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接棒 iPhone 再創下個十年?蘋果的「元宇宙」產品三部曲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接棒 iPhone 再創下個十年?蘋果的「元宇宙」產品三部曲

2021 年 12 月 9 日

 
展開

今年關於 VR 和元宇宙的話題接連不斷,而明年對於 VR 來說或許是更熱鬧的一年。

分析師郭明錤在 11 月發布報告稱蘋果(Apple, AAPL-US)公司將於 2022 年推出 AR/VR 頭戴裝置,而這正是蘋果計劃 10 年內以 AR/VR 頭戴裝置取代iPhone 的第一步。市場盛傳,該新品售價可能高達 3,000 美元左右,是目前已知的售價最高的消費級 MR(AR 與 VR 結合)設備,同時也是蘋果有史以來最貴的穿戴裝置。

郭明錤預測了分為 3 個階段的蘋果頭戴裝置產品路線圖:2022 年AR/VR頭戴裝置,2025 年 AR 眼鏡,以及 2030~2040 年的 AR 隱形眼鏡。

各家的 AR 設備

許多公司已經發布或即將發布一系列令人驚訝的頭戴設備。微軟(Microsoft, MSFT-US)可能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 AR 設備,它的 HoloLens 2 頭戴式設備重達 1.25 磅,起價 3,500 美元,主要面向商業客戶。

微軟研究混合現實技術的工程師 Alex Kipman 表示,最終,微軟的頭戴式設備 “ 將更能讓人身臨其境,價格更便宜,形式也更能為社會所接受。”

已成為蘋果公司最強的競爭對手 Meta 公司的 Oculus Quest 系列產品,用虛擬現實和增強技術讓人們完全沈浸在虛擬世界中體驗遊戲,用戶數量已超過 200 萬人。

還有可以在鏡片中顯示資訊,外觀造型十分像眼鏡但是最終因為功能太少、使用場景不明晰,加之高達 1,500 美金的定價而後銷聲匿跡的 Google 眼鏡。

蘋果頭戴設備的高配置

專攻空間計算的研究公司炮兵情報(ARtillery Intelligenc)的分析師 Mike Boland 表示,頭戴式裝置的市場規模仍然相對較小,年銷量在數千萬台左右,但眼鏡的市場規模每年為 1,500 億美元。如果說有誰能設計出相當時尚的 “ 智能眼鏡 ”,實現 HoloLens 或 Google 眼鏡的眾多功能,那一定就是蘋果。

蘋果在推出每個設備前的首要任務是找出目前產品的問題所在,並對其進行修覆。使用 VR 頭盔的缺點已顯而易見,為此蘋果首先要做的是給目前設備 “ 瘦身 ”、減輕重量以及去掉手持控制器。因此,時尚且 “ 苗條 ” 的蘋果 “ 智能眼鏡 ” 一定離不開強大的處理器。

郭明錤稱,蘋果將在 2022 年推出的這款 MR 頭戴式裝置,採用運算能力與 Mac 同等級的處理器,並將配備 2 個處理器。高端處理器的運算能力與 Mac 的 M1 系列相似,較低階處理器則負責與感應器運算相關。

郭明錤認為,蘋果的 MR 頭戴裝置對感應器的運算能力顯著高於 iPhone,因此需要一個獨立的處理器。例如這款 MR 頭戴裝置至少需 6~8 個光學模組持續同時運作來提供使用者圖像式穿透(video see-through)的 AR 服務,而 iPhone 同時運作的光學模組最多 3 個且不需要持續運算。

並且這款 MR 頭戴裝置不需要依賴 Mac 和 iPhone,將作為獨立裝置運作擁有自己的生態,並且可以提供最完整與彈性的用戶體驗。

至於蘋果的AR眼鏡,郭明錤預計最早將在 2025 年推出,但目前還沒有原型機。這款 AR 眼鏡將提供光學透視的 AR 體驗,與 MR 頭戴式顯示裝置相比更加輕便,更像是一款行動設備。

郭明錤還預測,蘋果將在 2030 年後的某個時間點推出隱形 AR 眼鏡,它將把電子產品從「可見計算」時代帶入「不可見計算」。隱形 AR 眼鏡,先前包括 Mojo Vision 的幾家新創公司已經亮相了產品原型。

不過,頭戴式設備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就像蘋果的耳機銷售可能永遠不會超過手錶業務,要讓一項相對先進的技術從起步階段到取代美國市場 40% 占有率的 iPhone,還有待觀察個 10 年時間。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