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封面圖取自虎嗅網
台灣時間 4 月 14 日晚上,據美聯社報導,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製造者伯納・馬多夫( Bernard Lawrence Madoff )在北卡羅萊納州布特納的獄中去世,享年 82 歲。馬多夫生前患有慢性腎衰竭等疾病。這位納斯達克交易所前主席、華爾街前明星經紀人、被人稱道的慈善家,曾策劃了世界上最大的投資詐騙案,矇騙了來自 136 個國家和地區的 37,000 多位受害者,騙取了 650 億美元。
馬多夫的受害者名單令人嘆為觀止,至今仍常被提起——有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有諾貝爾獎得主,還有世界頂級的金融機構如匯豐銀行( HSBC Holdings plc, HSBA-UK )、瑞士銀行、皇家蘇格蘭銀行等。
2009 年,美國法院判處馬多夫有期徒刑 150 年。這一宣判雖然在法律層面為馬多夫的騙局畫上了休止符,但騙局引發的震盪卻在整個世界久久迴響。在馬多夫身後,時至今日,世界仍有馬多夫式騙局生長的溫室:受害者幻想著投資一勞永逸,財富擁有者幻想著操縱金錢遊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憂慮這是一個盛產 “ 馬多夫 ” 的時代。他曾表示: “ 我們的幻想,猶如馬多夫騙局般,最終帶來的可能會是一段漫長而痛苦的蕭條。 ”
有強迫症的納斯達克主席
馬多夫的前半生,可稱得上是美國夢的典範。1938 年,馬多夫出生於紐約市皇后區的一個普通猶太人家庭。中學畢業以後,馬多夫考入了霍夫斯特拉大學。 1960 年, 22 歲的馬多夫大學畢業,獲得了政治學學位。畢業後的第 2 個月,馬多夫就靠著其岳父資助的 5 萬美元和在海灘兼職所賺得的 5,000 美元,創立了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
彼時,華爾街的股票交易依靠人工進行,效率低,佣金高。如果股民希望買賣股票,他們就必須到交易大廳找一位股票經紀人幫忙操作,每出價 1 次收費 1 美元。馬多夫敏銳地發現了科技發展的優勢,率先推出電腦證券交易系統。 “ 在那個時代,買股票效率很低,需要很多交易員操作,而且佣金很高, ” 馬多夫回憶道, “ 但我的公司很早就靠自動化交易賺了不少錢。 ”
▲馬多夫在他的證券公司中
憑藉著更快的操作速度和更低的收費,馬多夫的證券公司迅速成為了全美交易量排名前 20 的大公司。據美國媒體透露,在工作中,馬多夫有強迫症,喜歡把辦公室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裝飾成黑色或灰色,並對清潔和整齊著迷。他執著於將辦公室大廳裡的地毯都排成一條直線,堅持所有的百葉窗都在同一高度,所有的電腦螢幕都保持水平,角度一致。這種不顧一切堅持己見的性格特質,一直伴隨著馬多夫。
華爾街把馬多夫當做 “ 電腦交易 ” 的奠基人之一,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他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 1991 年,馬多夫出任納斯達克交易所主席,當時的媒體把他稱為 “ 證券業的國會議員 ” 。馬多夫的公司也成為納斯達克五大證券交易商之一,業務遍及金融和股票交易的各個角落。他主導的一系列政策對完善華爾街的金融框架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基金被譽為 “ 猶太人T-NOTES ” ,意為如同美國國債一樣可靠。
馬多夫還建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會,資助的慈善機構和公共事業遍布全美。他給投資人和大眾的印像是:謙虛、低調、顧家、樂善好施,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 “ 伯尼(Bernie) ” 。到 2000 年,馬多夫的個人資產已達 3 億美元。
一手策劃最大的龐氏騙局
然而,這位備受華爾街推崇的投資專家,卻在後半生開啟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模式。2000 年, 62 歲的馬多夫他開始利用自己前半生累積的人脈網路,編織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即 “ 拆東牆補西牆 ” ,用高利率吸引投資人的錢,但並不做投資,而是用新投資人的錢來應付舊投資人的提現,只要投資額一直大於提現額,遊戲就能一直玩下去。
馬多夫在美國最頂級的猶太人社交俱樂部——棕櫚灘鄉村俱樂部( Palm Beach Country Club ),為自己網羅詐騙對象。在這裡,馬多夫通過營造神秘、尊貴以及投資必賺的形象,俘獲了不少上流人士。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當時的一名受害者表示: “ 當你在俱樂部打球或吃午飯時,所有人都在講馬多夫如何幫他們賺錢,所有人都想加入(馬多夫的項目)。 ”
馬多夫還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夥伴發展 “ 下線 ” ,有的 “ 下線 ” 因成功 “ 引資 ” 而獲取佣金,又繼續發展新的 “ 下線 ” 。證券分析師斯普林曾向馬多夫的項目投資 1,100 萬美元,佔他個人淨資產的 95% 。他還為馬多夫發展了數十位 “ 下線 ” ——既有投資 5 萬美元的普通教師,又有豪擲百萬美元的企業家。
馬多夫的首席副手弗蘭克・迪帕斯卡利回憶道: “ 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虛構的。這麼做不對,我當時就知道。 ” 和一般的騙子不一樣,馬多夫並不吹噓超高的報酬率。而是向客戶保證無論市場環境如何,回報都可以保持在 10% ,這一穩定持久的報酬率讓不少華爾街的大亨都信以為真。
2008 年的金融危機終結了馬多夫的美夢。金融危機之下,馬多夫的項目吸引不到新投資人,舊投資人也急於想贖回自己的本金,這場曠日持久的騙局開始搖搖欲墜。2008 年 12 月初,一個客戶要求贖回 70 億美元的投資,但馬多夫已無錢支付。 12 月 10 日,他不得不向自己的兩個兒子馬克和安德魯坦白,之前的這一切,都是巨大的龐氏騙局。
▲馬多夫的兩個兒子率先告發父親
當天晚上,馬多夫就被兩位兒子告發了。第二天,馬多夫被捕,這樁震驚世界的詐騙案終於浮出水面。
據《華爾街日報》統計,受害者包括:
- 紐約費爾菲爾德・格林威治集團,損失 75 億美元
- 西班牙第一大銀行巨頭桑坦德銀行(Banco Santander S.A., SAN-US),損失 31 億美元
- 英國匯豐銀行,損失 10 億美元
- 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RBS-UK),損失 6 億美元
- 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損失 3.5 億歐元
- 瑞士私人銀行,損失 3.25 億美元
- 日本東京野村控股公司,損失 3.06 億美元
- 美國馬克薩姆資本管理公司,損失 2.5 億美元
- 日內瓦私人聯合銀行,損失 4,750 萬美元
此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韋塞爾、包括斯皮爾伯格基金會在內的多家慈善基金會以及數以萬計的私人投資者——以往在投資上一向謹慎的銀行、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們紛紛栽在了馬多夫的騙局之中。一名法國對沖基金管理人,因為投資馬多夫的項目造成巨額虧損,不堪重負自殺身亡。不久,一名 65 歲的英國老兵,也因為間接受馬多夫案牽連損失畢生積蓄,自殺身亡。
“ 我希望他爛在牢裡,然後去他該去的地方。 ” 損失了 300 萬美元的辛西婭・弗里德曼(Cynthia Friedman)說, “ 但這仍不能改變我和丈夫還要從頭再來的事實 ” 。另一位受害人、 69 歲的莫拉里・默里森(Murray Morrison)也表示,馬多夫入獄於事無補, “ 因為我損失了過去整整 40 年的積蓄,這改變了我的整個未來 ” 。
馬多夫被起訴的 11 項罪名包括證券詐騙、投資顧問詐騙、信件詐騙、匯款詐騙、 3 項洗錢罪、提供虛假證明、作偽證、向美國證監會提供虛假報告和從員工福利計劃中挪用資金。 2009 年,法院最終認定馬多夫多項罪名成立,詐騙金額高達 650 億美元。馬多夫被判處有期徒刑 150 年,他在紐約曼哈頓聯邦地方法院法庭上認罪併入獄。
在《對話馬多夫》一書中,馬多夫對在獄中採訪他的作者坎貝爾承認,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但卻試圖逃避責任,不斷以荒誕不經的理由為自己辯護。他表示, “ 是華爾街的腐敗文化讓我變成了現在這副模樣,這裡的每個人都在做著這種非法勾當 ” 。
坎貝爾認為,直到案發前的最後時刻,馬多夫仍然非常受人尊敬,投資者都非常渴望把資金交給他管理。馬多夫曾相信,自己可以將騙局持續到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為止。
“ 如果沒有 2008 年的金融危機,也許他真的可以一直騙下去。他早就知道他的投資者、僱員和家人也在遭受深重的痛苦,只是他早已不在乎這些了。 ” 坎貝爾表示。
在獄中,馬多夫曾寄給自己兒子安德魯及其未婚妻一張紙條: “ 親愛的安德魯和凱瑟琳,對我所做的一切,我感到非常抱歉。父留。 ” 除此之外,雙方便未有更多和解的動作。
儘管馬多夫的兩個兒子都一再否認和龐氏騙局案有關,但兩人均承受著巨大社會輿論壓力。 2010 年,因不堪忍受父親騙局所帶來的羞辱,長子馬克自殺身亡,死前留下了一張痛苦的小紙條—— “ 伯尼(馬多夫),現在你知道你的騙子生涯是怎麼毀掉我的生活了吧,去你媽的。 ” 馬多夫的妻子露絲沒有與其離婚,但在長子馬克死後,她再沒有同馬多夫說過一句話。
“ 我至死都不會原諒我父親所做的事情。 ” 次子安德魯說。在與淋巴細胞瘤抗爭多年之後,他於 2014 年去世。
在 2015 年給媒體的一封電子信件中,馬多夫坦言,他在獄中時常想念自己的家人: “ 我到底是怎麼讓自己陷入這場噩夢的? ”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裡,馬多夫向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提交了一份赦免請求,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