基本面與資本市場的表現脫鉤,再加上 COVID- 19 肺炎大流行,主要國家的地緣政治問題升溫,破壞了既有的商業模式,投資人也不得不改變投資策略。

不論是金融市場或房地產的投資人,都可以關心 3 個關鍵主題,這將影響未來 5 年的投資績效,一是看不到盡頭的貨幣刺激措施,這會導致資產的價格在一定期間內與經濟數據脫鉤,但終歸要回到基本面;二是準備反彈(Prepare for Backlash),投資者要面臨貿易稅加重、主權違約等政治衝擊,各國政府會更渴望自身的經濟動能因為獲得優惠貸款、薪資補貼的企業而受益,經濟適應力佳、政治凝聚力高的國家是值得列為投資首選的項目。

第三,在疫情過後,不論是誰成為美國總統,美、中兩國的角力都會更明顯,「兩極世界」(Bipolar World)成形,其他國家或跨國企業在必要時都必須適度表態,再加上疫情造成供應鏈斷鏈,促使在地生產、短鏈布局的態勢更明顯。在這些趨勢下,投資人必須將受惠程度相對高的國家、整體供應鏈的變化局勢都納入考量。

健康宅、科技地產漸成主流

王聖鴻認為,後疫情時代來臨,房地產的價格將呈現漸進緩升的態勢,像是今年台灣 CCIM(國際認證不動產投資師)協會發布的ICI(商業不動產投資信心指數)已指出,第 3 季的指數高於前一季,而且辦公室、旅館、店面、土地開發、總體經濟環境等 5 項指標全部上升,整體表現是偏向樂觀的。

另外,在防疫、節能的趨勢下,「健康宅」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結合VR(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創新科技的「科技地產」產品也會漸漸成為主流,像是智慧住宅、智能倉儲、無人商店以及地產數據的應用。

「地產數據的應用有非常多層面,可以提供更多客製化的服務。」王聖鴻舉例說,假如你踏入書店,你的手機可能就會收到好幾則訊息,告訴你最近的暢銷書、你可能感興趣的書籍,或者客人走入一家香水店,店家會根據它所感應到該客人的體質數據來釋放香味。

因此,過往大家一提到地產,往往都是「除了Location(地點位置)還是 Location」的觀念,在這些趨勢下,勢必會慢慢瓦解。當地點不再是首要考量時,過往很多人主張「使用權(地上權)不如所有權」、「所有權打 6 折等於地上權價格」等觀念,也會受到很大的挑戰。

以不動產的權屬而言,日後「使用權」的考量可望凌駕於「所有權」,因為最終決定地產價值的最關鍵因素不一定是位置,而是「空間通用汽車 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通用汽車V原本是電子商務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特定時段內,在某平台內的成交總額」,在網路、大數據等科技潮流下,許多人類的行為都不再受到地域位置所限制,而且一個人的個人喜好、其地理位置與時間提醒的機制也將無所不在,所以「使用一個空間期間,能產生多少價值」才是評估房地產的重要標準。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台灣銀行家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台灣銀行家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