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如何跑贏大盤?論持股數量的藝術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如何跑贏大盤?論持股數量的藝術

2017 年 4 月 30 日

 
展開

股票投資中一個經典的問題是:我到底需要持有多少檔股票?是集中持股,還是分散持股?學過經濟學的朋友都知道,邊際效用遞減理論。

其實持股組合的數量也是遵循這個理論,在理想 (股神) 的狀態下,我們加入的每檔股票,能夠為這個組合帶來更好的效用,也就是增加回報並且減小波動率。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人能做到無止境地添加高邊際效用的股票。

投資組合是建立在一支支股票之上的,為了更好的回答持股數量的問題,我們必須先看看持有單檔股票的風險。而投資單個股票的風險可以從單個股票的歷史收益分佈看出,比如股票 A,在 10 年的時間內,漲了或者跌了多少?而大盤同期漲了跌了多少?另外,選取的股票數量要足夠多,比如 2000 檔股票以上的分佈,才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過度分散投資 — 回報下降

我們在美股市場上,將測試時間分成了 2 部分,第一部分是從 1980 年至 1997 年,第二部分是從 1998 年至 2015 年。比如,在 1979 年 12 月 31 日,我們選取了市場上市值最大的前 3000 檔股票,作為開始的股票池,然後計算這些股票在 1980 年 1 月 1 日至 1997 年 12 月 31 的總超額收益。

舉個例子,股票 A 在 1 月份漲了 10%,而大盤 (羅素 3000 指數回報) 漲了 4%,那麼這檔股票當月相對於大盤的超額收益就是 6%。按照此方式,我們在每個月,計算每檔股票的超額收益,然後在限定的時間段內,計算每檔股票的總超額收益。有了這些所有的超額收益後,我們就可以畫分佈圖了。

如何跑贏大盤?論持倉數量的藝術-04

橫軸為總超額收益水平,從負 100% 到 400% 以上,縱軸為分佈比率。從圖我們可以看出:

  • 有 57% 的股票在 1980 年至 1997 年內都沒有跑贏大盤!相似的,有 54% 的股票在 1998 年至 2015 年內都沒有跑贏大盤!
  • 1980 年至 1997 年, 只有區區 15% 左右的股票大幅跑贏了大盤 (累計漲幅超過大盤 100%) !在 1998 年至 2015 年, 只有區區 18% 左右的股票大幅跑贏了大盤 (累計漲幅超過大盤 100%) !

從歷史數據上看,股票跑不跑得贏大盤的機率並不是 50/50 對半分,而是更偏向於跑輸大盤。而且尾部風險尤其明顯,有 18% 左右的股票,跑輸大盤超過 75% 。拋開跑不跑得贏大盤不說,只要是投資,就會有下跌風險。 為了更加直接地揭示單檔股票的風險,我們又計算了這 3000 檔股票 5 年期的最大跌幅。

如何跑贏大盤?論持倉數量的藝術-05

橫軸為 5 年期最大跌幅水平,從負 100% 到 0%,縱軸為分佈比率。讓我們看看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數據:

  • 1980 年至 1997 年,有 58% 的股票,跌幅曾經超過 50%,
  • 在 1998 年至 2015 年年間,有超過 86% 的股票曾經跌幅超過 50%!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過度的分散投資可能會增加投資風險:如果你隨意的增加持股數量,很有可能加入的就是一檔跑不贏大盤的股票。這不僅會增加跑輸大盤的機率,還會增加整個持股組合的最大跌幅。

過度集中持股 — 風險高

那反過來,如果我們減少持股數量,集中持股,能不能增加投資組合的效用呢?

我們又進行了一組測試。在同樣的時間段內,每個月,我們選取市值最大的 1000 檔股票,在每一個持股數量限定中 (5、10、20、30、40、50、60、70、80、90、100、150、200、300、350、400、500 檔) ,分別進行 3000 次隨機選擇。

比如,1980 年 1 月 1 月,在 1000 檔市值最大的股票池中, 隨機選擇出 300 檔股票,按照等權重組成一個投資組合併得到這個組合當月的回報,這樣重複 3000 次,一直測試到 2015 年 12 月。最大的模擬次數為 500 檔股票 × 3000 次 × 37 年 × 12 個月 = 6 億 6600 萬檔。

如何跑贏大盤?論持倉數量的藝術-06

隨著持股數量的下降,整個投資組合波動率會明顯地上升,這不難理解。但是,隨著持股數量的下降,年化收益率也在下降!我們前面說過,如果在投資組合中任意添加一檔股票,你很有可能加入的是一個垃圾股。但是,隨意地減少持股組合,也並不能增強投資收益。減法也不行,加法也不行,你要是怎樣!?

怎麼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Diversification is protection against ignorance. It makes very little sense for those who know what they’re doing.” — 巴菲特

股神就是霸氣:如果你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就不需要分散投資。 沒錯,分散是無知者的罪,如果能力強,就不需要分散投資。

這裡的重點是,你需要能力強,你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換句話說,就是你得有鑒別好壞股票的能力。那麼市場上那麼多股票,如何能鑑別?

隨著訊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股票市場在短時間的基本是有效的。而每個人的知識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市場上 3000 檔股票中,如何能找出有投資價值的一檔或者是一籃子股票?是從醫藥產業開始選?還是化工業?還是消費品?我們認為,使用量化模型是較好的出路。

之前的文章,引起了很多爭論。其中有些朋友講到,量化是紙上談兵,是刻舟求劍。其實,我們強調的量化,是方法論,而不是世界觀。方法論就是通過歷史的數據和量化的手段,回溯歷史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數據,其目的是為了透過現象,尋找本質。

雖然歷史不能代表未來,但是,歷史數據,已經是我們能夠得到的最好的參照物。如果一個投資理念和策略,不能夠通過歷史的數據來模擬和檢測,那麼投資人如何能夠客觀地去鑒別這個理念和策略的好壞?當你面對某個基金經理,他只能拿出來幾個月的不管是實盤還是回測數據,你如何能相信他?

之前寫的 2 篇價值股文章,目的不是為了告訴大家,僅僅通過幾個估值指標,就能賺大錢。而是想要通過量化的手段和真實的歷史數據,把價值投資的理念 (低估值+高質量) ,進行歸因分析,讓投資人更好的理解價值投資,從而更加清楚的認識,價值投資到底是在投什麼。

通過一定的估值指標,能夠量化地分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而系統性地購買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可以獲得超額收益。那麼回到我們這篇文章中,使用量化手段來發掘價值股,就是一種投資人能夠獲得的投資能力。

我們下面在價值股的基礎上,做一個測試。

分散和集中,要在系統性的框架之下

我們還是遵循模擬的規則,只是這次我們細分了開始的股票池。我們在這市值最大的 1000 檔股票裡, 按照企業價值倍數高低將它們分成 2 組,每月初始的股票為企業價值倍數 (EV/EBITDA) 最低的前 500 檔股票 (價值股) 。

每一個月,在這 500 檔股票裡,我們在每一個持股數量限定中 (5、10、20、30、40、50、60、70、80、90、100、150、200、300、350、400、500) ,分別進行 3000 次隨機選擇。

如何跑贏大盤?論持倉數量的藝術-07

通過企業倍數的甄別,這些隨機選擇的股票組合的年化收益率明顯地高於普通的股票,而這些價值股組合的波動率卻並沒有高於普通股票組合。可是問題來了,就算是在價值股股票裡隨機選擇,隨著持股組合的下降,年化收益率也會下降。

系統性投資框架 + 適度持股 = 跑贏大盤

所以到底什麼是投資能力?這裡解決的只是 Garbage in – Garbage out 的問題。我們在 1000 檔股票裡,去除了 500 檔弱勢股票,但是在這之後,我們只進行了隨機選擇。

而真正的能力,按照邏輯,應該是從市場上這 1000 檔股票中,層層篩選,剝離分析,最後得到一籃子精選的股票。也就是說,這個選擇的方式是漸進的,而不是隨機的。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我們在價值股的基礎上做了另外一個測試。同樣的在每個月初,我們只在企業價值倍數最低的前 500 檔股票做選擇。不同的是,我們不再隨機組合成 5 檔或者 500 檔股票,我們在這 500 檔價值股股票裡,按照企業價值倍數高低,漸進式地選取最低的前 1 檔、前 5 檔、前 10 檔,一直到前 500 檔。

如何跑贏大盤?論持倉數量的藝術-08

可以看出,隨著持股數量下降,資產組合的預期回報收益率和波動率 (風險) 都會上升。其中波動率上升速度較快,當持股數量下降到 20 以下時,投資組合的波動率會大幅上升。而預期回報的成長速度,並沒有波動率的成長速度快。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算是遵循一定的投資規則,也不能無限制的增加整個投資組合的效用。衡量投資效用的夏普比率,在資產組合數量降至 20 以下時,呈現了斷崖式的下降。

夏普比率在 20 檔股票以上的時候,都比較穩定。其最高值出現在在 250 檔到 350 檔股票之間,平均值為 0.94,市場同期為 0.62。如果投資人非常注重夏普比率,那麼選擇 300 檔股票左右,比較合理。

但是,在 300 檔股票的時候,預期年化收益率只有 16%,相比,在只有 20-50 檔股票的時候,預期年化收益率平均為 18%,但這時的夏普比率平均為0.90。

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2% 的年化收益率差距,在 20 年的時間內,會為投資人多賺取近 49% 的回報。夏普比率衡量的是回報和風險間效用,如果你真的能承受高風險,夏普比率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另外 0.90 和 0.94 的差距,在長期來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投資大師本班傑明·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 的結論相符。在他的大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一書中,明確的寫到:10 到 30 檔左右的股票,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投資組合。很多學術論文也從實際數據上支持這一結論, 比如 Dr. Elton 和 Dr. Gruber 的 “Risk Reduction and Portfolio Size: An Analytical Solution”,其中介紹到 30-50檔股票是一個較為平衡的選擇。

寫在最後

過於激進的投資組合,比如 10 檔股票以下,都會大大降低投資人風險調整後收益,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而過於分散的投資組合,雖然可以為投資人提供更為分散的風險,但卻會犧牲一些預期回報。

如果你想要戰勝大盤,你的持股數量和組合就必須跟大盤不一樣。然而根據歷史的股票收益率分佈,任意地增加和減少持股組合,都會增加這個組合跑不贏大盤的機率,而且會增加這個組合的波動率和最大跌幅。

那麼投資人在決定持股數量和組合的時候,就必須使用能夠增加組合贏面的股票。投資人可以通過量化的手段,根據一定的模型和投資風格,從市場上幾千檔股票中精選出一籃子股票。在系統性的投資框架和體系裏,降低投資組合數量,相對集中投資,才有意義。

這樣集中持有平均一籃子 20 至 50 檔股票,一方面能增加跑贏大盤的機率和提高預期收益,另一方面還能控制投資組合的波動率,為投資人提供較好的經風險調整後收益。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