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槓桿、要槓桿到什麼程度,不斷地被投資者提及與論述。下面談一下我對投資槓桿的認識。
- 把自己想像成一個企業
要理解投資槓桿,我覺得最佳的方式是投資者把自己想像成一個企業,那麼投資的槓桿問題也就轉化為企業的槓桿問題。其實我們個人投資的過程,本質上也是做企業的過程。無非有些人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屬於一個企業,而僅僅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博弈單位而已。但看成企業,通常來說,不同產業的企業,槓桿率是不一樣的。
不同企業的槓桿率除了因為產業的因素以外,還有企業商業模式的因素,導致槓桿率的不同。同樣是管道企業的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和京東,它們的商業模式很不同,因此槓桿率也是很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阿里巴巴的標準去衡量京東的槓桿率,也不能用京東的標準去衡量阿里巴巴的槓桿率。
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需要開通類似融資融券的業務嗎?我覺得是很有必要開通的。開通不一定要馬上用,也不要以為開通就是如同開始吸毒了一般,會欲罷不能。當你會欲罷不能的時候,投資者更多應該想想自己是否把重心放在了投機上面,投機永遠不應該成為投資的主角,我一直這樣以為的。開通融資融券,可以讓投資有機會在某些特殊的機會下,有資金可以買入,這是一種權利,對投資者來說,沒有什麼大的壞處。
- 槓桿有高下之分
對於企業來說,有兩種槓桿:一種是經營性的槓桿,一種是金融性的槓桿。經營性的槓桿是由於經營因素所導致的槓桿率的上升,比如預收帳款的增加、應付帳款、應付工資增加等原因。一個很顯著的例子就是格力電器,其槓桿的上升很大原因是經營性槓桿的上升,我曾經見到一個還算老道的投資者,對這個經營性的槓桿不認識,覺得對經營性的槓桿要避之則吉。金融性的槓桿是通過跟銀行等金融機構借錢或者是發現賺錢而提高的槓桿。這類槓桿通常成本相對比較高。對於起來來說,我們要害怕的槓桿,大多數時候是金融性的槓桿,而不是經營性的槓桿,經營性的槓桿要比金融性的槓桿要高。
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而言,其實也是需要設計經營性的槓桿,這樣提高我們的槓桿才是可以安心的槓桿。那麼怎麼設計自己的經營性槓桿呢?這其實很有藝術性。比如巴菲特,他用到的槓桿,大多是經營性的槓桿,就算是他初期的合夥制的基金,也是在限制一定風險的基礎上考慮提升的槓桿,這就是典型的經營性的槓桿設計。後期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BRK.A-US)公司中大量的產險保費,更是一種預收性質的經營性的槓桿。所以研究巴菲特你會發現他其實是非常善於利用槓桿尤其是善於利用經營性槓桿的投資者。 對於經營性槓桿來說,通常越多越好,因為相對來說風險有限,而收益可能很大。
- 金融性槓桿的水準
前面提到企業的槓桿受產業與商業模式的特徵影響明顯,但對於企業跟投資者都一樣要回答的問題是,要不要金融性槓桿,金融性槓桿到什麼程度。一個正常的企業,一般情況下,我不太贊成其資產負債率超過50%,比如科倫藥業,類似生產滴液的企業,一直在不斷增加金融性的槓桿,抱著深深的戒心。不少企業上市,就是為了降低金融性槓桿來的,上市一開始稍微降低一些金融性槓桿,然後幾年後,企業亂七八糟的花錢,金融性槓桿又開始上去了,大部分類似的企業,都不是一流的好企業。對於投資者也是一樣,如果是不斷提高自己的金融性槓桿,暫時取得了好的收益,也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但是不是金融性槓桿就不要呢?我覺得這有些偏激,對於投資者來說,適當採用一些金融性槓桿是可以考慮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有人問我槓桿問題,我還是贊成他們去把融資融券去開通,並可以採用一定的形式,在好的機會,適當採用一下金融性的槓桿。我比較贊成的使用金融性槓桿的原則是不要超過自己本金的30%,最好是控制在20%左右,而且大部分時間,這種金融性槓桿是不運用的,只有在機會非常好,相比採用槓桿的成本,其預期的收益大大超過採用槓桿的成本的時候,才可以考慮。
現實中的投資者很遺憾的事,很少遵從類似的原則,他們既更喜歡在預期收益遠遠低於槓桿成本的條件下使用槓桿,也更槓桿超過自己本金的多少整數倍來進行投機。
- 加槓桿與去槓桿的時機
不是任何時候都可加槓桿或者去槓桿的,在我認為,加槓桿與去槓桿都需要結合這個股市發展的週期,如果處於週期的底部,是適合逐步增加投資槓桿的,當然一般情況下,如果要加槓桿,我是不太贊成一下子把槓桿就加上去。投資往往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股票就一定會漲,甚至還會跌。敢於在越跌的時候越買,到一定程度適當增加槓桿,是建立在對投資物件的理解基礎上。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研究與分析企業上,而不是在加減槓桿上。 同樣的,去槓桿也一般在整個股市相對高估的基礎上,逐步慢慢去掉相關投資槓桿。這裡的高估與低估,需要比自有資金更加保守,免得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雪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