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艱難的談判後, 12 月 4 日凌晨, OPEC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 OPEC )與 OPEC + 的部長級會議結束。會議決定,從明年 1 月起,成員國將每日減產 770 萬桶,改為每日減產 720 萬桶,相當於讓每個成員國每日多生產 50 萬桶。
這次會議一開始,就傳出不滿的聲音,有的國家希望能在油價上升前就開始石油開採,以做儲備;有的國家則堅持必須減產,否則油價在未來就撐不住了。雖說成員國最後還是達成了協議,但這次會議也讓 OPEC 的危機再次暴露出來:以穩定油價、協調成員國利益為目的而誕生的 OPEC ,如果沒辦法實現目標,豈不是名存實亡?
▲截止 2020 年的 13 個 OPEC 成員國,主要有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委內瑞拉、阿聯酋、伊朗、伊拉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等。圖片來源: OPEC
儘管在 11 月初,由於輝瑞(Pfizer, PFE-US)等幾家公司陸續公佈疫苗的研究成果,油價一度回升;但到了 11 月底(據半島電視台的報導),由於歐洲和美國再次出現感染人數激增和部分封鎖,油價又跌破 44 美元一桶。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個月發表的一篇文章《 OPEC 終結了嗎?》(Is OPEC Over?)甚至寫到, OPEC 應該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 “ 在經歷了最初的猶豫和重大誤判之後,自 4 月份以來, OPEC 勉強扮演了市場穩定器的角色,以拯救瀕臨崩潰的石油工業。現在, OPEC 俯瞰著需求高峰,能源環境的競爭也比過去激烈得多, OPEC 應該放下做寡頭的野心,轉向發揮壓艙石的作用。 ” 今年是 OPEC 成立 60 年,它能否在未來繼續發揮作用,組織本身能否繼續存在,都是一個大問號。
俄羅斯爭奪石油市場
千禧年以後,世界經濟從 1997 年的金融危機得到恢復,新興經濟體不斷湧現。比如金磚四國(BRICs) ——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經濟持續成長,對石油需求旺盛。中國和印度是需求大戶,急需進口石油;而俄羅斯本身資源豐富,儘管 60% 的油田在北極地區,但消費之餘,還能大量出口,並且爭奪到中國市場,成為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國家。俄羅斯因此登上了與 OPEC 、美國爭奪石油市場的舞台。
與此同時,油價經過 90 代的劇烈波動之後,在 2000 ~ 2008 年間雖有波動,但一直逐步上升。 2008 年達到油價高峰後,由於金融危機又迅速下降。2000 ~ 2008 年間的油價能被撐住,原因不在 OPEC 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保價策略,最主要的是經濟發展,為油價兜底。無論是美國、 OPEC ,還是俄羅斯,都在這段時間賺夠了錢。
兩個革命使油價暴跌
但在 2014 年,國際油價暴跌,布倫特原油價格從 100 美元/桶,跌到 57.33 美元/桶。這一年,是 OPEC 命運的關鍵轉折點。 “ 革命 ” ,扭轉了這一切。第一個革命,來自美國的頁岩氣革命,讓美國從一個原油進口大國,搖身一變,成為出口大國。美國從 19 世紀初就在探索頁岩氣,兩個世紀以來,一直在不斷改良技術,開採頁岩氣作為替代能源。而在關鍵的 2014 年,美國利用水力壓裂技術,開採了地球深層的頁岩石中的石油,也就是頁岩油。美國這個消費大國對石油的需求瞬間降低。
另一個革命,來自烏克蘭。 2014 年,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趕下台,俄羅斯趁機吞併克里米亞。已開發國家立即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為了經濟,俄羅斯不得不繼續大量出口石油。這樣一來,美國降低了需求,而供給側這邊, OPEC 和俄羅斯,一個不減產,一個加大出口,雙重夾擊下,油價暴跌也就不足為奇了。
MBS 頻頻出招
在這種情況下, OPEC 成員國必須考慮減少產量來抬高價格。因為 2015 年 12 月 4 日, OPEC 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時,已連續 18 個月超過了石油產量的上限。因此,在 2016 年 9 月, OPEC 開始計劃減產,最開始是每天減產 100 萬桶,到了 2017 年則減少至每天 180 萬桶。但 2015 ~ 2016 年間,油價依然在下跌。油價衝擊下的沙烏地阿拉伯,又趕上了王位權力鬥爭。 2016 年,不滿 30 歲的 MBS ( Mohammad Bin Salman,簡稱 MBS )以副王儲的身份擔任國防大臣,之後在 2017 年正式成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儲。
這個做事狠辣殘酷的人,頻頻做出驚世駭俗的舉動。對於飽受油價下跌困擾的 OPEC 成員國, MBS 不僅沒有努力拉攏,反而將價格同盟的盟友推得更遠。一方面, MBS 以一副不幹掉伊朗就誓不罷休的姿態,和伊朗在中東不斷發起代理人戰爭。擦槍走火間,石油生產和供應很難不受到影響。短期內供應不上,就會直接影響收入,這對高度依賴石油的 OPEC 成員國,完全是致命打擊。另一方面, MBS 用強硬的態度,與卡塔爾宣布斷交、制裁、關閉貿易,逼得這個 OPEC 的成員國最後不得不退出。
這邊得罪了 OPEC 成員國,另一邊,沙烏地阿拉伯又在這個年輕衝動的王儲領導下,出了個昏招。既然是 “ 三國演義 ” 嘛,那就應該 “ 聯劉抗曹 ” ,沙烏地阿拉伯拉上俄羅斯,和 OPEC 一起來共同抗衡美國。俄羅斯正被制裁得難受,猛然收到沙烏地阿拉伯送的大禮,豈有不接之理?於是,在 2016 年,以俄羅斯為首的 OPEC + 成立。
對於俄羅斯以 OPEC + 的身份介入 OPEC 合作,並不是所有 OPEC 成員國都同意,畢竟俄羅斯是政治大國,搞不好引狼入室,不僅沒有穩住油價,反而還削弱了 OPEC 本身的話語權。但在沙烏地阿拉伯的 “ 好意 ” 下,俄羅斯還是加入了。 OPEC 和 OPEC + 之間,試圖以更加鬆散的價格同盟來撐住油價。最終,雙方同意一起減產,並簽訂協議到 2018 年底,以此來抵消美國的增產,並穩住油價。
油價繼續崩,各國舉棋不定
可事實上, 2016 年,油價跌得更加厲害了,幾乎腰斬到 25 美元/桶,比 2014 年跌得更加慘烈。除了前面提到的 2014 年油價暴跌的原因, 2 016 年的這次暴跌,其實是新興經濟體發展變緩的一個反映——需求再也不能夠支撐油價了。其實,沙烏地阿拉伯不是不知道,依賴石油是無法長久的。 2016 年,沙烏地阿拉伯以 MBS 的名義發布了《沙烏地阿拉伯願景 2030 》(Vision 2030 ),希望能夠在未來逐漸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發展多元化經濟。
在這個願景下,沙烏地阿拉伯成功將沙烏地阿拉伯阿美上市。這家公司的前身是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由美國提供技術,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石油開採。 70 年代,沙烏地阿拉伯王室買下美國的股份,成為王室的獨家資產。沙烏地阿拉伯阿美最奇特的地方在於,沙烏地阿拉伯整個國家的油田都屬於這個公司,開採和出口的權力,都捏在王室手上。這就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室富得流 “ 油 ” 的根本原因。
上市之後,沙烏地阿拉伯阿美應當說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室又賺了不少錢。但沙烏地阿拉伯與 OPEC 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緊張。在卡塔爾之後,厄瓜多也宣布退出了。不僅如此,雖然沙烏地阿拉伯最先拉俄羅斯入夥 OPEC + ,但兩個國家的關係並不好,最初的結盟也只是為了對付美國而已。自疫情以來,全球經濟進入寒冬,需求下降,油價雲霄飛車般跌宕,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針對減產問題的談判,或者說 OPEC 與 OPEC + 的談判,更是屢次談崩。
今年年初,當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代表再次就減產進行對話後,雙方意見不一。俄羅斯雖然減產,美國卻在增產,並佔據了更大的市場佔有率。石油作為俄羅斯的主要出口能源,關係到俄羅斯的經濟命脈。對於選擇更多的產量,每桶更低的價格,還是更高的價格,更少的產量,俄羅斯舉棋不定。相比之下,沙烏地阿拉伯卻力主減產,並與美國加強合作。於是,兩國開始了一場石油價格戰。
報復性增產,美國調停
2020 年 3 月 6 日,沙烏地阿拉伯報復性增產,當天開採量就增加到 1,200 萬桶,石油價格創波斯灣戰爭以來最大跌幅。俄羅斯由於相應增產,導致盧布大幅貶值。兩國的價格戰一直持續到 4 月。期間,我們也歷史性地見證了美股 10 天熔斷四次的景象,中國和印度也都受到波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價格戰,最終由美國調停。
而美國的介入,讓 OPEC 和 OPEC + 之外,產生了 OPEC + + 的價格協調形式。在美國撤軍的威脅下,沙烏地阿拉伯停止石油增產,開始轉向收縮。今年 4 月 9 日,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都同意減產 1,000 萬桶,油價在之後的幾個月有所回升。到了 7 月份,按照 OPEC 石油市場月度報告(MOMR)的分析,油價基本穩定在 40 美元一桶。危機看似平息了,剛結束的部長級會議似乎也談妥了,但 OPEC 的未來仍然堪憂。
油價能被撐住嗎?
實際上, OPEC 作為一個價格同盟,的確應該調整自身的定位,就像《外交雜誌》評論的那樣。畢竟,凡是能影響對 OPEC 石油需求的因素,都會加大價格同盟的危機。美國的頁岩油,俄羅斯的石油,都屬於 OPEC 之外的石油供應,必然會分流石油消費大國對 OPEC 的需求,讓這個價格同盟出現危機。
而且,在談論 OPEC 的石油時,不能忽視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油品是有質量差異的。世界各個石油國家中,沙烏地阿拉伯不僅石油儲量高,產量高,而且油質非常好,每桶油的開採甚至不到 10 美元。相比下來,石油儲量排名第一位的委內瑞拉和排第三位的加拿大,所儲存的都是劣質油砂,開採成本極高,委內瑞拉的成本( 27.62 美元/桶)相當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三倍,加拿大( 41 美元/桶)相當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四倍。以委內瑞拉為例,其儲量 87% 的石油都是超重質原油,加工難度比沙烏地阿拉伯的輕質原油更大,成本更高。
當國際油價保持較高水平時,那些買不起輕質原油的消費國家,會選擇買委內瑞拉的超重質原油;可一旦價格下跌,就會轉向物美價廉的輕質原油。換句話說,當油價高於 40 美元時,委內瑞拉和加拿大這樣的石油儲量大國都能加入市場供應;如果油價一路走低到 10 美元,只有沙烏地阿拉伯還能開採,保持競爭優勢。
從需求端看,只要需求保持旺盛,就能救價格同盟的命,哪怕這個同盟裡有的成員國油品並不好(比如委內瑞拉)。前面也提到, 2000 年以後,中國、印度因為經濟發展,需求大幅增加,就能把全球油價穩在一個相對高的位置,大家都能愉快地賺錢。反過來,世界經濟發展慢,新興發展國家也不行了,那麼需求下滑,價格同盟內部就會打架。從供給側看,這就是 OPEC 成員國要聯手的原因,穩定一個合理價格,讓各方都能有錢賺。
但就市場競爭的本質而言,價格每跌一段,石油不夠優質、開採成本高的生產者就會被淘汰。在實際的操作中,油價狀況越不好,開採成本低的生產者總想自己單幹,用自己的產量把其他人趕出市場,這就是沙烏地阿拉伯經常衝動,要自己加大產量的經濟原因。另外,價格波動,尤其是價格特別低的時候,一些本就不穩定的石油國家容易出內亂,委內瑞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014 年,油價暴跌後,一半 GDP 靠石油出口的委內瑞拉爆發經濟危機,惡性通貨膨脹讓貨幣成了廢紙,普通民眾一夜之間成為 “ 百萬負翁 ” 。經濟危機讓委內瑞拉長久以來的社會矛盾急劇激化,民眾再也忍受不了馬杜洛的獨裁,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委內瑞拉也因此出現了一個國家,兩個總統的憲法危機。這是石油的力量,也是石油的 “ 詛咒 ” 。
回顧石油經濟史,撇開地緣政治因素,沙烏地阿拉伯和 OPEC 在這 60 年來,幾乎都在吃老本,沒有做出實質性的能源革命和產業轉型。所以,來自需求的波動,最能影響 OPEC 這類價格同盟的命運。只有那些不斷創新、探索的國家,才會始終成為全球石油秩序,乃至全球文明秩序的制定者。 OPEC ,終將會過時。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