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否能夠成功,和 IQ 沒有太大的關係。只要你的 IQ 超過 125,有中等的聰明才智即可。你需要的是控制在投資之中會令他人深陷囹圄的情緒”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當我三年前還在學校的時候,就對人類行為學相當地著迷。人類行為學可以說是基於生物學的基礎來研究人類的行為,強調在不斷進化的框架當中進行實證分析。
大多數的投資人對前一段的反應很有可能是 “誰在乎呢?” 我會說,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就十分地在乎。事實上,我認為他的投資經典著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就是人類行為學在財務和投資上的應用。目前相關的研究被歸類為行為財務學。
葛拉漢的市場先生的兩極概念,就是基於觀察數據(經驗數據)。投資者可能會存在一些不理性的行為,無法使用理性思維過程來解釋。有效市場理論的支持者,可能會駁斥這樣的說法。
葛拉漢是提出絕大多數的投資人會基於目前的情緒來買進和賣出的先鋒。他表示這樣的現象可能會使投資利益過大。他成功地將自己的觀察傳遞給巴菲特、華特.許羅斯(Walter Schloss)、Kahn 以及其他無數的價值投資人們,這些人從葛拉漢的實務經驗以及分析技能當中受惠良多。
葛拉漢對於情緒的觀察也帶了新興領域——行為財務學的發展。行為財務學嘗試使用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投資人的想法,並解釋市場異常以及股價波動的原因。換句話說,行為財務學就是人類行為學的一個應用,我在數年前對這個領域感到相當地有興趣。
行為財務學的實際應用
你可能會想到一個古老的笑話,有一個人告訴醫生當他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痛。醫生的回覆是要他不要再做這件事。雖然這個笑話不怎麼有趣,但是它卻讓研讀行為財務學的學生燃起了興趣。為什麼投資人往往都會做出會損害他們的股票投資組合價值的事情呢?
之所以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原因是他們基於心理以及生物學上的原因才做出這樣的決策。投資者如果因為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群眾效應(herding instincts)或是風險規避(Risk aversion)而做出衝動的反映,會直接影響到投資組合的績效。
行為財務學的目標是指出可能對投資組合造成傷害的反應,並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希望投資者們知道有這樣的現象存在,會比心理治療的病患更容易改變。
基金經理人帝爾森(Whitney Tilson)在行為財務學方面的實際運用
在 2005 年秋天, 對沖基金 T2 Partners 發表了一篇名為 “Applying Behavioral Finance to Value Investing” 的論文。在這篇文章的最後,帝爾森列出了行為財務學 10 項實際運用的技巧。我認為這些技巧相當地周到,值得把這些技巧印出來。我在辦公室裡也放了一份影印本。
- 謙卑
- 避免以小博大(8109-TW)、多元而小額的交易。
- 有耐心
- 不要想著快速致富。
- 太多人關注的股票不會無止盡的上漲。
- 隔絕雜音。
- 確保時間站在你這邊(以持有股票代替選擇權;不要使用槓桿)。
- 找到一個夥伴,一個你真正信賴的人,不一定要是公司的同事
- 寫下確認清單,例如我自己的 4 個問題是:
- 這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嗎?
- 這是一間好的企業嗎?
- 我喜歡公司的管理階層嗎?(營運、資本配置以及正直)。
- 它的股價夠便宜嗎?我是否因為貪婪而顫抖?
- 積極地尋求相反的意見
- 試圖反駁而非確認假設,尋求相反的觀點。指定一個人來發表反方的看法,或邀請站在反方的分析師來述說他的想法。
- 使用匿名投票。
- 詢問自己 “什麼會讓我改變主意?”
- 不要因為過去歷史的資訊/認知/股價而產生定錨效應
- 保持開放的胸懷。
- 更新最初估計的內在價值。
- 抹去歷史股價,不要落入 “懷念” 的陷阱當中,以企業的價值而非股票的價值來思考。
- 設定買進和賣出的目標價。
- 承認並從錯誤中學習,學習正確的教訓但不要過於糾結
- 寫下當初投資的觀點,日後可以用作參考。
- 賣出投資錯誤的股票,並繼續前進。
- 避免因恐慌而在底部賣出。
- 不要被隨機的概念愚弄
- 了解從迴歸到均值的概念,並從中獲利
- 運用一些心理技巧
- 假裝你沒有這檔股票。
- 僅賣出一點點。
我持續提醒自己第一點及第二點:謙卑並保持耐心。大多數的投資者會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和這兩者息息相關。簡單地長期堅持這兩個簡單的概念,就能夠有出色的表現。(編譯/Ing)
《GuruFocus》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