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電腦市場「惦惦發大財」!戴爾如何從絕境中重生?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電腦市場「惦惦發大財」!戴爾如何從絕境中重生?

2021 年 9 月 6 日

 
展開

如今的戴爾(Dell, DELL-US),早已不僅僅是一家電腦公司。

很少有人記得,僅僅在八年前,這家公司曾經被逼到了怎樣山窮水盡的絕境。

一、五年等待

2018 年 12 月 28 日,闊別美股市場五年之久的戴爾科技,終於重新在紐交所掛牌交易,開盤價46美元 / 股。這一天,邁爾克 · 戴爾足足等了五年。

作為戴爾科技的創辦人,這位曾經與賈伯斯、比爾 · 蓋茲齊名的矽谷老兵,是 IT 時代最後一位仍舊奮戰在一線的企業 CEO,也是個人電腦時代最後一位深耕自留地的公司創始人。

他 19 歲就在大學宿舍裡創辦了戴爾公司,憑一己之力挑戰藍色巨人 IBM(IBM-US),為萬千用戶帶去了更高效、更平價也更優質的個人電腦。而他一手創辦的戴爾科技,不僅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供應商,更是在成立 8 年時就躋身《財富》美國 500 強企業——當時,戴爾本人只有27歲,是這一排行榜史上最年輕的 CEO,至今沒人能超越。

然而,世事變化快,輝煌時有多輝煌,落寞時就有多落寞。2004 年,年僅 39 歲的麥克 · 戴爾選擇退居二線, 11 年老將凱文 · 羅林斯接棒。令人沒想到的是,戴爾的噩夢竟從此開始。2005 年,全球發生了多起戴爾筆記型電腦爆炸起火事件,引發了消費者巨大的信任危機,隨著輿論的持續發酵,最終戴爾不得不全球宣布召回 410 萬塊電腦電池。

2006 年,戴爾又在中國陷入 “ 換芯門 ” 事件,消費者在購買戴爾筆記型電腦後發現,電腦採用的是英特爾酷睿 T2300E處理器,並非訂單上標明的酷睿 T2300。此後,又有近 500 名中國消費者反映,購買的戴爾電腦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換了晶片,戴爾一度被批評 “ 對華採用雙重標準 ” 。在自身品質與服務頻頻出錯的同時,個人電腦的市場大環境也在劇烈變化。

在智慧型手機、iPad 等新興設備的衝擊之下,全球個人電腦市場開始步入衰退,戴爾業績連續數年無法達到華爾街預期,營收利潤連續出現大幅下跌,財務狀況每況愈下。到 2006 年底,戴爾電腦銷量已被惠普(HP Company, HPQ-US)反超,丟掉了個人電腦全球市場老大的位置。

2007 年,麥克 · 戴爾被迫重新出山,推進公司轉型戰略,意圖力挽狂瀾。但市場對此並不買帳。到 2013 年,戴爾的市值僅剩 249 億美元——還不到鼎盛時期千億市值的零頭。被逼入絕境的邁爾克 · 戴爾,再度展現出超乎尋常的商業天賦。

2013 年,在老朋友比爾 · 蓋茲與銀湖私募的幫助下,麥克 · 戴爾舉債上百億美元,力排眾議,把公司從華爾街手裡 “ 買了回來 ” ,完成了 IT 史上最為驚人的一次私有化交易。2015 年,麥克 · 戴爾更是進一步撬動了高達 500 億美元的債務——這是美國金融危機之後風險最高、槓桿最大的一次交易——以 “ 蛇吞象 ” 的方式收購了有 40 年曆史的數據儲存業老大 EMC,推動戴爾重回產業巔峰。

完成收購後的戴爾搖身一變,從日薄西山的 PC 供應商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數據存儲、服務器和 “ 超融合 ” 基礎設施公司,為萬千企業提供智能時代的 “ 水 ” 和 “ 電 ”。如今戴爾已不是那個我們所熟悉的電腦品牌商了,它手握著EMC(易安信)、VMware、Pivotal、SecureWorks 等七大業務群,在高性能存儲、虛擬化等業務上一騎絕塵,握住了整個企業訊息化服務的核心命脈。

重回高光的戴爾,沒有了 PC 時代的浮躁,只顧低頭悶聲發財。無論落寞與輝煌,當人們說起戴爾科技,最繞不開的就是這位傳奇的創辦人——麥克 · 戴爾。

戴爾集團如今的業務矩陣

▲戴爾集團如今的業務矩陣

二、英才崛起

邁爾克 · 戴爾早年間的傳奇經歷,在美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他 1965 年出生在美國德州,從小骨子裡就流淌著德州人豪爽、大膽、熱愛冒險的天性。同時,作為猶太裔的他,自幼便展現出驚人的商業天賦。16 歲那年,邁爾克 · 戴爾就曾靠著為《休斯頓郵報》拉訂單而賺下了 1.8 萬美元——這筆金額甚至超過了他當時高中老師的年薪。在他 18 歲步入大學後,戴爾的商業天賦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

透過在市面上直接購買電腦零件,手動組裝升級後賣給同學,戴爾在短短一年之內就賺了上萬美元,甚至從宿舍搬了出去,在 27 層的豪華公寓租了一個小型工作室。19 歲那年,戴爾更是不顧父母的反對而毅然退學,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開始大規模銷售電腦。

僅僅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個月,戴爾的銷售額就達到了驚人的 18 萬美元,第二個月 26.5 萬美元……幾乎就在眨眼間,戴爾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電腦品牌,並開始走向全球市場,年銷售額超過 7,000 萬美元。

1992 年,戴爾電腦首次進入美國《財富》 500 強,麥克 · 戴爾本人也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獲此殊榮的CEO——這一年,他只有 27 歲。在 32 歲那年,戴爾已經成為了德州首富,擁有 43 億美元的淨資產。

在個人電腦市場快速爆發的 20 世紀 90 年代,戴爾的營收持續保持著超過 30% 的高速成長,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 PC 領域的冠軍。在當時的美國, “ 戴爾 ” 這個名字意味著創新、傳奇。2004 年是戴爾歷史上的輝煌時刻,這一年裡,它正式超越統治 IT 界多年的藍色巨人 IBM,是世界上最大的個人電腦公司,成為了產業霸主。

 2006-2012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佔有率佔比

▲ 2006-2012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佔有率佔比

但從 2007 年開始,戴爾電腦的全球市佔率一路下滑,從 14.2% 持續跌倒僅剩 10% ,被 2012 年,戴爾電腦的市場佔有率僅剩 10.7% ,僅比第四名的宏碁高 0.5% 。

1996-2013 戴爾年營收變化

▲ 1996-2013 戴爾年營收變化

與此同時,戴爾的營收成長也逐漸陷入停滯,甚至一再震盪下滑, 2013 年,戴爾全年的營業收入為 569 億美元—— 6 年前,這一數字是 574 億美元。

消費者們已經不信任戴爾了,連同華爾街一起。 “ 從電腦巨頭到負債千億,市值縮水 10 倍,戴爾做錯了什麼? ” “ 從輝煌到沒落!戴爾叱吒風雲成往事 ” “ 戴爾式悲情沒落 PC 時代終結 ” 等標題充斥媒體。

在個人電腦多元化、完善經銷體系、加大品牌投入等一連串緊急的救亡政策都失效後,戴爾終於認識到,個人電腦市場已經沒有機會了。2009 年,戴爾宣布了向企業級資訊化服務的全面轉型。

在個人電腦市場陷入成長停滯後,戴爾卻發現企業級市場依舊在高速成長當中。如今企業一年內處理的數據,已經比過去十年的數據還要多。整個全球 IT 產業總價值達到 3 兆美元——其中有 0.25 兆美元是 PC 等消費級市場,另外 2.75 兆美元則是政府和企業級市場,足足是 PC 市場的 10 倍。然而,儘管賽道光明,但戴爾的轉型之路在一開始並不順利。作為一個年營收高達幾百億的 IT 巨頭,這場轉型並不是一般的策略調整,而是相當於重塑一個 “ 新戴爾 ”。

為了補足自身在企業級服務上的短板,戴爾從 2007 年開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併購活動,斥資上百億美元收購了 20 多家公司,其中包括: 2007 年以 14 億美元收購儲器製造商 EqualLogic; 2009 年以 39 億美元收購 IT 服務供應商佩羅系統公司; 2012 年以 24 億美元收購企業管理軟體製造商 Quest Software。

企業併購整合需要時間、精力以及進行磨合,而戴爾在短短幾年間如此大開大合地瘋狂併購,只會讓華爾街的投資者對深陷泥潭的戴爾公司產生更深的擔憂。

在戴爾宣布轉型的幾年之內,戴爾的股價仍舊持續下滑,市場一片悲觀狀態。到了 2012 年,戴爾的股價已經跌到了谷底, 5 月 23 日當天甚至創下了 12 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17% ,市值縮水到了 220 億美元,甚至不到戴爾巔峰時期的零頭。最可怕的是,這場持續下跌的勢頭並未減緩。2012 年,在戴爾的至暗時刻,私募股權公司銀湖聯席 CEO 埃根 · 德班來到麥克 · 戴爾的家裡,對他說:

“ 你應該私有化。事實是,你甚至不需要我們的錢,因為你公司的價值被低估了。 ”

私有化,將公司從證券市場手裡 “ 買回來 ” ,遠離華爾街的指手畫腳。這是個極其誘人的主意,卻遭到了來自戴爾股東們的強烈反對。關鍵時刻,戴爾在矽谷多年的老朋友比爾 · 蓋茲出面,以微軟的名義向戴爾公司提供了 20 億的貸款,解了戴爾的燃眉之急。

在微軟(Microsoft, MSFT-US)、銀湖以及其他四家投資銀行的幫助下, 2013 年,麥克終於以 249 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公司的私有化收購。

私有化後,麥克將繼續擔任戴爾 CEO,並持有高達 75% 的絕對控制權,為戴爾的全面轉型掃清了最後一道障礙。然而,完成公司私有化,重新掌握話語權只是戴爾轉型成功的第一步。真正拯救了戴爾的,是一場 “ 蛇吞象 ” 式的驚天豪賭。

三、成功轉型

2015 年,戴爾把目光轉向了數據存儲的行業老大——EMC。EMC(易安信)成立於 1979 年——比戴爾還要早 6 年——是企業級服務的 “ 祖宗級 ”人物。在八九十年代,EMC 靠新技術模式革了 IBM “ 全家桶 ” 方式的命,讓儲存系統成為一個獨立的物理形態,從此開啟了獨立儲存的時代。

EMC 是全球最大的企業數據儲存廠商,市場佔有率長期維持在 30% 左右,並且在近 40 年的時間裡陸續收購了網路安全、軟體開發、虛擬化軟體等眾多企業,牢牢把控著企業級服務的市場。然而,近年來,雲端運算對企業儲存市場的衝擊已經日益明顯,EMC 這種獨立儲存公司的形態越來越難以為繼。

2014 年,恰逢 EMC 靈魂人物喬圖斯面臨退休之際,EMC 遭遇功利投資者艾略特管理公司的分拆狙擊,不得不考慮賣身自保。一個想買,一個想賣,EMC 與戴爾幾乎是一拍即合。 2015 年 10 月,戴爾正式宣布將以每股 33.15 美元現金和特殊股票,總計折合約 67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EMC。

消息一出,幾乎震驚了整個產業。如果交易成功,它將是科技史上的最大併購案,同時也是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巨大的金融槓桿。為了籌措到這筆併購資金,戴爾將在私有化負債的基礎上,進一步籌集高達 500 億美元巨額債務。即便早已見慣了科技界的大手筆收購,這筆 670 億美元的巨額交易——是戴爾公司自身私有化價格的兩倍多——也讓整個產業覺得太過瘋狂。

如果戴爾仍舊是一家上市公司,這是一筆註定會被全體股東投票反對的驚天豪賭,但在公司私有化之後,麥克 · 戴爾擁有公司絕對的控制權。

德州人熱愛冒險的血液在他的血管裡沸騰著,猶太人的商業天賦又賦予了他老鷹一般敏銳而毒辣的商業眼光。戴爾力排眾議, 2016 年,戴爾科技成功完成了對 EMC 的收購整合。而且,併購了 EMC 的戴爾不僅沒有像人們所擔憂的那樣,陷入一個超級混亂臃腫的龐大機構裡,而是有條不紊地對其進行了整合與再創新。

事實上,戴爾科技與 EMC 的合作可以追溯到 2002 年。 2002-2008 年,戴爾以 DELL & EMC 的聯合品牌轉售 EMC 的中端儲存,每年可以做到 20 億美元的營業額。

老友合作自然是格外順手。再加上戴爾科技本身的企業服務業務和 EMC 有著高度的加乘作用,在 1 + 1 > 2 合作之下,併購後戴爾科技在企業數據儲存領域佔據了超過 35% 的市場佔有率,牢牢把控住了這一市場。

與此同時,戴爾科技在內部快速推進著公司轉型的步伐,不僅把公司原來業務先進行了全面重組,大幅精簡管理團隊,讓公司的收入更加多元和均衡,重新恢復生機。

在 2018 年中的一次採訪中,麥克 · 戴爾回答記者說, “ 在退市的 5 年裡,我們進行了徹底的轉型,上季度( 2018 年第一季度)有 17% 業務的成長,獲利也以雙位數增加。

“ 在如今的 5G 、AI和物聯網時代,我們就是贏家。 ”

2018 年 12 月 28 日,闊別美股許久的戴爾科技終於重新登陸紐交所,成為了 2018 年全球科技界又一個重大新聞事件。此時的戴爾,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在 PC 市場被打得落花收入的頹唐老將。如今的它,手握 EMC(易安信)、VMware、Pivotal、SecureWorks 等七大產品線,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數據儲存、伺服器和 “ 超融合 ” 基礎設施公司。

根據 IDC 數據, 2020 年第三季度,即便在全球新冠疫情的不利因素影響之下,戴爾科技仍舊是全球最大的外部企業儲存系統供應商,市場佔有率高達 28.8% ,第二名 HPE / 新華三的市場份額僅為 10.8%。

戴爾蟬聯全球企業儲存系統第一

▲戴爾蟬聯全球企業儲存系統第一

自從 2018 年底重新上市後,戴爾的股價一路高歌,從 46 美元漲到了 100 美元以上,公司年營收逼近千億美元大關,市值一路飆升。截至發稿前,戴爾科技的市值已經突破了 700 億美元,如果加上戴爾集團其他 VMware、Pivotal 等其他上市公司,整個集團的市值早已突破千億美元大關。

而那些戴爾 PC 時代的老朋友,那些曾經超越戴爾成為 PC 時代的霸主們:惠普市值 357 億美元、聯想( 0992-HK )集團市值 132 億美元( 1,024 億港幣)、宏碁市值 28 億美元( 780 億新台幣)。

從市場地位岌岌可危、負債數百億美元的 PC 老將,到如今引領全球企業級技術服務的大贏家,戴爾在市場的質疑聲中完成了一次驚天逆轉,將老對手們遠遠甩到了身後。

傳奇仍在繼續。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