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竟然是一種幸福?為什麼不能太依賴感受去做事?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痛苦竟然是一種幸福?為什麼不能太依賴感受去做事?

2020 年 12 月 2 日

 
展開

有位朋友問我:感覺堅持練習正念的人沒有那麼多了。然後他分析說,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乏一種讓大家 “ 上癮 ” 的機制,好的設計應該是大家每完成一個任務都能獲得滿足。這話的確很有道理,不斷讓一個人體驗到 “ 好的感受 ” 的確有利於強化某種行為,甚至讓人上癮。但問題是, “ 好的感受 ” 就一定會把我們引向好的目標和結果嗎?

答案是,不一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甜食會給人帶來好的感受,正因如此大家才會對奶茶這樣的甜食上癮,但是甜食吃太多則會帶來很多健康隱患。這個結果應該是大家都不想要的。實際上,過於依賴感受(只喜歡 “ 好的感受 “ ,不喜歡 “ 不好的感受 ” )正是我們無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問題所在。而正念練習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改變與感受之間的關係,擺脫感受對我們的控制。

為什麼不能依賴感受

為什麼 “ 好的感受 ” 不一定就會把我們引向好的目標和結果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從進化的角度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感受。我們都知道,人是進化的產物。說白了,我們的存在本質上是在為我們的基因服務。基因想要被複製和傳播,我們就得好好求生存求發展,要覓食,要求偶,要為自己和後代的幸福不斷奮鬥。那麼,怎樣才能確保我們會去做對基因複制有利的事情呢?感受自然就是最好的工具了。

不管感覺最初在何時出現,行為科學家對於 “ 好感覺和壞感覺的最初作用 ” 已經基本達成一致:使生物體接近對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對其有害的事物。接近和躲避是最基本的行為決定,感覺則像自然選擇的工具,它可以引導我們做出有利於基因複制和傳播的 “ 正確決定 ” 。

那些對於生存和繁衍有利的事情,自然選擇就會給予我們快樂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就會促使我們去追求這樣的事物。相反,那些對我們有危害的事物最好躲開,所以自然選擇就給了我們厭惡的感覺。可問題是,我們的感覺是自然選擇在特定的原始生存環境下設計出來的,和過去相比,我們當下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在當時有利於我們生存的偏好換到的現代環境就不一定是有利的了。

比方說, “ 懶惰 ” 原本是進化賦予我們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食物匱乏的原始生存環境,它能幫助我們避免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因此所謂的 “ 拖延症候群 ” 不過是大腦為了省力而產生的一種本能抵抗。如今,它卻成了阻礙我們成長和發展的障礙。

再比如,我們之所以會進化出 “ 自我意識 ” 和自我評價的本能,也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在群體中生存和繁衍。自我意識會使得我們經常思考和評價自己的行為,讓我們特別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在進化過程中,受人喜愛,擁有更高地位人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基因傳播,所以自然選擇鼓勵我們去努力追求他人的認可,去追求更高的地位。當我們得到了認可和更高地位時,我們就會感到特別快樂,當我們的地位受到威脅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在過去的狩獵——採集時代,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人非常有限,而且身邊的人彼此間都很熟悉,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也是相對穩定的,所以我們不需要總是去擔心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或者擔心自己地位下降。然而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人、資訊和機會大大增加了,這個時候,自我意識反而會帶來麻煩,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自己的地位,擔心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不是 “ 足夠好 ” ,是不是 “ 足夠成功 ” 。

快樂並不等於幸福

我們常常容易把快樂的感受和幸福弄混,認為幸福就是要讓自己一直處於快樂的、積極的情緒之中。其實,不光是普通人,很多心理學家也都這麼認為。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都把 “ 快樂的情緒 ” 看成是幸福的核心內涵。

後來,塞利格曼自己也意識到這種過於強調主觀感受的定義方法存在著一些問題,於是,他對幸福進行了重新的定義,他把那種強調生活滿意度的幸福叫做happiness,它側重的是快樂的情緒,而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一種蓬勃發展(flourish)的人生狀態,這種幸福叫做well-being。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人生。

那麼,蓬勃發展的人生狀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用我自己的話來解釋就是,能夠投入地去做那些自己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能力可以不斷提升,並且還能與他人建立起積極的連結。

這種狀態聽上去很美好,然而這個過程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與快樂,而是充滿著迷茫、困惑與艱辛,因為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也沒有人一開始就擁有很強的能力,人生的方向都是在一步步探索出來的,能力也都是透過不斷走出舒適區,不斷迎接新挑戰,才能慢慢累積而成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定要承受很多的 “ 痛苦 ” ,比如迷茫和不確定性的痛苦,沒有掌聲和鼓勵的痛苦,突破舒適區的痛苦,失敗的痛苦等等。如果我們無法克服自己想要 “ 尋求快樂,逃避痛苦 ” 的本性,總想立刻得到快樂或者消除痛苦,那麼只要遭遇了困難情緒,感到有所不安,我們就會想要逃避,想要向外尋求安慰或者某種快感。

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現狀:想要幸福,卻討厭困難,總是在想方設法用更輕鬆的方法獲取幸福,結果卻離真正的幸福越來越遠。

成功的人也曾迷茫過

事實上,那些能夠找到人生方向的人並不是不迷茫,他們也迷茫,也困惑,只不過他們接受迷茫和困惑,他們知道人生原本就沒有什麼確定的答案,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所以他們不會讓迷茫阻止自己探索、行動和試錯的步伐。而那些擁有成就、獲得了尊重與認可的人,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很厲害,他們也經歷過默默無聞的成長和奮鬥過程,他們也遭遇過無數的挫敗,只是他們扛過來了,沒有選擇逃避。

毋庸置疑,幸福的生活肯定離不開快樂的感受,但快樂的感受卻並不是幸福的全部,因為幸福還與自我成長、能力發展,以及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息息相關,這些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需要我們去勇敢地面對和克服種種挑戰。

由此可見,痛苦實際上也是幸福的一部分(痛並快樂著),正如《與內心的衝突和解》這本書裡所寫的那樣: “ 你不想面對的是什麼?然而只要勇敢面對它,你的人生道路必將開闊起來,無論過程多麼艱辛。 ”

學會與感受和諧相處

說到這裡,我相信你已經能夠認識到,如果想要實現蓬勃發展的幸福人生,我們就必須克服大腦 “ 追求快樂,逃避痛苦 ” 的天性,在遭遇痛苦情緒和不安體驗時,不去跟隨本能反應而逃避,而是可以選擇面對,與它們和諧相處。那麼,怎麼樣才能更好地與痛苦、不安相處呢?關鍵在於放下評判,不要認為某些情緒是不好的,也不要企圖消除它,而是接納它,允許它存在。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曾經有個朋友請教我這樣一個問題。他說自己突然接到通知,下午要去總部給董事長等主管們報告預算,然而作為基層職員的他從未參加這種會議,更別提報告了,所以他現在很緊張,特別心慌,這樣緊張下去恐怕會表現更糟。他問我該怎麼調節。

我的回覆是:當我們要去做一件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或者經驗不足的事情時,我們就會本能地感到緊張。這種情緒是非常正常的,我們控制不了,也無法完全消除,即便是很有經驗的人上台也會感到緊張。所以,不要想著怎麼去消除這種緊張情緒,接受它的存在,然後把精力放在你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上——怎樣確保自己能夠很好地完成這次報告。

接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我們不接納某種感受,討厭它的存在,那麼大腦的 “ 行動模式 ” 就會被啟動,並開始想辦法解決 “ 問題 ” 。可問題是,情緒是沒有辦法直接解決的,你越想消除,越消除不了。不僅如此,你的大腦還會因為消除不了 “ 威脅 ” 而會陷入無休止的過度思考之中,進行各種災難化想像,這樣的過度思考只會使得你更加焦慮和緊張。

相反,假如在覺察到不安(或者任何一種你不喜歡的情緒狀態)時,你能夠懂得去接納它,不把它當成是一個需要解決的 “ 問題 ” ,那麼你就不會被不良情緒所控。在正念練習中,我們要練習的就是這種不評判、接納的能力。透過把感受和想法當成是客觀事件去觀察,而不是主觀地給它們貼上 “ 好 ” 或者 “ 不好 ” 的標籤,我們便能從感受和想法中抽離出來。當我們擁有了一種 “ 觀察 ” 的客觀視角之後,我們就可以與感受和諧相處了,無論這種感受是我們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

關於正念中的 “ 不評判和接納 ” ,有的人可能會存在這樣的誤解,以為所有的評判都是不好的,而接納就是不去解決問題。其實不然。評判本身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因為沒有了評判,我們根本無法做選擇。生活中很多問題也是真實存在的,的確需要我們去解決。

不要跟隨大腦快速評判

然而,評判也有好壞之分,關鍵要看評判所依據的衡量標準是否是好的。如果衡量標準本身有問題,也就是我們所看重的東西是無益的,或者所認為的好或不好是不恰當的,那麼這樣的評判就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想要解決問題,我們也得先弄清楚問題究竟是什麼,是否屬於我們的掌控範圍,以及如何有效地去解決。這通常需要時間去分析和思考,甚至是試錯。

因此,更為準確一點來說,我們真正要的並不是 “ 不評判 ” ,而是不跟隨快速評判去反應(感受其實就是大腦做出的快速評判),因為這種快速評判和反應往往會把我們引向錯誤的目標,導致更多問題的出現,比如過度思考引起的內耗。

正念所帶來的覺知力有點像是一個暫停鍵,它可以讓我們在覺察到了大腦的快速評判(感受)之後,不去認同這種評判,僅僅把感受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去接納。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回到理性的層面,去思考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麼(價值觀),想要的結果是什麼(目標),以及如何根據想要的結果去規劃和選擇接下來的行為(行動)。

當然,即便是回到理性層面,你也不一定就會懂得如何解決問題,因為問題的解決與你知識和經驗的累積,以及思考能力有關,而且很多複雜問題的解決需要在行動和反思中去摸索,但不管怎麼樣,以 “ 認真思考過的價值觀和目標 ” 為指引的人生(尤其是那些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目標),都會比以 “ 感受 ” 為指引的人更加幸福。

寫在最後

回到開篇所說的無法堅持正念練習的問題。這背後主要的原因就是太依賴感受了——沒有得到想要的 “ 好的感受 ” 和立竿見影的效果,或者出現了 “ 不想練習 ” 的感受時,我們就會跟隨這種感受而選擇放棄。然而,這恰恰就是我們需要透過正念解決的問題,也就是擺脫感受對我們的控制。是的,這個過程的確不容易,但是只有 “ 熬 ” 過這個階段,我們才能找回人生的掌控權,才有可能擁有一個蓬勃綻放的人生。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