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印度地理,大家都想到什麼呢?被印度教和佛教作為聖河的恆河?或是世界第一高峰喜馬拉雅山?其實地理影響印度的程度可深呢!舉凡國際和地緣政治關係、產業和經濟發展等,都和印度的地理脫不了關係。
印度的地緣政治
印度,是南亞地區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為 328 萬 7,263 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七,比臺灣足足大了 91 倍之多。印度的鄰國有不少,她在東北方與中國、尼泊爾及不丹為鄰居,東邊與緬甸、孟加拉相連,在西北方與巴基斯坦為界,正南方與馬爾地夫、斯里蘭卡隔著印度洋相望,左下與右下則分別面向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
與這麼多國家有相連的土地,在領土方面免不了有些地緣紛爭。如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喀什米爾」就存有主權爭議,此地戰火連綿並被稱為「南亞火藥庫」。印度在 2017 年缺席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峰會」的主因之一,就是因爲倡議中的「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經過了具爭議性的「喀什米爾」地區,才導致印度採抵制態度。
另外,印度與中國的國界長達兩千公里,雙方的邊界紛爭更是國際敏感話題,在 1962 年「第一次中印邊境戰爭」爆發後,雙方的領土爭議到目前都一直未能得到改善。近年中國更是有意圖的加強與其他南亞國家的聯繫,像是在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投資港口建設,以及協助孟加拉發展深海港口等,開始在原本屬於印度傳統的勢力範圍,與南亞國家發展密切關係,影響著印度的國際政經地位。
而在印度正下方的「印度洋」則是世界第三大洋,全球有 1/4 的商品都要經過此地來運往世界各地,印度洋還囊括了全球 50% 以上的貿易量, 且 70% 以上的能源,尤其是石油,交通運輸都得經過印度洋航線,稱之為當今最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一點也不為過。
而大多數亞洲國家所需的石油有 80% 以上會經過印度洋航道,因為印度洋是連接歐洲、中東及東亞的必經之處。產自中東的石油會從波斯灣出口,經過伊朗以及有「油庫總閥門」之稱的「荷姆茲海峽」,再沿著巴基斯坦、印度及孟加拉之海線,通過「麻六甲海峽」來到太平洋,所以基本上石油都是走這條水路運往東亞及南亞,這也是為什麼印度洋航線非常重要。
而印度又是印度洋上最大的國家,海岸線長達 7,500 公里,國土縱深入印度洋達 1,600 多公里,為其控制印度洋提供了超棒的地理優勢,是印度很大的籌碼之一,並為重要的海上軍事戰略要點。如印度在其位於孟加拉灣東部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設立了遠東海軍司令部,該群島又位於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國際航道 — 「馬六甲海峽」的北入口,而馬六甲航線又是油輪們遠從波斯灣途經印度洋,到東亞、東南亞的必經之處。印度簡直成為該海域的「守門員」,不管誰要經過都需通知她一下。再加上,中國有將近八成的進口原油都得經過馬六甲海峽來運送,美國的海軍也將這裏劃為勢力範圍,你說印度這司令部的位置重不重要啊?
總而言之,印度特殊的海上與陸上地理位置,以及其衍伸出與他國的地緣關係,大大的影響著她在國際政治與經濟的地位。
印度的三大地形區
再來我們談談印度這塊古老大陸多樣化的地形。以地形來區分的話,整個印度可以分成三大區塊,分別為北部的山區、中部的平原以及南部的高原。其中平原的佔地有一半以上,可耕地面積高達 1.6 億公頃,佔了世界總耕地面積的 10% ,糧食出產量為世界第二 ,僅次於中國。
北部的山區主要為青藏高原南緣的「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以及歐亞板塊形成的新褶曲山地,地殼較不穩定,也是地震災害較多的地區;但此山脈也是一天然的屏障,自古以來幫助古印度大陸阻擋來自北方的民族的侵略,讓這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也因為有了這座山,才能在冬季阻擋來自北方的冷冽寒風,讓印度偏北部的平原,比起同緯度的其他地方溫暖許多。而在山區的東半部,也就是印度的東北方,可以在夏季時攔截到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比起其他山區有較豐富的雨量,因此種了很多「茶葉」,有名的「阿薩姆紅茶」就是產自這裡喔!也讓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
再來中部是由世界有名的恆河與印度河沖積而成的「印度大平原」,土壤很深又肥沃,西南季風也為此地帶來了充足的雨水,使得這一地區較少出現乾旱,為主要的農業區,以種植水稻和小麥為主,其他的經濟作物有玉米、甘蔗和棉花等。但由恆河沖積而成的下游,也就是平原的東半部,卻因為地勢較平,容易有水患的發生;而由印度河沖積而成的西半部,因為副熱帶高壓籠罩的緣故,形成了著名的塔爾沙漠(Thar Desert),也叫印度大沙漠,沙漠面積達 200,000 平方公里,為世界第 18 大沙漠。
接著三角狀的南邊是地質古老又寬廣的「德干高原」。在高原的西北部有肥沃又適合種棉花的黑土,為印度主要的棉花產地;東北部則為主要礦產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像是鐵礦、錳、鉻、鈦、鋁 … 等產量都相當豐富,「煤炭」的蘊藏量高達世界第四,製造各類電器用品或化妝品常用的「雲母」,印度的出產量甚至是世界第一,全球約有六成的雲母都由印度來供應;高原的中南部則因雨量較少,成為玉米、花生等旱作的主要產區。
印度的氣候環境
印度因為地形緣故,有廣大的可耕地面積,並有半數以上的幾億人口投入農業生產,但因灌溉系統並不發達,氣候對農作的經濟產出便有很大的影響力,如在 2014 年就因為缺乏季風帶來的降雨,導致農作減產,估計影響當年經濟成長率達 0.5%,因此印度的氣候環境便很值得我們來了解!而位處赤道以北、緯度 30 度以南的印度,大致上為「熱帶季風型氣候」,並可分為三季,分別為 11 至 2 月的涼季、3 至 5 月的乾季、6 至 10 月的雨季。
在印度,乾季之所以會如此乾燥又炎熱,是因為來自東北方的氣流被喜馬拉雅山擋住了,而西北沙漠地區帶來的又多是乾燥的西北風,再加上讓此地對流很不旺盛的副熱帶高壓盤旋在上空,才會出現這種高溫天氣,導致印度相較於同緯度的其他地方氣溫更高。甚至有時還會發生「熱浪」,溫度可高達 45 度至 50 度,連馬路都被融化欸!而近年來氣候變遷嚴重,導致熱浪更是頻繁的發生,這麼熱的天氣不僅作物活不下去,更有許多人被「熱死」,如 2015 年的熱浪就導致近 3,000 人死亡,實在慘烈。
乾季之後就是人們苦等的甘霖季節,吸飽水氣的西南季風,在這時給印度帶來豐沛的降雨。作物們的產量就靠這時的雨水了,所以雨季降雨量的多寡將左右印度的農業產值及經濟表現,更影響著超過一億農民的生計。但印度一年中的降雨量,有 90% 都集中在這幾個月內,近年氣候異常的現象越趨嚴重,這雨有時下的一發不可收拾,溪水暴漲、突發性洪水造成的災情也不少,太多的水也會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下降,只能說,印度的農民真的很靠天吃飯啊。
但再怎麼樣,有下雨還是很令人欣慰的,最怕的就是雨水遲到,不然就是該下雨的時候還不聽話,這就要講到影響印度很深的「聖嬰現象」。「聖嬰現象」會導致在太平洋上水量飽飽的東風變弱,甚至反倒吹起了西風,導致水氣無法被帶到印度所在的西太平洋區,雨就會下得比正常時來得少。而剛剛才提到降雨對印度的農業來說有多重要,現在又說聖嬰現象會讓降雨 delay 甚至直接不下造成乾旱,這對印度農民,甚至是整個印度的經濟來說非常損血。加上聖嬰現象造成的大乾旱不僅讓作物沒水喝,連人民的日常飲用水都會受到嚴格控管,都快渴死了還有什麼心情談經濟呢?
而聖嬰現象過後,通常會出現帶來暴雨和嚴寒的「反聖嬰現象」,好比是加強版的雨季。好不容易大家有了水喝,這下可好,水多到直接把作物淹死,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在印度很多地方其實很適合種植作物,但因為地勢低平又加上天氣影響,洪水氾濫導致無法正常農作。而印度又為「世界三大產米國」之一,如果印度的稻米減產,可能連帶影響著全世界的稻米供需。
說了這麼多關於印度地理的知識,有從印度周圍鄰國看地緣政治及戰略地位、以三大地形區看各地的農作礦產,又介紹了氣候環境是如何影響印度的農業和經濟成長,相信之後看到相關的國際時事將更能體悟其來龍去脈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