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股很會漲」,在過去幾年間,這樣的印象,深植股民的腦海中。但今年來勢洶洶的生醫族群新股,皆面臨掛牌後,無蜜月行情的冰河期,例如:生華科(6492-TW) 、亞獅康(6497-TW) 、台睿 (6508) ,問題的關鍵核心之一就是「失去卡司效應」。
2015年3月,頂著「全球第一個乳癌主動療法」新藥光環的浩鼎(4174-TW) ,以每股 310 元上櫃,當天即以 355 元收盤價,穩居生醫股王,更在解盲前夕站上 755 元的天價。除了藥品本身訴求全球第一的因素外,浩鼎的高層可說是全明星隊陣容,國內最高學術殿堂中研院的院長-翁啟惠、投資生技有一套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等人。
在學術與產業兩強的聯手下,大家對浩鼎的期望直上雲端。無論是管理階層的社會地位、抑或是新藥鎖定的適應症與治療方式,絕對是當前台股生技史上最強的卡司陣容與效應。
更早期的生醫股王基亞(3176-TW) ,旗下 PI-88 同樣擁有成為「全球第一個治療早期肝癌」新藥的希望,而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台灣公司新藥能進展到全球三期臨床是少見的,因此也讓基亞股價最高曾站上 486 元。在前兩大生醫股王的歷史中,顯見
- 高層的卡司陣容
- 全球第一新藥之訴求,扮演了推升股價,舉足輕重的角色。
(*三檔公司的股價最高點,皆在掛牌當天。)
不幸的是,前兩大生技股王-基亞與浩鼎的新藥解盲都不理想,超強卡司效應反而在投資人的心裡,產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
當台灣中研院院長支持的新藥與全球第一訴求的新藥皆失敗時,投資人很難再給予生醫股的高股價認同。儘管新藥開發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成功,但對一般投資人來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所以短期內,假設公司的經營高層沒有如翁啟惠前院長的等級或聲望,或者號稱全球第一新藥這樣的訴求,新生醫股的股價勢必不樂觀。
近期掛牌的三檔生醫股就反應了這樣的現象,生華科、亞獅康及台睿,毫無掛牌蜜月期可言,掛牌後的最高價都在掛牌當天,這意謂著掛牌後才進場的投資人,沒有一個是賺錢的。三檔公司至截稿止,在掛牌不過數月之內,股價都跌得鼻青臉腫。
生華科、亞獅康及台睿分別下跌 37.2%、40.2%、29.7%。儘管生華科與亞獅康的新藥皆有授權成功的紀錄,台睿的創辦人簡督憲博士更曾參與知名癌症用藥「Nexavar」的開發,但對投資人而言,完全沒有「卡司效應」。因為基亞與浩鼎,讓他們很難再給予新藥股太高的期待。
過去浩鼎超強的卡司效應,也讓金管會修法,規範生醫新股上市的強制集保期從一年延長為兩年,公司的淨值不得低於股本的三分之二等。顯見過去過高的股價,已讓市場重視相關的風險。
當前的局勢除了讓生醫新股募資較不易,也使掛牌門檻提高。在七月初,旗下前列腺癌新藥 MCS-2 臨床試驗順利的健永 (6453) 無預警撤銷上櫃申請,讓興櫃股價大跌 30%,或多或許都是反應了當前生醫新股「掛牌冰河期」的事實,讓許多公司考慮延後上市櫃。
但就如先前千禧年的網路泡沫一樣,泡沫對任何新興產業來說都只是一個過程,一個投資人與公司皆在摸索的階段。
失去卡司效應的台灣生醫類群,或許能讓投資人更審慎去評估技術面,而非台灣文化中總是比誰陣容堅強的思維。這樣長期下來,對公司與投資人來說才會是一個健康的環境。
最後,只要產業專心做好新藥開發,股價是絕對不會寂寞的。會寂寞的,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公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