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流逝的代價,總是以更多的時間流逝為前提。
一、時間會告訴你,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小時候,記得學過朱自清先生的一則小文,名叫《匆匆》,文中曾如是寫到: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
那個時候,年少不經事,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只是跟著其他同學一樣搖頭晃腦咿咿呀呀讀著課文,如今時光荏苒不知過了幾度春秋,每每靜下心來回想過去,總是覺得時間分外無情。
這樣的無情,又似乎多多少少是我們自己親手造成的,不信你往回想想:我們有多少人喜歡在新年的第一天要專門擬定新年計劃,認為新的一年開始,就要有新的人生計劃。
當然,後來的事情我們也知道,許多人第二次看這張計劃表的時候是在當年的 12/31,他們拿出筆塗掉年份,然後寫上下一年的年份。
其實,每每到了這種時間交替的時候,最是讓人感懷,比如長大的時候、畢業的時候、同學聚會的時候、結婚周年慶的時候,以及每年生日的時候,這種令我們一生都避無可避的時候,很多人將之稱為 “ 時間節點 ”。這種時間節點,多用於工程或者商業活動,可以理解為過程中重要的裡程碑,但其實在人生之中,也存在著許多這樣的時間節點。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還是一種心理感受,目前為止還沒有非常確定的答案。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使用時間,在生命中設置各式各樣的時間節點,並且把那個節點作為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時刻。就像現在在寫這篇文章的我,總想著在 30 歲生日前寫完這篇文章,不然深以為憾。
我想,人們之所以如此重視這個時間節點,無非是覺得:時間流逝的代價,總是以更多的時間流逝為前提。比如年底了就要清償這一年的債務,不然來年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還債;比如週末了趕緊做完這周的周計劃,不然下週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補漏;比如吵架了才知道好好珍惜眼前人,不然以後還要花更多的時候去磨合。
在人生的各個時間節點,我們首先感覺到的還是壓力,這種壓力其實就是由於我們對時間的慷慨而造成的:就像我們總以為到年底還早,總以為這周還有很多時間,總以為對方會一直等著我們。
殊不知,時間走了就是走了,再怎麽苦苦哀求也是回不來。就像我們到了 18 歲,別人就開始和我說:
你就是個大人了,你就要為自己的人生而負責了。
所以,時間節點有時候它會讓人很期待,覺得一旦過了那一天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從此邁入成人世界。但實際上相信大多數經歷過 18 歲生日的人,那天什麼特別的事情都沒有發生。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響亮的啼哭中來到人世,在整齊的口號中進入學校,進入成人世界卻是寂然無聲的,那才是真實的聲音。
這種寂然無聲之中,也道出了人生的真實: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會在意你的存在,而且會越來越不在意,你得想辦法讓自己高興起來,讓自己在乎自己。
唯有如此,你才能在會回首過去的時候,依然會覺得:我有信心面對接下來的生活,我也終將過好自己的人生。
二、時間會告訴你,你將會面對漫長的人生
在我懂事的時候,就常常聽過一句關於年齡的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說實話,早在前幾年我對 “ 三十而立 ” 這個詞非常害怕,想到那個時候:孤身一人,沒車沒房,每到月底就為房租傷透了腦子,常常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看著身邊的同齡人,早早的過上了我做夢都不敢想像的生活,在那個時候,每年過生日的時候,想的願望就是什麼時候能再多掙點錢。可能有人會說了,你不就是想要快點過上標配的生活嗎?
是的,為三十歲而煩惱的人,兜兜轉轉逃不開一個 “ 立 ” 字。
古人說立家、立業、立身、立命,我們常常把這些標準錯當成心錨,在茫茫人海中為之苦苦翻滾掙紮。就像只要動了 “ 三十而立 ” 這個念頭,焦慮就隨之而來,仿佛我們所有人到了 30 歲生日那天,需要停業盤點,清算這 30 年前自己所有的成績,最後獲得一個評分似的。
後來我想明白了,對於一個工作不滿 10 年的人來說,真有什麼業可以立嗎?大多數人此時還都是為經濟拮據而受苦,為物質欲望所折磨,為每日的 “ 早九晚六 ” 奔忙著,所以這時候給自己的評分也就不可能高。
隨著年數和閱歷的成長,我漸漸明白:這世間並不是只有一種價值觀,我們也不應該被單一的價值觀所衡量。
就像我們一直都在把 “ 三十而立 ” 這句話當作金科玉律,但是最近幾年慢慢發現不是那麽回事了。30 歲還在單身的人比比皆是,40 還在學習的人也很多,50 歲放現在正是年富力強當打之年,更別說現在的60 歲是多少人的夕陽紅時光。過去 20 歲的姑娘可能都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可是現在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裡面,20 歲的姑娘可能還沒畢業,哪來的時間談戀愛?
我們再打開電視看看新聞,也都在說國家可能要延遲退休年齡這些話題。每次面對這些,你都不得不承認,人類壽命的格局跟過去相比,可能還真的是不一樣了。
在早些年的時候,華大基因( 300676-CN )創辦人汪健老爺子曾在《開講啦》分享過一段關於年齡的演講,談及時間和年齡,老爺子非常豁達和開明,他曾這麼說:
我最恨的兩個字叫養老,我都 60 多了,你看我要養嗎?誰養誰啊?
我們要不要讓中國的每一個老同志,能夠老有所為、老而精彩?
今天對你們講比較遙遠,如果你們的父母親、你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現在一點都不煩你們,你看到他跟你一樣健康,他也可以一塊兒跟你上球場,他也可以一塊兒跟你高山速降,他也一塊兒可以登珠峰,你想想那時候人類社會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你是不是覺得很爽?如果我們年輕的姑娘們,這個皮膚能夠長期地保持不變;我們的小夥子的肌肉力量,隨便可以做 50 、 100 伏地挺身,就像我現在隨便做,你們估計沒幾個人做得過我。
回望過去,我時常覺得,我們被年齡這個東西束縛的太緊,就好像滿世界都在拿著 “ 年齡 ” 這個刻度去衡量你:18 歲了能不能像個大人?25 歲了怎麽還不結婚?30 歲了什麼時候要小孩?
但真的當你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你可曾想過:你要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百歲人生》中也曾記載過,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等研究機構的最新權威數據顯示,從 1840 年開始,人類的壽命就在以平均每年大約 3 個月的速度遞增。換句話說,也就是每過 10 年,人類就可以多活 2~3 歲。進入到 21 世紀以後,這個趨勢還在更快地加速,所以換個角度想,長壽這件事千萬別以為跟你沒關係,你這輩子活到 100 歲,或者將近 100 歲,是非常有可能的。
那麽,就請從現在開始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常常局限於一時一刻要做什麼,而是要想明白:面對漫長的人生,你真正要追求和找尋的是什麼。
三、時間會告訴你,你要做的選擇會越來越重要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隨著年數的增加,你在做選擇的時候會越來越慎重。
你的每一次跳槽,你的每一段戀情,你的每一段開始,背後都是你時間和精力的付出,而越是到最後,你越覺得自己能拿出來的時間越來越少,而得到的結果也往往越來越難以滿意。我曾認識一個女生,這個女生非常渴望能遇到一個對她好的男生,至於什麼叫對她好呢?
她的解釋是,要無條件對她好,凡事要先考慮她的感受,你賺的錢要給她花,而且沒有上限,你的房產證要寫上她的名字,她說的話你要聽,最好她還能做你的主,但你不能對她有任何要求,最好說都不要說。
說實話,這樣的要求連她自己都未必能做到,當然,最後這個女生也沒有選擇和我在一起,她給我的答覆是,我們性格不合。
我知道,這其實和性格合不合沒關係,這和喜不喜歡有關係。
喜歡你的人,你什麼都不做他也喜歡你;不喜歡你的人,你做什麼他也不喜歡你。
回想那個女生的話,她說她也談了好幾個前任,每次都是因為一些原因選擇分手,到了我這裡也不例外,有時候我也常常在想,按照她的那個標準真的能找到這樣的男生嗎?還是說,她在將來的某年某月,會願意為了某個人選擇放下所有的衡量標準?只不過到了那一步,就已經和我沒什麼關係了,也不需要我再為她費心考慮了。
這也是正是我想說的,你會發現越到後面:人生的選擇和思考成本是成正比的,選擇越多的時候,思考成本也就越來越大。
隨著一個人擁有的時間慢慢變少時,他做選擇時會比原來更慎重,更糾結。這是因為你做的每一次選擇背後都是有成本的,選擇做得越多,成本付出得越多,當選擇的次數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個總成本會是以幾何基數成長。
就像那個女生,她在 25 歲的時候,和 30 歲的時候做的選擇,自然是不一樣的心境。25 歲時就算選錯了還有大把的時間,反正我還年輕,但等到 30 歲的時候,再選錯就難免不會心慌。
所以,怎麽可能不慎重呢?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可能在我們父母那一輩的觀念中,一輩子的選擇可能也就是那麽寥寥幾個,一個巴掌都能數得過來,如果你不小心做錯了一個選擇:例如進入到一個自己不怎麽喜歡的產業,雖然也很痛苦,但可能會想,哎呀,算了吧,大不了忍一忍,也別折騰了,反正過上個 2、30 年,這一輩子就這麽過去了。
又比如,嫁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又不願意離婚,結果稀裡糊塗過了半輩子,還是發現自己壓根就不愛他,連平日一塊吃飯半夜一起睡覺都是一種折磨。
試問這麽漫長的一生,你還能忍嗎,或者說,你還會忍嗎?
一旦選擇出現問題,將會花費你更多的時間去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最後你可能必須要重新做選擇。既然選擇越來越難,那該怎麽去做選擇,讓自己付出的時間不被白白浪費?
我給你提 3 個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的習慣:
1. 做有掌控感的事
我在之前的這篇《如何找到人生的掌控感?》就提及過: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從追求控制、獲得控制、到最後再失去控制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全身心投入,去經歷去體會,去感受其中的點滴成就。有一個說法,說一個上進的人,有幾條悄悄超越別人的捷徑,叫 “ 早冥讀寫跑 ”,就是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和跑步。
其實,這都是別人看不見,但又能在暗處實質性地提升我們競爭力的幾個方法,而且想要做好其中任何一件小事,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長久的堅持。
當你完成這些小事,並養成甩不掉的習慣之後,你才能有更多的底氣去尋求新的掌握,你也會發現你自己其實已經完成了某種選擇。
2. 攢取有價值感的物
何為 “ 有價值感的物 ”?
你花幾千上萬塊錢買的包,不一定能增值,但你現在多努力學習一晚,或許能在將來為自己收獲一份意外的驚喜。你可以從現在就開始重視自己無形資產的累積,你可以圍繞如何經營和建設你的個人信譽、業內口碑、人脈圈子、職場案例等方向進行思考。
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有形的資產,比如像車、房子再值錢也終將貶值,而只有這些無形資產可以歷久彌新,幫你消除選擇時的資訊不對稱,為你帶來更好的選項。比如,如果你的人脈圈子足夠廣,那麽在每一次跳槽的時候就會為你帶來更好的產業或職位資訊,幫助你成功向下一個人生階段過渡。再比如,如果你的個人信譽和口碑非常好,那別人給你介紹的戀愛對象都會更可靠和優秀。
比起拿青春換快樂,何不選擇積攢一些有價值感的物品,為自己將來的二次成長疊加能量?
3. 做有適度感的人
我出生在一個家教還算比較嚴格的家庭,小時候就連我寫字握筆的姿勢,作業本上寫字的筆跡,都能成為家人管教的範圍。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我,很多時候常常抱有一種謹小慎微、過分克制的態度,以致於後來很多朋友常常說我:為什麼年紀輕輕,總是一副沉默寡言少年老成的樣子?
後來,我也嘗試著去改變,讓自己換個路線,比如經常性地放空自己,讓自己在忙碌與閑暇之間有所適度,而不是像以前週六、日也不休息,天天就只知道工作。我的朋友總是勸我,不要總是急著一直埋頭趕路,可以適當地停下來,輕鬆一下,就好像一場演出一定要留出幾個中場休息時間。
所以,後面我養成了每年出去旅遊一次的習慣,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給生命留出空白,反而更容易看清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
寫在最後:
李笑來曾在《時間的朋友》一書中說:
真正的富有並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而是擁有自由的時間,去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為了生存出賣自己的時間。
而要實現這些,需要的是不斷重複做正確的事,比如做有掌控感的事,攢有價值感的物,做有適度感的人。然後相信時間的力量,成為時間的朋友,直到它給你確定的回報。最後,也祝我在 30 歲之後依舊生猛。
當然,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阻止不了我。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