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向大師取經 就能找到股市的聖杯?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GuruFocus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GuruFocus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向大師取經 就能找到股市的聖杯?

2016 年 7 月 16 日

 
展開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他自己的投資策略和特殊條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使用的則是net-net投資法和選擇低於帳面價值的股票。而彼得・林區(Peter Lynch)則是選擇投資於他所了解的公司,並以好的價格買進好的公司。葛布林雷(Greenblatt)則有他自己的神奇公式。每個投資大師都有不同的投資風格以及投資策略。有許多的投資人也試圖仿效他們的投資策略。

華爾街總是迷戀著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也就是說,華爾街對於那些能夠在股市中倖存以及成功投資者的策略垂涎三尺。表現良好的投資人被譽為是天才,他所說的話語也是字字珠磯。那投資於道瓊狗的那個人呢?他可能還在絞盡腦汁想出一個有用的新策略。而那個說道瓊會達到100,000點的人呢?他現在是一個教授,仍在努力不懈,可能他的下一次預測能夠命中才能夠聲名大噪。

今日的大師在昨日只是沒沒無名的無名小卒。有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的投資人試圖從股市中賺錢,而現在的大師則是從這些人當中脫穎而出的。還有許多十分聰明的投資人,他們因為犯錯而永遠不可能成名。

財經媒體總喜歡強調投資人巔峰時期的投資績效。應該要知道的是,偶爾一兩次的幸運並不代表他的確有所謂的投資技能,只有那些有辦法能夠在長期維持不錯的表現才能證明他的確有兩把刷子。曇花一現的基金經理人不需要有什麼投資技能,只有能夠維持數年表現良好的經理人才會具備投資技能。而能夠維持數年出色表現的經理人可能會出現在CNBC或彭博(Bloomberg)當中。這也有可能只是巧合,因為這樣的策略或許可以在過去的市場當中運作良好,但如果市場的風向轉變,它未必能夠達到同樣良好的績效。

因此這個眾所皆知的“買指數型基金”策略孕育而生。有許多基金經理人的績效是落後於指數的,即使是投資大師也會犯錯,有時候可能還會鑄下大錯。別人總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買進指數型的基金,就能夠避免這樣的情況。在市場當中的成功不一定能夠持久,因此這相當地吸引我。因為這和現實的生活中的成功是兩回事。世上的確有人是在股市中成功,並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成功的。但我們今天先不探討這些人。

在真實世界中,經驗是累加的。這也是為什麼帶領公司走過好幾個景氣循環的資深高層的薪資要比從未經歷過景氣循環的年輕高層還要來得高的原因。那些成功企業家也成為了新企業家的典範,他們過往的經驗能夠幫助這些新企業家們。

真實世界和股市當中的差異相當地顯而易見。為什麼這兩者會有極大的差異呢?我認為這兩者主要的不同是股市當中存在著抽象層(layer of abstraction),而真實世界並沒有這樣的東西。投資是商業的延伸。你不用處理客戶、供應商和員工的問題。你只是紙上談兵地探討一些聽起來很高深莫測的東西,像是波羅的海指數、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或者是聯準會的鴿派思想。我還沒有遇過一個不是投資人的人會提到鴿派的聯準會。我聽到的都是讓客戶能夠準時付款有多麼地困難,或者是會直接影響利潤的相關議題。

那些觀察投資大師策略的投資人就好像是在注視著從商業延伸出的衍生物。有時公司的營業額可能處於低點,但是股票卻位於高水位。投資大師們常用的策略是發掘和企業相關的議題,並以槓桿操作來增加利潤。但投資人通常都僅專注於策略,沒有注意實際上企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能夠與時俱進的華倫・巴菲特或許是世上最厲害的大師了。他的投資策略改變了很多次。從一開始採用雪茄煙蒂還有低帳面價值法,到買進受管制的公用事業,轉為在談判桌上談判,買進企業以賺得大幅的報酬。他知道他每一步的轉變都是朝向更可觀的利潤邁進。投資人試圖模倣投資大師的問題在於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策略什麼時候會失效,或者可能它已經早就失效了。巴菲特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要前進,但不幸的是他不會到CNBC上宣佈,“我想讓大家知道我不再買進和能源相關的企業了,是時候尋找其他的標的了”。他只會默默的往下一個方向走,直到人們注意到他的下一步之後才會開始寫相關的報導。因此我們知道的往往都是他最後作出了什麼事情。在投資者還在討論能源類的公司,巴菲特會投資它們表示這些公司一定很好的時候,巴菲特可能早就轉向下一個目標了。

世界的變化很快,企業要存活必須時時調整。一個成功企業的核心是隨時改變的。它們必須因應顧客、員工和股東的需求。但令人訝異的是投資人一直在尋找一個股市聖盃,能夠一直運作的投資策略。尋找一個能夠持續把錢丟進去就能夠賺錢,直到他們變得十分富有的策略。但這樣的策略並不存在,沒有什麼是能夠永遠有效的方法。

holy cup

或許這樣的說法會讓人感到驚訝。林區的策略有可能有數年或數十年的績效是落後的,葛拉漢的net-net並不是無時無刻都在買進。有時候應該要避免低帳面價值的股票。而複利成長的股票,有時候能夠買進,但有時候也必須要避免。就算是神聖的投資策略,也有失效的時候。

這讓我想到Byrd的一首相當有名的歌曲。這首歌曲的歌詞節錄於聖經,討論到時間和萬物的關聯。我把它改編成和投資相關: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有時應該要投資,有時應該要花錢,

有時應該投資成長股,有時它們也有可能破產,

有時應該要研究,有時應該要行動,

有時是低乘數公司放光芒,有時是網路明星股的天下,

有時是複利成長股的天下,有時候則換景氣循環股表演,

有時櫃檯交易股票能夠進入紐約證交所,

有時應該要多元化,有時應該要集中投資,

有時應該要持有現金,有時應該要完全投資,

有時應該要搜尋,有時應該要放棄,

有時應該要避免投機,並永遠不要再接觸,

有時應該要聽取大師的意見,有時應該要讓他們住嘴,

有時應該要保持安靜,有時應該要打開CNBC,

有時應該要喜歡你的持股,有時應該要討厭它們,

有時候會犯錯,有時候會成功,

聽取投資大師的意見是不是有價值呢?閱讀經典投資書籍呢?或者是觀察一個成功的投資策略呢?我相信這其中的確是有許多價值存在的,但並不像大多數人所預期得那麼多。

我不會理會那些相信存在股市聖盃的那些人。如果他們真的照他們想的那麼作的話,很可能會失敗,投資人應該要有彈性。靈活的投資人會說“一般我用的是X,但有時候Y更重要”。

我十分喜愛班傑明・葛拉漢的《證券分析》是因為它給出了一個如何思考企業的框架。就算是在他講述net-net,十分經典的章節當中,他提到如何思考價值的部份都比推崇投資策略的部份還要多。盲目地遵從葛拉漢的策略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是吸收他對於現代投資市場的想法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如果公司的股價低於它的清算價值,可以合理的懷疑這間公司可能是被低估了。而問題是什麼是清算價值呢?這就是投資人必須要思考並自己判斷的了。我曾在部落格中看過人們在爭論究竟存貨、應收帳款或不動產是否應該要包括在清算價值當中。我會說可能要也可能不要。有時候它們應該要被計算在內,但有時候則不必計入,這要視情況而定。但“視情況而定”這種說法並無法讓大部份的人滿意,他們想要別人告訴他們,應該要怎麼作,而不是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

但投資人自己不願意思考,會為自己帶來麻煩。當你運行一個真正的企業的時候,你應該要獨立思考。我們必須讓自己站在商人的角度思考,而非辨識這間公司是否符合這個公式。當我們僅依賴公式而不思考時,我們就犯下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了。

那些知道沒有什麼策略是永恆不變的人才是最好的投資者,他們能夠持續思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投資人應該要怎麼作呢?我們應該要將大師以及投資相關書籍視為是地圖上的指標,而非我們要走的路線。那些熱門的投資書籍應該要教我們如何思考而非如何實行。它的每一個步驟必須要告訴我們目前的現況為何,而非只是盲目的教導我們遵從過去有良好績效的策略。我們必須保有彈性並獨立思考,不要僅依賴單一的思想和策略,並且必須隨著市場和企業的環境改變而與時俱進。(譯者/Ing)

GuruFocus》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GuruFocus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GuruFocus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