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媒體《CNN》報導,在「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買下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BRK.A-US).哈薩威公司屆滿五十週年的此刻,這位投資大師及其所掌管的多元控股集團已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創造出平均年報酬 21.6%、多次擊敗大盤且差距通常逼近雙位數的傲人成績;換句話說,當年倘若用 1 塊錢購買波克夏公司的股票,那麼目前的價值則約當 1.8 萬元。這不僅讓巴菲特自身成了富國敵國的鉅富,連帶也使得不少股東、員工和合作夥伴搖身一變成為坐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的富翁。
事實上,巴菲特所奉行的投資術大抵可被歸納為適度的執行資產配置、嚴格控管投資風險、堅持長期投資以及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的危機入市法則…等;那麼,他也將相同的投資策略用於經營波克夏.哈薩威這家公司了嗎?
個人資產配置 V.S. 分散併購標的
認為資產應該適度被分配至不同類型標的的巴菲特曾經表示,波克夏公司能夠發展得如此龐大的原因之一,乃是由於在併購其他企業時的資金分配得當。在1965年被巴菲特入主的波克夏,1990年代即已經因為陸續收購不少優良企業的股權而聲名遠播;目前,該公司除了獨資擁有包括美國第二大車險公司蓋可(GEICO)、北美主要跨洲鐵路公司美國伯靈頓北方聖塔菲鐵路(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在內的多家橫跨貿易、金融、製造等領域的重要企業,同時更持有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AXP-US)、可口可樂(Coca-Cola, KO-U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富國銀行(Wells Fargo)…等在業務上並沒有共通之處、而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的企業股權。
對此巴菲特解釋,波克夏長期以來皆秉持將資金從成長、增值幅度有限的事業移轉至其他更具前景領域的原則,也因而造就了該公司所投資的領域廣泛;在評估可能的收購標的時,波克夏非但不會因為對產業既有的成見而受限,也從未因在原有企業中出現希望維持現狀的聲音而感到壓力。
當波克夏在評估是否買下一間公司時,並不像多數集團傾向於收購自己最熟悉、與原本體系最相近且能達到綜效的企業,而是以「該公司能否有保護自己的獲利方式」做為最主要的篩選標準;簡而言之,在壯大集團的過程中,波克夏所想的並不是把相關業務的公司悉數收入囊中以期產生範疇經濟,而是企圖藉由買下具有競爭優勢、核心價值並且能夠進而產生投資潛力的企業。因此,波克夏所併購或者投資的公司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巴菲特堅信的資產配置原則般,雖然看似毫無關連、但卻分別是大環境中最具前景的產業類別或者是產業當中最具潛力的公司;另一方面,這樣的策略也間接地為波克夏帶來了分散投資風險的效果。
危機入市法則 V.S. 合理價格收購
對於收購企業時所提出的價格,巴菲特坦言「波克夏往往都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與被併購企業達成協議,同時也是許多傑出企業主和經理人在考慮被併購時的首選」;因為,對於被併購的公司而言,波克夏是一間願意充分授權、尊重並放手讓原團隊繼續負責經營的「好媽媽」,而這樣的好名聲也成為了波克夏能夠成功以合理價格收購到「好兒子」的重要關鍵因素。
事實上,波克夏的併購原則中清楚地表示該公司在收購後並不提供管理人才,必須由被併購公司自備優秀人員;而在決定買入一家公司之後,巴菲特及其集團內的董事階層也會絕對信任且尊重原本的經營團隊,只負責制定公司主管的薪酬和績效報酬、讓管理者有充足的可發揮空間,而不會動輒干涉公司營運狀況或者大動作更換管理階層並空降「國王的人馬」擔任要職以示主權。
在波克夏的邏輯中,認為當初就是由這群經理人所創造的高績效企業吸引了波克夏投資,那麼,併購後更應該讓這些一流的企業執行長和專業經理人繼續為公司帶來好表現;據了解,有時競爭對手所出的收購價格甚至是波克夏的兩倍,但是尊重經營專業和充分授權的企業文化卻讓許多企業主願意把苦心經營多年的公司交給波克夏,而這也與用較低價格購買有潛力標的的危機入市法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Google近期的大規模結構重組即是效法波克夏的經營模式所進行改造計畫,未來執行長 Larry Page將不需關注各公司的日常業務、而會將重心放在掌控旗下各公司的資源配置;此外,市場上也觀察到Google的收購版圖已不再受限於特定業務範圍、而逐漸開始將觸角延伸至更多元的領域。看來,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不僅受到金融投資圈推崇,傳承其概念的波克夏經營心法亦是不少企業在經營時的標竿準則;或許,我們也可以說,運用上述一貫的邏輯、並隨時勢加以變通,便會是步向成功的最佳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