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的這個時間點,股票市場正瀰漫一股極度恐慌的氣氛,全球股市正因為 Covid-19 疫情的影響,導致股市不斷下挫與崩跌,美國S&P 500 更是發生三次熔斷狀況,一開盤就馬上啟動熔斷機制,進入暫停交易時間。沒想到在 2020 / 03 / 23 之後,美國股市在短短四個月內恢復下跌之前的水平,快速跌深反彈。人的記憶很短暫,你還記得這是一年前發生的熊市(普遍定義:下跌超過 20%)嗎?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在美國股市 150 年的歷史中,總共發生 18 次熊市,表示大約每 8 年平均發生一次。最糟糕的是 1929 年的經濟大蕭條,下跌幅度達 79% ,而大家所熟悉的 2000 年網路科技泡沫與 2008 年金融海嘯,則是美國股市 “ 失落的十年 ” ,下跌幅度達 57% ,直到 2013 年五月才再度突破初始下跌的水平。
大家更有印象的 2020 年的 Covid-19 ,下跌幅度達 34% ,卻是歷史上最快復甦反彈的一次。但你有發現,不管發生多少次的修正或熊市,你總會聽到股市創新高的新聞嗎?下圖的灰色區間是美國股市發生修正( 普遍定義:下跌超過 10% )的時刻,你會發現,儘管發生無數次的修正股市仍然創新高。(全球股市的走勢也是如此)
由下圖你更可以了解股市下跌的奧妙。顯示 1950 年開始,美國S&P 500 股市近 70 年的歷史,發生修正( 普遍定義:下跌超過 10% ) 的時間點,總共有 36 次修正發生,大約每 2 年就會面臨股市修正。
紅色標註則為發生熊市 ( 普遍定義:下跌超過 20% )的時間點,不外乎有大家熟悉的 2000 網路泡沫、 2008 金融海嘯與去年 Covid-19 疫情。倒數第二欄為下跌時經歷的天數,你會發現,市場恐慌下殺多數又急又快,也有非常漫長的時候,你會感覺是一個無底洞,誰不怕?最後一欄為每一次發生修正的間隔天數,你會發現,有時可能間隔好幾年都沒有發生下跌修正,不斷持續多頭走勢,有時很快再面臨修正,多變萬化,你猜得到嗎?
歷史告訴我們三個教訓:
- 股市面臨到修正或熊市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 儘管發生超過無數次下跌修正,股市終究會恢復並再創新高。
- 每次發生修正後的恢復期間都不相同,市場沒有固定的週期規律,人們永遠無法預測復甦的速度。
下跌,我該怎麼辦?
只要做好 3 件事,下跌時不用擔心。
- 全球分散資產配置組合
- 低成本的投資
- 設定目標,長期投資,持續待在市場
作為投資者,我們被教科書定義為理性的,但是作為人類,面臨市場動盪劇烈時,我們往往會變得情緒化,就如同最近市場的漲跌,不再像 2020 年下半年如此地風平浪靜,回歸股票市場的正常狀態。許多人以為投資就是要做到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確實這樣的概念是最佳報酬,但沒有人做得到,因為你的貪婪與恐慌不允許你這麼做。
有大量的學術研究顯示:「投資人的行動頻率降到最低,獲利反而最高。」
另外行為經濟學家梅爾.史塔曼(Meir Statman)引用瑞典的研究指出:「進出最頻繁的交易員因為交易成本和挑錯進出場時機,造成每年虧損帳戶總額的 4% ,而且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地幾乎都一樣。在全球 19 個大型股票交易所中,買賣頻繁的投資人比買進後長抱者,其投資報酬率每年大約落後 1.5% 。」
投資講究的是長期,但現今多數人無法忍受時間與市場波動的折磨。不是你不夠聰明或努力,而是你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面對市場波動的五大明智行為
在投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行為方式。您無法控制華爾街發生什麼事情,也無法掌握中美間的勾心鬥角,但是您可以控制對它的反應。對於動盪的金融市場,以下提供五種明智的行為。
- 記住你為什麼投資
在做出任何輕率的決定之前,請仔細檢視每筆投資並提醒自己「我什麼時候需要這筆錢?」,如果是出於緊急情況或短期需求,則不應進行波動太大的投資,甚至不投資。對於長期目標,每一次波動都是獲得報酬的最佳養分,待在市場越久勝過猜測市場。 - 重新設計您的財務決策
波動時期是重新考慮您的投資方法的好機會。重新思考目前的投資配置適不適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資產配置與投入方式的選擇需要再進一步調整。你的決策是要讓自己晚上能夠安心睡覺的。 - 使您的行為和投資與目標保持一致
在市場下跌時,退後一步,評估實現財務目標的進度。如果您仍然在正軌上,請繼續堅持執行。如果不是,請考慮改變 - 尋找信任的合作者
研究表明,與您信任的人合作時,您更有可能堅持到底。他可以是專業財務顧問、配偶、家庭成員或朋友。任何人都可以提醒您為什麼投資,而市場波動是整個投資旅程中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 - 暫停一下
最後,在面臨市場波動修正時,不要嘗試做太多事情。許多研究顯示:「股市的大漲與大跌常常相伴發生,因此在市場波動劇烈時,常常導致投資人做出錯誤決策。」在你做出任何買賣交易決策之前,先起身完成自己喜歡的興趣,並請花點時間,仔細考慮一下,確保你的決定符合您的財務目標。
《理財w實驗室》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