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一個在非洲大草原上養牛、養羊的牧農,拿著手機,就可以把產品賣給肯亞全國、非洲大陸,甚至是整個世界的任何人。
這不是天方夜譚。在肯亞4100 萬人口中,去年已有逾2650 萬人擁有行動支付帳號。在當地,行動支付正在快速取代現金,成為主流交易模式。
數位浪潮的驅動,讓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各家金融業者也感受到這股浪潮襲來,過去一年爭相成立數位金融處,搶著接上國際軌道。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而著名金融網站Finanser負責人、《數位銀行:銀行數位轉型策略指南》(Digital Bank)作者史金納(Chris Skinner)16日受邀來台,出席經濟日報《數位金融3.0論壇》,發表專題演講,暢談數位金融3.0的國際大趨勢。
史金納的數位銀行一書中文版問世後,已成為台灣金融業做數位轉型非讀不可的參考書。他指出,網際網路只有30年的歷史,已經歷經兩次改變,現在則迎來第三度的變革。
在網際網路1.0時代,還是一對多的狀態,由企業機構扮演主導角色。但是到了網路2.0,就有了很大改變。
史金納以自身經驗為例,他過去10年經營Finanser網站(www.thefinanser.com),靠著每天在網路上分享獨到金融觀點,也成為全球數位金融界都關注的平台,並獲得Financial Brand「編輯票選最佳銀行業部落格獎」。
史金納指出,部落格、youtube頻道等個人自媒體,就是網路2.0時代的產物。這時候是人與人、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不再是企業、而是消費者可以控制的時代。
而隨著我們進入網路3.0時代,更已不只是人際的相互溝通,而是進一步把事物(things)連結在一起,包括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連結。
網路3.0吹向金融業,就造就銀行3.0浪潮。未來顧客不再需要走進銀行,透過行動裝置,就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取得所需的金融服務。
「及時,而且幾乎免費,是網路時代的最大關鍵點,」史金納在演說中再三強調,要發展數位金融服務,必須做到服務費用便宜到幾乎免費,才能有效吸引使用者。
史金納說,過去太多傳統金融機構是靠著收取利差、手續費來賺取利潤,不僅做事很慢,而且很貴。所以現在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金融科技(fintech)初創企業出現,想要用更便宜、幾乎免費的方式來提供金融服務。
「矽谷就要來吃華爾街的午餐了!」摩根大通(JPMorgan, JPM-US)集團(JPMorgan Chase)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今年4月也以這一句話,讓全球傳統金融業者一下驚覺到科技業的來勢洶洶。
不過史金納認為,金融科技初創業與傳統金融機構,未必是完全相互取代的關係。因為初創企業個別只是做整個金融服務的其中一小塊,所以傳統銀行可以扮演一個協調、整合的角色。
不僅如此,史金納更說,科技趨勢每10年就會有一波重大變革,所以人們很快也將迎來網路4.0的時代。
他預言,網路4.0將是一個「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的時代,屆時技術可能允許直接把電腦晶片植入人體,所以未來甚至不用Google,只要動心轉念,就可以連上網路,搜尋到所需要的答案。
(文/林佳誼)
《遠見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