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以牙還牙是為了逼對方上談判桌,台廠面板、顯示器模組、組裝、自動化類股是潛在受害族群。
美、中公布互相加徵關稅清單,市場擔憂貿易戰升溫而重挫
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於 4 月 3 日公布擬對中國出口品加徵 25% 關稅的貨品清單,主要包括航空、資訊和通訊技術、機器人和機械等行業,涵蓋商品規模約 500 億美元,直接針對中國逐漸在世界舞台崛起的科技產品。
隔日中國也回擊,其財政部宣布將對美國輸入中國的 14 類共 106 項產品加徵關稅,包括大豆、汽車、化工品、飛機等產品,規模也約當於 500 億美元的水準。中國對美國的報復清單非常有針對性,農產品(愛荷華州、俄亥俄州等)和汽車(密西根州),不但是美國出口中國的大宗,其產地更是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票倉所在。
4 月 5 日美國總統川普進一步宣布,考慮額外對 1,0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品加徵關稅;貿易戰似乎有升溫的態勢,導致美國三大指數在 4 月 6 日皆重挫。
雙方在清單上以牙還牙目的是逼對方上談判桌,全面性貿易戰機率仍低
我們的解讀仍然與先前相近,儘管中、美互相課徵關稅的清單已經出列,但判斷的重點仍在於最後「做」了什麼而非一開始「說」了什麼。
雙方在加稅清單上以牙還牙,並不只是為了大國的面子而已,目的是逼對方上談判桌;若美國已經先出手,而中國的回應過輕,那就不構成談判的條件了:所謂「談判」,通常是你有我要的東西、我也有你要的東西,雙方才藉由這個過程來達成「交易」的最終目的。若非如此,基本上也沒有談判的必要,因此雙方的激烈交鋒,可視為一種外交詞令。
然而,當雙方都意識到必須有更進一步的談判才能夠做出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決策後,最終的動作必然不會像一開始說得那麼大,這是我們仍然認為全面性貿易戰不易出現的原因。對中國而言,最後可能的動作不是減少對美國的出口,而是增加自美國的進口;以及在可接受的範圍下,開放美企進入中國市場。
台廠面板、顯示器模組、組裝、自動化等類股是中美交鋒潛在受害族群
事實上, 500 億美元關稅與中美兩國的出口與整個 GDP 相比皆不大,但對其他國家而言可能就不是如此。台灣夾在兩強之間,美國是台灣外銷訂單的最大買家,而中國則是台灣出口佔比最高的國家 (約整個出口的 40%) ;若真的爆發大規模貿易戰,受到的影響不小。
相較於中國對美國出口品課稅,美國對中國出口品課稅對台灣的影響是較大的;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出口到美國這樣的模式,使台灣註定和兩強綁在一起。
此外,也有另一種情況,是台灣接中國的單,在中國當地生產中間財,最後仍出口到美國。我們依照美國自中國進口佔比高的產品,發現這次課稅清單中的面板、顯示器模組、組裝、自動化等相關類股會是潛在受害較深的族群,也是後續中、美貿易攻防戰進行時最需留意者。
美中商品課稅清單整理 資料來源:美國貿易代表處、中國財政部,凱基
美國科技業外國直接投資來自中國的部份近年快速上升 資料來源:Bloomberg,凱基
中國自美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正好是其關稅報復的重點項目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凱基
這波加稅對中、美的經濟與貿易的影響不大 資料來源:Bloomberg,凱基整理
台灣公司營收來自美國的比重高,受到的間接影響不小 資料來源:Bloomberg,凱基
中國自動處理器組件是本波美國課稅清單中受傷最重者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貿易代表處;凱基整理
台廠中面板、顯示器模組、組裝、自動化產業是潛在間接受害族群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貿易代表處、台灣經濟部統計處,凱基整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