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微軟市值反超Google,科技老將如何重返巔峰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微軟市值反超Google,科技老將如何重返巔峰

2018 年 6 月 17 日

 
展開

近期微軟(Microsoft, MSFT-US)  和谷歌(Alphabet, GOOGL-US) (Google, GOOGL-US) 正在進行一場市值大比拼,雙方在 7700 億美元上下廝殺正緊,搶奪著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的寶座(前兩位為市值超過 9000 億美元的蘋果(Apple, AAPL-US)  、和市值約8000億美元的亞馬遜(Amazon, AMZN-US) )。雖然爭得的只是 “老三” 的位置,但這已經是微軟近年來交出的最高市值、一份最好成績單。

要知道,在世紀更迭轉換之際,1999 ~ 2000 年微軟便站在浪潮之巔,坐擁超 6000 億美元市值,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然而,浪潮過了高點便走向低谷,尤其是伴隨著行動網路時代的來臨,微軟的股價也變得一蹶不振,收購諾基亞以失敗告終,Windows Phone 以失敗告終,社交業務失敗告終,再加上 PC 業務的衰退,到了 2013 – 2014 年初,微軟的市值已經不足 3000 億美元,不到輝煌時期的一半。這位年逾四十的網際網路巨頭,似乎已走向暮年。

2014 年,薩蒂亞·納德拉 (Satya Nadella) 在 2014 年臨危受命,執掌微軟,大刀闊斧進行 “自我革命”,砍掉手機業務,放棄 Windows Phone,轉身擁抱雲服務與 AI,可謂為微軟開啟了第二個春天。

終於,在 2017 年 10 月 20 日,微軟市值再度回歸巔峰時刻 6000 億美元,但這一天微軟苦等了 17 年。在過去的 12 個月裡,微軟的股價飆升了 40%,漲幅超過 Alphabet  (GOOGL-US) 5 倍。納德拉也用 4 年時光,實現微軟市值長達近 20 年的 U 型大逆轉。

 

(2000 年 ~ 2018 年微軟股價走勢)

回顧微軟過去 4 年,真可謂 “鳳凰涅槃,微軟重生”。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 MS-US)近日也稱,微軟市值有望在一年內達到 1 兆美元。在業務重組後,倚靠雲端運算、人工智慧、Office 365 辦公軟體,微軟正在重回巔峰時代!

微軟之盛,微軟之衰

微軟重生的故事,最早要從微軟衰落講起。

2000 年是微軟正式成立的第 25 個年頭,正是微軟歷史上的巔峰時刻。隨著個人 PC 電腦的不斷流行,在創辦人比爾·蓋茨 (Bill Gates) 的領導下,微軟憑藉著 Windows 系統和 Office 軟體在全球範圍內銷量大幅增長而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的矽谷寵兒,一舉將公司市值衝到了 6000 億美元的高度,奪下了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寶座。要知道,2000 年的蘋果公司的市值不到 200 億美元上下。

也正是在 2000 年這一年,42 歲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做了一個決定,任命自己大學的好友史蒂芬·巴爾默為 CEO,自己由前台走向幕後,完成一代網際網路巨人的功成身退(2008年時,蓋茨將總裁一職也授予了巴爾默)。

巴爾默是蓋茨哈佛大學的校友,在 1980 年作為第三十號員工加入當時還在襁褓中的微軟,憑藉著自身卓越的業務能力與銷售能力,為微軟立下汗馬功勞,可謂是一員 “悍將”。

如果將巴爾默與蓋茨作對比,蓋茨更像是一個 “打江山的人”,憑藉著自身對未來局勢的敏銳判斷與果敢開拓創新的性格,打造了昔日恢宏的微軟帝國。當時 Windows 操作系統的霸主地位已經建立,軟體業務也逐漸開拓,他需要的是一個 “守江山的人”,而巴爾默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從 2000 ~ 2014 年,巴爾默從蓋茨手中接過微軟的指揮棒,14 年的 CEO 生涯,他也確實完成了守江山的使命,在他的任期內將微軟的軟體做到了極致,Windows XP、Windows7 都在此間誕生。巴爾默也引領了 Office 的發展並在 2013 版本實現雲端服務,並推出廣受中小企業歡迎的 Office 365,在 2012 年就覆蓋全球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樣,在巴爾默的任期間,微軟的員工人數增加了約 3 倍,年營收增長約 4 倍,利潤增長達 10 倍。他把一家年收入約 200 億美元的公司發展到收入 780 億美元的 “巨無霸” 公司。所以在評價巴爾默之前,他首先是一個合格的守江山者。

但微軟的市值也從此一蹶不振,2000 ~ 2014 年間微軟的股價多在 20 ~ 30 美元之間徘徊,並且錯失了網際網路、行動網路、社交等各個浪潮。

而真正的轉折點大約發生在 2007 年,這一年安卓與 iOS 相繼問世,賈伯斯發布第一代 iPhone,3G 開始在全球普及,這都標誌著行動網路時代的來臨。而微軟或者巴爾默似乎仍陶醉在 PC 時代的美夢中,錯失行動網路機遇,或者等他看明白時,已經為時晚矣。

在 2000年 – 2013 年期間,微軟從巔峰時期的 6000 億美元市值一路縮水下滑,最終只有不到 3000 億美元的市值,不及 2000 年輝煌時期的一半。在這期間,蘋果、谷歌、Facebook (FB-US)、Twitter (TWTR-US) 等新興巨頭開始不斷崛起,微軟智慧型手機業務被蘋果和谷歌絞殺,雲端運算行業亞馬遜主導天下,Bing 搜索繼續燒錢,Windows 8 詬病不斷,Office 仍與 Windows 綁定······

此時的微軟,正處在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納德拉入局,18個月命運大逆轉

透過微軟 43 年的歷史之河,2014 年 2 月 7 日這一天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天裡,薩蒂亞·納德拉接過巴爾默傳下的指揮棒,正式成為微軟第三任 CEO。

納德拉是微軟前雲端運算和企業部門執行副總裁,也是一位身居微軟 22 年的 “老將”,他經歷了蓋茨領導下的輝煌,也經歷了巴爾默領導下的衰落後,在蓋茨的支持下,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引領微軟走向雲端運算、人工智慧等核心領域,沉寂了十餘年的微軟開始煥發青春,走向 “人生” 的第二個春天。

納德拉就職 CEO 後,首先在微軟組織文化上進行一場變革,對外表現為開放、合作;對內表現為 “一個微軟”,強調成長型思維與團隊協作。在面向微軟員工的首封公開信中,他便強調公司組織文化的轉變,激勵員工以全新的方式面對客戶和產品。

在巴爾默時代,微軟顯得封閉與保守,儘管公司已經打造了基於 iPad 的 Office 套件,但 Office 仍與 Windows 強綁定,而遲遲未發布。但就在納德拉上任 8 週後,他在舊金山的發布會上,宣布推出為蘋果 iPad 打造的第一版 Office 套件。

這對於微軟而言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不再強推自己的 Windows 系統,不再封閉自己的軟體應用,而是採取更加開放的心態,將自己的應用在各個操作系統上流通,微軟進入到一個開放合作的時代。這也是納德拉 “手機為先,雲端為先” 策略的一個體現。

他還更新了微軟的 “使命宣言”,在比爾·蓋茨時代,公司的使命是 “讓每個辦公桌和每個家庭上的 PC 都在運行微軟的軟體”,而納德拉面向新時代提出“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

當時手機操作系統已經牢牢被蘋果、谷歌兩大巨頭佔據,微軟的 Windows Phone 市場份額不到 4%,納德拉果斷放棄這一業務轉向企業市場,從而大刀闊斧的調整組織架構,並在 2014 年 7 月宣布史上最大規模裁員,未來一年將大幅裁掉 1.8 萬名員工,裁員人數占公司全球 12 萬多名員工總數的 14%,其中大部分來自微軟收購的諾基亞 (NOK-US) 手機業務部門。在 2015 年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中,裁員計劃仍針對手機部門,總共裁去 7800 名員工。

納德拉的這一舉動,代表了行動網路時代,微軟不再一如既往的堅守 Windows,而是將資源聚焦在生產力和平台上。在 2017 年,微軟就已經發布了超過 100 款 iOS 應用,甚至擁抱 Windows 的對手開源系統 Linux。這都呈現微軟在新時代的變化。

而在內部的組織文化中,納德拉廢除了員工評級制度,推行 “一個微軟”,從之前強調單個組織與個人的能力,到現在強調整體與團隊,並改革考核制度。這無疑減少了微軟的內耗,從而將各股力量聚合在一起,實現整體的價值最大化。此外,納德拉還在微軟內部推成長型思維模式,接受挑戰,並在失敗中不斷學習與成長。

在 2015 年,納德拉將微軟的 5 個業務部門調整為 3 個業務部門。新設立的 “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對應的是 Office 業務;“智慧雲端” 部門對應的是 Windows Server 等雲端服務業務;更多個人計算對應的是 Windows 業務、Surface 等。

在 “總導演” 納德拉的指揮下,微軟開始採取新的文化、新的策略走向公眾視野,在短短 18 個月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首次將 Office 進入了 Windows 以外的手機平台、首次以免費的方式推出 Windows 10;首次推出軟硬件於一體的 Surface Book,並成為 MacBook 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大力發展雲端服務,這也是納德拉之前一直強調與重視的服務,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雲服務商;面向未來 AI 時代,微軟發力認知智能、對話式 AI,並推出 Cortana 與微軟小冰,此外還推出混合現實眼鏡 HoloLens······

隨著 2016 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的發布,微軟再一次活躍在媒體平台,許多媒體紛紛高呼微軟大逆轉。截止到 2015 年 9 月 30 日:微軟 Office 365 訂閱用戶總數 1820 萬,比上一季度增加近 300 萬訂閱用戶;微軟雲服務 Azure 收入和計算使用量增長超過兩倍;Windows 10 裝機量達 1.1 億台設備。自此,微軟的股價便開啟 “光環” 模式,一路高歌猛漲。

有趣的是,今年 3 月份,據《西雅圖時報》報導,納德拉上任 CEO 後,超過 2200 名舊員工重返微軟,這也正是微軟大逆轉的表現。

微軟錯過的三波浪潮

談起納德拉改革的背景,我們還要回到巴爾默時代。在大勢之下,微軟到達了浪潮之巔,但到達制高點之後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低谷,只是作為 “守江山” 的巴爾默無力扭轉這一變局。在他執掌微軟的 14 年裡,人們見證了谷歌的崛起、蘋果的王者歸來、PC 的隕落等,而錯過一股又一股浪潮的微軟開始成為了科技圈唱衰的對象,似乎已不再把微軟放到一線陣營。

通過審視過往歷史,我們發現微軟錯過了至少 3 波浪潮:

1、網際網路浪潮:搜尋引擎。據報導,微軟在搜尋引擎上砸了近百億美元,但是其在 2012 年 7 月份的美國市場佔有率僅 16.1%,並且仍處於虧損狀態。而谷歌在 2012 年的營收就達到約 500 億美元,並且絕大部分是搜尋引擎帶來的收入。

2、行動網路浪潮:智慧型手機。2010 年 10 月微軟發布了 Windows Phone 手機操作系統,而早在三年前,安卓與 iOS 已相繼發布,微軟只是在時間上就晚了三年。Windows Phone 更多的是將 Windows 延伸至手機端,毫無重新定義手機交互的意義。儘管微軟又在 2013 年以 72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業務,Windows Phone 在 2013 年大力推廣下也僅有 3.6%,對於影響手機操作系統格局已是回天乏術。

3、社交。微軟曾在 2012 年以 12 億美元收購企業內部社交網絡 Yammer,並將它的一些核心功能嵌入到 Office 365 中。自身的 MSN Messenger 因為不能緊跟用戶需求,最終也被關停。另外似乎就屬 2007 年對 Facebook 的 2.4 億美元投資了,微軟在社交上也並無建樹。

透過這三股錯失的浪潮,尤其是對手機操作系統的錯失,我們發現微軟或者巴爾默對網際網路、行動網路時代都具有策略性的失誤,而失誤的背後又都指向幾股因素。

首先,微軟業務的核心是 Windows 操作系統與 Office 辦公套件,舊有業務體量太大,往往會成為創新的包袱,正如 Windows Phone 一樣更像是 Windows 的延伸,而非重新定義手機交互。

第二,李開復也曾發文點評道,微軟不在矽谷,公司思維比較封閉,對業界動盪體會不夠深刻,並且固有的商業模式很難改變,比如 Windows 收費很久才有所改觀。

第三,員工評級制度。美國雜誌《名利場》曾報導,微軟的 “員工大排名” 績效制度,每個業務部門都必須要按照一定比例將員工工作表現劃分為:優良中差。這種排名導致員工之間明爭暗鬥,導致微軟技術創新能力大為降低。

第四,巴爾默的個人因素。當蘋果推出 iPhone 手機時,巴爾默在 2007 年曾嘲笑著說,“iPhone 沒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得顯著的市場份額”,可見他個人沒有很強的策略眼光和預見力,或者當他發現了這一趨勢,又沒有蓋茨一樣的決斷力。在 2013 年巴爾默也想將微軟當前的八個產品部門重組為四個新部門,並喊出了 “一個微軟” 的願景,但重組結果並不樂觀。

當行動網路的浪潮席捲而來,蘋果、谷歌等順勢而起。但 PC 業務飽和,又受到手機浪潮的衝擊下呈現頹勢,微軟既有的兩大核心業務前景不容樂觀;另一方面錯失行動網路,微軟的新興業務無落腳之地。這位巨人似乎在納德拉改革之前,已行至暮年。

手握雲端服務與 AI 指點未來

在前兩年培育新型文化,裁撤手機業務部門,調整組織架構後,納德拉繼續放眼未來,一手抓雲端服務,一手抓人工智慧,面向行業與開發者開始賦能。

雲服務是納德拉最看好的方向之一,他本身也在任職 CEO 之前就領導了微軟在雲端運算方面的發展,比如幫助微軟推出雲端運算版 Office 軟體,即 Office 365。他任職後,更是設立 “智能雲” 業務部門,作為公司三大業務之一重點發展,並將微軟 Azure 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雲服務商。

2017 年面對物聯網廣闊的市場空間,微軟雲服務開始發力終端雲服務市場,並推出 Azure IoT Edge。在 2018年 的微軟 Build 開發者大會,以及微軟中國首屆開發者大會上,都重點強調了微軟在終端雲端服務上的佈局,並聯合大疆、高通 (Qualcomm, QCOM-US)、ROOBO 等公司推出 4 款開發套件,應用於無人機、家居、機器視覺等領域。

目前微軟 Azure 已是微軟的主營業務,並且每年營收增長率都在100%左右,增長勢頭強勁。通過智能雲端以及邊緣計算,微軟在不斷擴展 Azure 的功能,面向物聯網與開發者,一盤更大的棋正在佈局中。

另一方面,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微軟重點佈局 AI 與 AR 雙引擎,2016 年 7 月納德拉便表示 “AI 與 AR 將會成為微軟的新引擎”。AR 方面微軟重點打造了 HoloLens 混合現實眼鏡,用於工業領域,並不斷探索應用場景,比如今年微軟 Build 大會上就推出了遠程協作與空間設計的兩款混合現實應用。

AI 方面,微軟在 2016 年 9 月便組建了 5000 人規模的人工智慧團隊,由微軟副總裁沈向洋領軍。目前 AI 平台方面,微軟已經形成了認知服務、對話式人工智慧、開放平台與工具、實時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等一整套 AI 服務。

在今年 Build 大會上,微軟展示了其全雙工的 AI 會議系統,這款 AI 會議系統能識別不同人的聲音,實時記錄大家的發言內容,同時識別出涉及工作安排的內容生成代辦事項。

納德拉現場稱,Azure Bot Service 的開發人員已近 30 萬名。現在每月有 3 萬個活躍機器人使用微軟的對話式 AI 工具,他們每天為數千家公司處理 3000 萬條消息,其中包括梅西百貨(Macy’s, M-US) 、韓亞航空 (Asiana Airlines Inc, 020560-KR)、西班牙電信 (Telefonica, ES) 、惠普 (HPQ-US) 等。為此,微軟為 Bot 框架發布了 100 多個功能,以便開發者繼續構建對話界面,並為其提供更多定制功能。

在語音助手方面,納德拉宣布了 Cortana 與亞馬遜 Alexa 的合作,也彰顯了微軟的開放。此外,2014 年誕生在中國的微軟小冰,近年來也取得系列發展,頻頻化身主持人、詩人、歌手進入人們視野,沈向洋曾表示,目前微軟小冰已經有 1 億用戶,累計對話量超過 300 億。目前走情商路線的小冰也並未完全商業化,可見這背後微軟給予的巨大支持。

有趣的是,針對谷歌最近秀出的 AI 打電話,微軟稱小冰 2017 年 9 月就給用戶主動打了第一個全雙工電話。今年微軟小冰也有兩項更新,一項是與人類協同寫詩,一項是給兒童講 “主角光環” 的定制化故事。

而就在今年前不久的 3 月底,微軟進行有史以來最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將微軟 Windows 業務部門分拆,重新成立兩個新部門,體驗與設備部門、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部門,更好的聚焦在雲端運算、AI、Office 產品等領域。原微軟 Windows 業務執行副總裁特里·梅爾森(Terry Myerson)離職,也宣告一直主導微軟的 Windows 不再是核心業務。

(2008年~2018年微軟股價走勢)

這些反應在股市上,便是 2017 年 10 月微軟市值再度回歸巔峰時刻的 6000 億美元,上一次是 2000 年,這一天微軟苦等了 17 年。

2018 財年第一季度微軟雲服務營收達到 200 億美元,首次超過總收入的 20%,遠遠高於 2015 年初的 5%,雲服務已經超過 Windows,成為微軟在新時代的代名詞。並且 Azure 雲服務收入增速為 93%,依然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同樣在股價上,截至 2018 年 月 29 日,在過去的12個月裡,微軟的股價飆升了 40%,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漲幅的逾 5 倍,並且市值實現反超,微軟市值達到 7,490億美元,而 Alphabet 的市值為 7,390 億美元。摩根史坦利也在2018年3月發布的報告中稱,微軟將在未來一年內實現 1 兆美元的市值,尤其是在以 Azure 雲端運算部門作為催化劑的情況下。

似乎那個如日中天的微軟又回來了,在雲服務與 AI 的加持下,微軟可謂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PC霸主征戰天下誰敢不從

看著如今的微軟,不由得引人回想比爾·蓋茨時代——那個 PC 霸主、如日中天的微軟。

故事要從 1975 年說起,那一年 19 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跟另一位天才少年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 (Paul Allen) 一家旅館中創建了微軟公司,Microsoft正是由 “Microcomputer(微型電腦)” 和 “software(軟體)” 組成,表明了微軟要做的事情就是電腦軟體。

最初微軟靠出售 BASIC 解譯器維生,這是一種供電腦初學者使用的程式設計語言,並逐漸成為這一市場的標準。

但真正轉變微軟進入操作系統領域的事情,是 1980 年 IBM (IBM-US) 選中微軟為其新 PC 機編寫操作系統軟體。有趣的是最初這項操作系統並非微軟原創,而是微軟以 5 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一位程式設計師手中買下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並在此基礎上改寫成 Microsoft DOS 系統提供給 IBM。

隨著 IBM PC 機的盛行,微軟的 DOS 系統也獲得巨大的成功,在 80 年代逐漸成為 PC 機的標準操作系統。隨後 IBM、蘋果等公司都使用微軟的操作系統。與此同時,微軟也在 1985 年推出了面向個人電腦的第一代的 Windows 系統,但並未走紅,直到微軟在 1990 年推出 Windows 3.0 才一炮而紅,微軟也開始了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在勢頭大好下,微軟也於 1986 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並成功帶火了納斯達克,當然這是後話。

除了 IBM,對微軟而言,另一位重要的 “貴人” 就是 Intel (Intel, INTC-US)。在 20 世紀 80 年代,微軟與 Intel 形成 Wintel 聯盟,即通過微軟 Windows 操作系統與 Intel CPU 來征服個人電腦市場。這一聯盟隨後就橫掃全球 PC 市場,並壟斷桌面端長達 20 餘年。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個人電腦開始普及,微軟憑藉著 Wintel 聯盟,可謂如日中天,在 1995 年推出的 Windows 95,成為當時最成功的操作系統。短短 4 天時間,Windows 95 就賣出超過 100 萬份,其場面何其壯觀。相伴而生的是比爾·蓋茨個人的成功,他開始頻頻出現在《富比士》全球富豪榜的榜首。

隨著微軟在操作系統中地位的如日中天,也開始憑藉 Windows 的優勢轉戰軟體市場。典型的例子就是耗死了網景,當時網景是一個廣受歡迎的瀏覽器,微軟為了對付網景,就在 1995 年前後推出 IE 瀏覽器,不僅免費,還通過與 Windows 系統綁定銷售,活活熬死了當時的網景。在 2005 年前後,IE 瀏覽器有高達 85% 的市場佔有率。

1995 ~ 1999 年間,微軟也在中國相繼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微軟全球技術支持中心和微軟亞洲研究院這三大世界級的科研、產品開發與技術支持機構,微軟中國成為微軟在美國總部以外功能最為完備的子公司。

(2000年微軟達到6000億美元市值巔峰)

當時的微軟真可謂光芒萬丈,似乎凡是其涉足領域,其他公司都 “寸草不生”。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微軟也在世紀之交走向了浪潮之巔,1999 ~ 2000 年超過 6000 億美元的市值,全球第一大公司,PC 時代的霸主就此確立。

結語:微軟的黃金時代

從 PC 時代的霸主,到行動網路時代的掉隊,微軟這個曾經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呈現了在科技浪潮之下沉浮。一再錯失網際網路、行動網路、社交等一波又一波浪潮,固守昔日的 Windows 榮耀,微軟這座大廈似乎快要傾倒在行動網路浪潮。

但隨著納德拉執掌微軟,拋棄 Windows 的束縛,拋棄舊有文化體制,面向雲服務與 AI,大刀闊斧整頓內政,微軟可謂迎來第二個春天,市值重返巔峰時代。當下的微軟在市值 U 型大逆轉下,可謂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不過,微軟錯過了手機時代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微軟於 2018 年 5 月重回全球市值前三,卻也僅僅是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從谷歌手中 “搶” 來的寶座(前二位蘋果、谷歌)。而面向未來,面向雲服務與人工智慧新契機,在納德拉的領導下,微軟這艘巨船在完成重新揚帆的過程後,最終將駛向何方,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還傳出報導,微軟將要同意收購科技業界最流行的代碼託管平台 GitHub ——這是一個匯集了海量開源代碼的平台,也是世界各地程式設計師們的樂園——據傳交易最早將在近期宣布。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