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集中VS分散 投資組合的三種方式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集中VS分散 投資組合的三種方式

2018 年 2 月 4 日

 
展開

在投資中其實有許多哲學問題,或稱信仰問題 — 因為彼此不存在對錯,彼此不能證實對方的真偽。

比如說,部位到底應該集中還是分散。這個問題沒有絶對的正確與謬誤,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有一句名言 — “分散是無知者的保護傘,集中是精深者的搖錢樹。” — 他的意思是你如果真正瞭解一家公司一支股票,你還怕什麼?。

但巴菲特自己或多或少還是提倡分散的,畢竟規模太大,這個世界上能讓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BRK.A-US)·海瑟威 全部投資的公司屈指可數;但就算不考慮規模,巴菲特也不會畢其功於一筆投資,不然他早已經慘敗在波克夏紡織廠之上。我們一定要明白,巴菲特談的集中也一定不是集於一股之中。

所以在這個不存在絶對真理的哲學問題上,我希望在我談“部位選擇”時能達成一個共識,就是適度分散不可或缺。多樣化、分散化是你唯一可以避免“災難性打擊”的權宜之計 — 或許唯一這詞太誇張 — 但分散至少是你控制風險的第一道防線。

尤其是投資美股,無論你對一檔股票、一家公司多麼瞭若指掌,你也不可能 100% 確定其內在價值和外部風險,就算你是馬雲之於阿里巴巴 (Alibaba,BABA-US) ,或是劉強東之於京東 (JD-US) ,都不能對自己公司的前途寫下 100% 的保證書。不是我在亂說不可知論,實在是世界就是如此無常。

無知就無知吧,被巴菲特看不起其實不丟臉。既然要適度分散,那無論是持有 10 檔股票還是 100 檔,我們都要面對一個部位選擇的問題。那要怎麼選?

等權重平均配置 (Equal Position Weighted)

在部位選擇上,量化投資裡“樣板模型” (rule-based model) 提供了三種想法。第一種是最簡單的等權重平均配置,比如 10 檔股票,每檔股票放 10% 部位。這一招乍看好像很簡單,但其實還滿常用的,甚至在金融衍伸商品的製造者那裡也是常客。而選擇平均主義的原因也很簡單 — 此乃權宜之計,因為不平均可能問題會更大。

這裡其實是有哲學的思想在發光:如果你部位分配的不平均,那就表示你有足夠的信心 —  A 投資好於 B 投資。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那就是你有非常足夠信心認為 A 比 B 更低估,且 A 價格最終能回歸價值;如果你是金融衍伸商品的製造者,那就代表你有足夠統計上的自信,認為你不僅能正確預測方向,你還能預測方向上的範圍 — 你不僅知道哪個會漲或會跌,你還能知道漲跌多少。但現實是,這樣的自信往往成謎。

所以選擇平均配置就等於承認:我們能夠大概預測方向,但是我們不能預測方向上的範圍。

不均主義還有另外一個大危害,你往往願意在幾筆“最佳預測“或者“最有把握預測”上下大賭注,剩下的一些非最佳預測的就隨便應付。但一個人或者一個基金是有能力圈的,你“最有把握”的幾筆投資,很可能有極高的同質性和極強的相關性。

一般日子裡可能還好,但某個無論是產業的還是系統的危機一現,發生個什麼黑天鵝,或所謂的一些發生在尾端機率的事件,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是暴露在危機之下。這會將會增加你在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

有很多人對不平均主義持懷疑態度。於是他們奉行在平均主義的門下。

風險平價 (Risk Parity)

決定部位比例,其實就是一種資金分配或者叫資金預算管理,而風險平價的核心理念就是“與其用資金預算,不如用風險預算 (risk budgeting) ”。與其平均資金,不如平均風險。

風險可以用標準差或者“回撤” (drawdown) 來量化,波動大的資產部位放小,波動小的資產部位放大。從資產配置的總體來看,風險平價策略,要求組合的風險能雨露均沾在各類資產上。雷·達里奧 (Ray Dalio) 的橋水基金發過一支名震天下的全天候基金,走的就是這個路線。

圖-01
(全天候基金的策略基礎,來源於 https://www.bridgewater.com/resources/all-weather-story.pdf )

圖-02

在過去,甚至在我考執業執照的時候,教材裡的傳統智慧 (conventional wisdom) 仍然陰魂不散。比如有個“一百減去歲數”的簡易配置法 — 假設你今年 40 歲,100-40=60,那麼你應該將 60% 的資產放在股票裡, 40% 放在債券裡;如果你 70 歲, 30% 放在股票、 70% 放債券,以此類推。

但這種配置方法有一個明顯的問題:當面對一個 108 歲的客戶的時候,就會遇到瓶頸了。還有另一種傳統智慧被很多退休基金所用 — 所謂的 60/40 大法, 60% 放股票, 40% 放固定收益。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是六比四沒人知道,反正是過去流傳下來的。

但達里奧一看這個 60/40 就覺得很不可靠,在美國市場裡的股票波動大概在 15% 左右,而債券在 5% 左右,這樣算來,一個 60/40 的組合裡, 90% 以上的波動 (這裡視為風險) 來自於 60% 的股票部位。

(不過還是要說一句良心話, 60/40 的配置法,歷史上來看表現其實很不錯,夏普指數 (Sharpe ratio) 秒殺全股票組合。當然,我不知道你投資的目標是為了比夏普指數高,還是為了賺錢多。)

畢竟本文不關於資產配置,我們不談太多股、債問題。你的股票帳戶在部位分配時,也可以借鑒風險平價的思考方式,比如你同時持有特斯拉(Tesla, TSLA-US) (Tesla,TSLA-US) 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 (General Motors,GM-US) 的股票,顯然歷史上特斯拉的股價要比通用波動高很多,那你應該將較少資金投在特斯拉上,而較多資金投在通用上,使得兩個部位的風險能儘可能地接近。

當然在實際操作上有模型就用模型,沒有模型就只能估算,反正風險平價就是這個意思。而這大概也是有經驗的嚴肅投機者們常講的,“偷雞要用小部位”的理論基礎,想做一個活的久的賭徒,在波動大的投機行為上,部位一定要小、一定要收。

風險平價策略不是沒有缺點,如果你是個多樣化的資產配置組合,那你會發現大部分的錢都在固定收益上;如果是個權益型組合,會發現大部分的錢在大藍籌上。如果你的投資目標是為了賺錢,長期來看收益可能會偏低。 (很多人質疑橋水的全天候基金,由於加碼超配債券,所以其優異表現是搭上了債券市場的順風車,但是在利率上升的環境裡就難說了) 。

而風險平價策略的另一個潛在問題,仍然是歷史數據的有效性問題,這在之後的“效率前緣 (Effecient Frontier) ”上我再討論。

尋找Alpha的配置法 (Alpha-Driven)

與等權重平均配置相反,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僅能精確預測方向,還能精確預測方向的範圍,那麼唯一符合邏輯的選擇,就是超配你的最愛股,最大化你的Alpha (超額收益) 。而這也是巴菲特的選擇。當然,反正我一般缺乏這個自信。

有沒有必要把資產組合放在效率前緣之上?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MPT) 有個重要思想,叫做效率前緣 (Effecient Frontier) 。當然,通常要介紹效率前緣而又不列幾個公式,是比較難的。好在我在  diversifyportfolio.com 上找到一個比較好用的工具,可以脫離公式稍做解釋。

假如,我們的組合裡有三檔股票:特斯拉、WD (Western Digital,WDC-US) 和摩根大通(JPMorgan, JPM-US) (JPM-US)  。根據歷史數據,他們都有各自的預期報酬率 (expected return) 和波動率 (volatility),以下以標準差表示 。見下圖。

圖-03

 如果以縱軸預期報酬率、橫軸波動率建構坐標,這三檔股票的位置分別是這樣的 (見下圖) 。或者你也可以理解為三檔的股票部位比例為 (100% 、 0%、 0% ) 的投資組合。

圖-04

 如果調整某個股票的權重,但令三者相加等於 100% ,則這個投資組合所有的 (X=波動率,Y=預期報酬率) 的可能性如下圖所示。

圖-05

 

當兩個點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則左邊的點優於右邊的點,因為同等預期報酬率下波動率 (風險) 更小;當兩個點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則上面的點優於下面的點,因為同等波動率下預期報酬率更高。所以就會有一條前緣線,而這條線上的點 (不同的權重組合方式) 滿足以下這個條件 — 你無法找到某個點能夠立即判斷。這條線就叫做效率前緣,見下圖黃線。

圖-06

 

現代組合理論認為你的部位分配就應該在效率前緣上。

你可以用這個 https://www.diversifyportfolio.com/的 portfolio analyzer ,輸入你目前的股票部位狀況,它會為你畫出你的組合優美的效率前緣。當然這個你用 Excel 也能做得出來,但是你要採集數據,你要花些時間編個模型。

比如,假設我的部位是 3 萬美元的 VRX 、3 萬美元的 JMEI 和 3 萬美元的 CMG ,會發現我的組合雖然離效率前緣很近,但是並不在前緣之上 (圖中藍色三角型) 。

圖-07

 

有人會問,那我有沒有必要一定要把組合放在效率前緣之上?

我個人認為,沒必要。首先這是個動態過程,如果你要確保在效率前緣上常常得再平衡你的組合,產生過多沒有必要的交易成本。

另外更重要的效率前緣的問題是,投資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一門藝術 — 就算不是純藝術,也最多算是藝術 X 科學的聯名款,其中藝術還是第一作者 — 但“效率前緣”思想卻想把投資變成純科學。問題是,你怎麼能未卜先知出你模型中的變數 — 資產未來的收益、相關性和波動率呢?

你要是能開這個天眼,還大費周章做什麼?直接去看未來的股價不就好了嗎?這個模型裡的數據都是歷史數據,正如那句老話 — 歷史表現不代表未來能夠重現。

綜和上面所述,在一個足夠分散的組合裡,部位選擇或許未必有最好的方法,正如托馬斯·索維爾 (Thomas Sowell) 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學思想:哪來什麼 solution ,這世界從來都只有 trade-off 。那麼您是如何做部位選擇的呢? 願聞其詳。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