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
日本是一個君主立憲(註一)國家,天皇是國家的象徵,但沒有實際統治權。政治上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制度。實際上國家最高首長是內閣總理大臣,也就是「首相」,首相經國會選出後,由天皇進行形式上的任命。日本的國會是兩院制,也就是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日本首相由國會議員在參眾兩院議員中選出,但從二戰後日本國憲法實施以來,都是由眾議院議員擔任。
日本內閣由首相任命,大小官員多由眾議院出任,因此眾議院對政治影響力也較大。首相有著向天皇呈請解散眾議院的權利,眾議院可以向內閣提出不信任案,如果成功內閣必須總辭,也就是首相、國務大臣(類似我國的部長職位)等大大小小官員都辭職,首相則可以解散國會(但首相不一定要有不信任案通過才可以解散國會)。而兩院對於預算、通過法案若有分歧,憲法給眾議院的權利都比參議院要大。上述原因讓眾議院可以更真實的反應當前民意。日本首相解散眾議院是很常見的事,理由時機不一,最近一次2017年安倍解散眾議院,是為了在當時民調回升的情況下先下手為強,提前舉行大選。
日本的政黨政治發達,由於首相是國會選出,都是由最大黨的黨魁出任,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就是最大黨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的黨魁,因此雖日本首相沒有任期限制,政黨自己規定的黨魁任期限制也就成為首相任期限制。目前的日本內閣是由自民黨和公明黨所組成的聯合政府。
日本的政黨可以粗略分為右派和左派,右派政黨包括現在執政的自由民主黨、公明黨,及日本維新會,他們支持修憲、立場親美、民族主義,傾向不認同「自虐史觀」,也就是否定日本在二戰期間帝國的所作所為之史觀。左派政黨則包含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及社會民主黨、日本共產黨,他們反對修憲、立場親中,避免過於愛國主義的史觀教育。但左右派並不是非黑即白,如自由民主黨雖然屬右派政黨,但安倍政府卻推出安倍新舊三箭、調漲消費稅等大政府的經濟政策,而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反修憲也只是反對修改憲法第九條,關於不維持海陸空軍力的規定,其他改革則視是否對社會有益而不反對。
外交關係
日美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受同盟國軍事占領,日本雖仍有政府,但由美軍主導的盟軍總司令部掌控,主導政治制度的改造,美國又用各種方式幫助日本重建經濟,包括開放市場給日本、免除戰爭賠款、基礎建設開發等。且雙方簽訂美日安保條約,約定雙方共同維持發展武力抵禦攻擊,並在另一國遭受攻擊時協防。因此日本可以說是美國在亞洲最親密的盟友。但日本由戰後盟軍主導制定憲法後,日本國憲法第九條規定不得派遣軍事部隊至海外,所以若美國遭受攻擊,日本其實並無法協防美國。而美國則根據美日安保條約在日本駐軍。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對各種對美國「不公平」的條約開刀,也曾經抱怨過美日安保條約,不過美國退出條約的可能性相當低,因為中美霸權爭奪、北韓、俄羅斯環伺在後的背景下,若貿然退出,不僅日本,對於韓國、台灣等盟友的公信力將大大降低。安倍政府也力推國內法「安保法案(註二)」,要解禁「集體自衛權」,讓日本自衛隊在盟友受攻擊,以致日本處於「存亡危機」事態時,可以派出自衛隊支援,以此更鞏固美日同盟,也為日本成為可發展正規國防軍的「正常國家」鋪路。
日韓關係
日本二戰前與二戰對於周邊東亞國家的軍國主義侵略,致使周邊國家與日本有著歷史糾葛,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也激起周邊國敏感神經。韓國也是曾經受日本殖民的國家,韓國人對日本擁有深厚的「被侵略的歷史記憶」。在二戰後美國基於冷戰需要居中調停兩國關係,經過13年的談判才在1965年建交。至今由於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慰安婦及徵用工問題而經歷過幾次關係冰點。
2019年正值韓國文在寅執政時期,日韓貿易戰因為徵用工問題開打。徵用工問題是韓國要求日本賠償在朝鮮殖民地強徵的勞工,原本在1965年「日韓請求權協定」中同意了日本賠償金後解決。然而2012年韓國最高法院判定協定有疏漏,沒有考慮徵用工精神賠償問題,並從2018年開始陸續判決幾家日本企業支付賠償金,引發日本政府不滿。日本於2019年7月宣布對3種出口到韓國的半導體原料實施嚴格的審查,原本簡化的程序將延長到90天,又宣布把南韓踢出貿易優惠白名單*。
日中關係
因為二戰侵略歷史、身為鄰國的關係,日本與中國關係常在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上糾葛。比如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會引起中國抗議,因為靖國神社內祭祀著二戰時期戰死的甲級戰犯,或者日本歷史教科書修改內容也會引來二戰受日本侵略國家的關注。領土問題上,日本向釣魚台島主手中購入釣魚台,把釣魚台國有化而引來中國抗議。
日中關係自2018年以來有所改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中,並且2019年G20大阪峰會後習近平與安倍晉三會面,是時隔八年的兩國元首會面,雙方同意自由貿易的重要性,要加快RCEP和中日韓FTA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展,中日關係在美國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戰壓力下的變化值得繼續觀察。
日東南亞關係
雖然東南亞在二戰期間同樣受到日本侵略,然而日本在二戰後對東南亞持續援助,並投資許多基礎建設,1977年首相福山糾夫訪問馬尼拉時釋出對東南亞的外交方針,內含大致上是:要以對等立場和東南亞建立互信關係,促進東南亞和平與繁榮。東南亞資源豐富、控制海上要道,與東南亞間的關係對日本來說十分重要。2016年明仁天皇出訪菲律賓,赴二戰陣亡將士墓前致意。經過半世紀的經貿援助與和平宣告,日本與東南亞間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都十分友好。
(位於東南亞的麻六甲海峽為海上要道,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大多數為油輪)通過海峽,中日韓等國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裡運往國內的。)
日本政治外交與二戰關聯甚深,政治上,戰後盟軍佔領時期美國主導修改的日本國憲法影響至今仍是政治議題,外交上,因為二戰歷史因素常與鄰國有所衝突,與美國的關係是永遠不能比老大出風頭,顧好自身經濟同時要顧慮不讓老大不高興的小弟。在川普政府退出許多多邊協議下,日本出頭主導經濟協議如CPTTP、EPA、RCEP(註三)等協議的簽訂,期待老大的回心轉意。
(註一)君主立憲: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限制君權、樹立人民主權、實現民主的制度。
(註二)安保法案:日本媒體稱呼「安全保障相關法案」,簡稱「安保法案」,是安倍內閣向國會提出的「和平安全法制完善法案」以及「國際和平支援法案」的總稱。
(註三)CPTT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原稱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退出TPP,TPP改組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EPA:日本與歐洲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日本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六億人口。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由東南亞國家協會十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印度等六國共同參加,但印度中途退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