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投資的一生,我們不斷地面臨著投資的決策。股票投資、生意投資、房產投資等等投資類型,看上去不一樣,背後的投資邏輯應該是類似與相同的。但很遺憾的是,在現實中,很多人會把各種投資矛盾起來,沒有一個統一的視角去看待投資問題,陷入了投資的窘境。
我的某親戚的一家,就陷入了投資的窘境中。A阿姨想早點給其快大學畢業的孩子買個房子,在兩年半前拿著自己夫妻兩上半輩子省吃儉用的20萬人民幣,然後又跟親戚朋友東拼西湊了一些,付了頭期款,買了房子。房子買了本是應該開心的事,但他們一家為還貸款很犯愁,因為一月7000塊錢的貸款讓A阿姨很吃不消,夫妻倆起早貪黑地賣海鮮,加上家中的奶奶老年癡呆,夫妻倆身體的不好及孩子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讓一家陷入了窘境。
窘境不僅僅表現為以上這些。還包括房價半死不活,甚至下跌。剛去房產仲介諮詢如果現在賣掉房子會如何,初步估算大約會虧30萬。也就是說,兩年半時間,將一家子累積的錢一下子要虧沒了。
現在A阿姨一家在考慮的事是要不要賣房子?大家看,是否在股票市場上投資決策一樣,買入的股票跌了,要不要賣掉股票?如果股票跌,那賣掉自然划算,但萬一股票漲了呢?
這個時候,很多投資者解決投資的窘境的方式是去猜測房價或者股價的漲跌來進行,甚至希望諮詢專家來幫助解決預測的問題。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A阿姨窘境產生的背後原因:
第一,兩年半前買房子,不是個好主意。那時候房價漲不漲誰也不知道,但貴不貴,我覺得還是可以考察的,是顯而易見地貴。當我們投資的時候,把自己置於必須漲的市場環境中才能生存的時候,常常悲劇的種子已經種下。
第二,買房子是高槓桿的投資行為,尤其是在A阿姨家沒有很多自有現金的情況下,還要進行高槓桿的投資行為,難以抵擋意外。
兩個原因都很重要,但第一個原因比第二個原因更加致命。它幾乎決定了一項投資面臨的風險問題。
第三,就是阿姨為孩子的心是好的,但超越了自己能力的範疇,沒有能力而一定要去做的事,往往也是悲劇的根源。
投資的窘境何來?
根本還是對風險思考得太高,而主要的風險就是來源於高估值,也就是我們說的買貴。當大部分投資者在樂此不疲自己的預測行為與市場的表現一致而沾沾自喜的時候,當大家忽視買入物件是否貴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發生,最後可能我們變得煩躁與絕望。
回到A阿姨的例子中來,堅守著房子不賣,有意義嗎?在我看來,意義不大。很多投資者不明白長期投資的內涵,混淆不清,類似A阿姨堅守房子與價值投資堅守股票之間的區別。A阿姨堅守房子是投機以後的堅守,背後最大的缺陷是沒有思考價格與價值之間關係的堅守,在這個時候,時間未必就是你投資的朋友。而價值投資者堅守股票是用來擴大內含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價,尤其是重視內含價值的增長,而不一定就希望價格的提高,這個時候的堅守才是有意義的堅守。
我能給什麼建議呢?就事件本身而言,如果是我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認栽,不會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但我也不知道房價是漲還是跌,我做投資決策不是基於房價的漲跌,而是基於我一開始買入的時候,是否做對了。
我常常被問到類似的問題,尤其在股市中,被問到某個股票到底應該買,還是應該賣的問題。大量投資者希望找到現成的答案,其實任何人給你的答案都會冒著可能漲,還是可能跌的概率風險。解決問題的根本不是得到答案,而是找到不陷入投資窘境的方向。
方向何在?在我看來,唯有保守的才能夠解決。這是葛拉漢及價值投資者最大的共同投資智慧。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投資故事很多,但都是殊途同歸。在我看來,那種整天想著市場怎麼樣,某個事件怎麼樣影響投資,有什麼利多,有什麼利空的投資者,是沒有跨入投資大門的投資,需要走的路很多。要想讓自己不陷入到投資的窘境中去,唯有兩個可能性:一個是你運氣特別好,一直好;另一個就是讓自己保守起來。比如我就做不到一直運氣好,所以只能讓自己去保守起來。
可能不少人知道需要保守,但不知道怎麼保守。要與怎麼做之間是很大區別的。比如葛拉漢的對保守的理解很多都是建立在財務資料的分析基礎之上,所以他的證券分析就差不多是以財務分析為主的投資書。這是對保守的一種看法,雖然不一定很完善,但在一定條件下,很適應。當然人家的保守方式是要學習的,但也是要批判著去學習的。
比如葛拉漢有個成長股估值公式:價值=當期利潤×(8.5+兩倍的預期年增長率),有很多人熱衷學習類似的公式。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前輩大師對保守度的把握,可能是有意義的。但更重要的事,還是去自己摸索怎麼把握投資中度的問題。這個公式有用嗎?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有用的,但我覺得沒必要去算,更沒必要拿來套,因為在套的過程中,就違背了投資的一個基本原則模糊的正確比精確的錯誤要好很多,以至於討論中間的增長率到底是預期增長率還是過去的增長率,意義都不是很大,我們要問自己的是,有沒有夠保守了呢?
投資的窘境其實是可以走出來的,只是走出來的過程中,需要學習,需要堅持基本的原則。
《雪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