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產生錯誤?
因為投資是一種人類行為,而人類是受心理和情感支配的。許多人具有分析數據所需的才智,但是很少有人能夠更加深刻地看待事物並承受巨大的心理影響。換句話說,很多人會通過分析得出相似的認知結論,但是,因為各自所受心理的影響不同,他們在這些結論的基礎上所採取的行動各不相同。最大的投資錯誤不是來自資訊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來自心理因素。
投資心理包括許多獨立因素,本文將一一進行探討,但要記住的關鍵一點是,這些因素往往會導致錯誤決策。它們大多歸屬 “ 人性 ” 之列。
影響投資的七種心理因素
第一種侵蝕投資者成就的情感是對金錢的渴望
大多數人投資的目的就是賺錢。(有些人將投資視為一種智力訓練,或將投資視為顯示自身競爭力的手段,而對他們來說,金錢也是衡量成功的標準。金錢本身可能不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標,但它是人們財富的計量單位。不在乎錢的人通常是不會進行投資的。)努力賺錢並沒有錯。事實上,對利潤的渴望是驅動市場及整體經濟運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危險產生於渴望變成貪婪的時候。對於貪婪,韋氏詞典將其定義為 “ 對財富或利潤過度的或無節制的、通常應受譴責的佔有欲 ” 。
貪婪是一股極其強大的力量。它強大到可以壓倒常識、風險規避、謹慎、邏輯、對過去教訓的痛苦記憶、決心、恐懼以及其他所有可能令投資者遠離困境的要素。反之,貪婪時常驅使投資者加入逐利的人群,並最終付出代價。
貪婪與樂觀相結合,令投資者一次又一次地追求低風險高收益策略,高價購進熱門股票,並在價格已經過高時抱著增值期望繼續持股不放。事後人們才發現問題所在:期望是不切實際的,風險被忽略了。
第二種影響投資的因素是恐懼
與貪婪相對應的是恐懼—我們必須考慮的第二個心理因素。在投資領域,這個詞並不代表理性的、明智的風險規避。相反,恐懼就像貪婪一樣,意味著過度。因此恐懼更像恐慌。恐懼是一種過度憂慮,妨礙了投資者採取本應採取的積極行動。
第三個因素就是人們容易放棄邏輯、歷史和規範的傾向
在職業生涯的很多時候,我一直驚訝於人們為何那麼輕易就自願終止懷疑。這種傾向使得人們願意接受任何能讓他們致富的可疑建議,只要說得通就行。對此查理.蒙格引用德摩斯梯尼的一句話作了精彩的點評: “ 自欺欺人是最簡單的,因為人總是相信他所希望的。 ” 相信某些基本面限制因素不再起作用—因而公允價值不再重要—的信念,是每一個泡沫以及隨之而來的崩潰的核心。
但投資的目的是嚴肅的,容不得玩笑,我們必須持之以恆地警惕在現實中無效的東西。簡而言之,在投資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懷疑,懷疑不足會導致投資損失。在事後剖析金融災難的時候,有兩句話屢次出現: “ 好到不像真的 ” 和 “ 他們在想什麼 ” 。
是什麼讓投資者迷上這樣的錯覺呢?答案通常是,投資者往往在貪婪的驅使下,輕易地摒棄或忽略了以往的教訓。用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的話來說,是 “ 極端短暫的金融記憶 ” 使得市場參與者意識不到這些模式的複發性與必然性。當市場、個體或一種投資技術獲得短期高額收益時,它通常會吸引人們的過度(盲目)崇拜。我將這種獲得高額收益的方法稱為 “ 銀彈 ” 。
投資者永遠在尋找銀彈,稱其為聖杯或免費的午餐。人人都想要一張無風險致富的門票。很少有人質疑它是否存在,或者為什麼他們應該得到。無論如何,希望永遠在滋生。
然而銀彈並不存在,沒有任何策略能夠帶來無風險的高報酬率。沒有人知道所有答案,我們只是人而已。市場是不斷變化的,並且就像許多其他事物一樣,獲得意外利潤的機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減的。相信銀彈存在的信仰終會導致滅亡。
是什麼促成了銀彈信仰呢?最初通常存在一定的事實基礎,這一事實被發展成冠冕堂皇的理論,信徒們開始四處遊說。隨後這一理論帶來了短期利潤,無論是因為理論本身確有一定價值,還是僅僅因為新信徒的購買行為推高了目標資產的價格。最後會出現兩種表象:第一,存在一種獲得必然財富的方法;第二,方法的效力引發狂熱。就像華倫.巴菲特 2010 年 6 月 2 日在國會上所說的那樣: “ 居高不下的價格就像是一劑麻醉劑,影響著上上下下的推理能力。 ” 但在事後—爆裂之後—這種狂熱被稱為泡沫。
第四個造成投資者錯誤的心理因素是從眾,而不是堅持己見的傾向
在《市場是怎麼失敗的》一書中,約翰.卡西迪描述了斯沃斯莫爾學院的所羅門.阿希教授在 20 世紀 50 年代所做的經典心理實驗。阿希請被測試組對看到的情況作出判斷,但是在每組中只有一個人是被測試對象,其他人都是托兒。卡西迪解釋說: “ 這樣的設置將真正的被測試對象置於兩難境地:正如阿希所說,’我們對他施加了兩種相反的力量:他自己的感覺,以及同組人一致的群體意見。 ”
真正的受測對象忽略自身所見與同組人保持一致的比率很高,即使其他人明顯是錯誤的。這個實驗顯示了群體的影響力,它啟發我們,應該對群體共識的正確性持保留態度。
“ 就像所羅門.阿希 20 世紀 50 年代視覺實驗中的參與者一樣。 ” 卡西迪寫道 “ 許多不贊同市場共識的人會感覺受到了排斥。最終真正瘋狂的,是那些不懂市場的人。 ”
一次又一次地,從眾的壓力和賺錢的慾望致使人們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性和懷疑精神,將與生俱來的風險規避拋諸腦後,轉而去相信毫無意義的東西。這種情況發生得非常頻繁,因此一定是某些固有因素而不是隨機因素在起作用。
第五個心理影響是嫉妒
無論貪婪的負面力量有多大,它還有激勵人們,與之相比,與別人相比較的負面影響更勝一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的天性裡危害最大的一個方面。一個在孤立環境下感覺快樂的人,當他看到別人做得更好時,可能會變得痛苦不堪。在投資領域,投資者大多難以坐視別人賺錢比自己多這一事實。
我知道這樣一家非營利機構,它從 1994 年 6 月到 1999 年 6 月的捐贈基金年報酬率是 16% ,但是同業 23% 的年均收益令投資者沮喪不堪。沒有成長股、科技股、收購以及風險投資的捐贈基金在 5 年的時間裡發展滯後。而隨著科技股崩盤,從 2000 年 6 月到 2003 年 6 月,這家機構只有 3% 的年報酬率(同期捐贈基金大多出現虧損),股東們反而興高采烈起來。
這樣的結果肯定有問題。人們怎麼可能每年賺 16% 不開心,賺 3% 反而開心呢?答案是我們都有與別人相比較的傾向,這種傾向會對本為建設性、分析性的投資過程產生不利影響。
第六個關鍵影響因素是自負
在以下我將要陳述的事實面前保持客觀和審慎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進行短期投資業績的評價和比較。在繁榮期,輕率甚至錯誤的承擔更大風險的決策往往能夠帶來最好的收益(我們在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繁榮期)。最好的收益帶來最大的自我滿足。如果事情確實如願發展,那麼自認聰明並得到別人的認可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相比之下,善於思索的投資者會默默無聞地辛苦工作,在好年份賺取穩定的收益,在壞年份承擔更低的損失。他們避開高風險行為,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並經常自省。在我看來,這是創造長期財富的最佳準則—但是在短期內不會帶來太多的自我滿足。謙卑、審慎和風險控制路線並不那麼光鮮亮麗。當然,投資本不應與魅力搭邊,但它往往是一種魅力藝術。
第七個影響因素稱之為妥協的現象
投資者會盡他們的最大努力堅持自己的信念,但是當經濟和心理壓力變得無法抗拒時,他們會放棄並跟風倒。
一般來說,踏入投資業的人都聰明過人、學識豐富、見多識廣並精於計算。他們精通商業和經濟的微妙之處,也了解複雜的理論。多數投資者都能夠得到關於價值和前景的合理結論。
但是還有心理因素和群體影響的介入。在大多數時間裡,資產被估價過高並持續增值,或者被估價過低並持續貶值。最終這種傾向會對投資者的心理、信念和決心造成不利影響。你捨棄的股票別人在賺錢,你買進的股票在日益貶值,你認為危險或者愚蠢的概念—熱門新股、無收益的高價科技股、高槓桿的抵押貸款衍生品—日復一日地被宣揚與傳播著。
隨著定價過高的股票走勢更好,或者定價過低的股票持續下跌,正確做法變得更加簡單:賣掉前者,買進後者。但是人們不這樣做。自我懷疑的傾向與別人成功的傳聞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使投資者作出錯誤決定的強大力量,當這種傾向持續時間加長時,力量的強度也會增大。這是另外一種我們必須對抗的力量。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