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有生之年,我們應該能看到無劉海的iPhone了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有生之年,我們應該能看到無劉海的iPhone了

2020 年 6 月 14 日

 
展開

說了很久的螢幕下攝影鏡頭技術,最近又有了新的進展。

發布消息的是中國的面板供應商維信諾,6 月 8 日,該公司展示了一套全新的螢幕下攝影鏡頭解決方案,並強調稱「達到了量產和應用級別」。

螢幕下技術無疑是現階段智慧手機最具想像力的部分,畢竟這種「不切割面板,不犧牲原有空間,實現了正面一整塊螢幕,又能保留前置鏡頭」的設計,已經十分接近手機的「終極形態」。

手機行業對於全面螢幕的追逐也持續挺長時間了,不管是收窄邊框,還是說覆古的機械結構,甚至是前後雙屏,每一個想法的背後,也能看出廠商對於手機形態有著怎樣的理解與思考。但大家都知道,只有讓攝影鏡頭真正意義上「穿過」螢幕,實現完整螢幕與前置鏡頭的共存,才能算最完美的方案。聽起來可能有些夢幻,但也並非不可能。

智慧手機苦「攝影鏡頭」久矣

全面螢幕概念在智能手機行業的流行,也不過才三四年而已,但如果我們重新梳理這段發展歷程,也能劃分出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時間節點。

第一階段,是以 iPhone X 為代表的「瀏海」時代。

當時,在 iPhone X 剛推出幾個月後,Android 幾大品牌旗艦機的審美就集體下線,齊齊加入了瀏海螢幕陣營。

很多人對這一現象表達了不滿,固然有瀏海屏造成的美醜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 Android 手機純粹只是對 iPhone X 的外觀進行了借鑒,簡單來說就是「連抄都抄不到位」。

畢竟,iPhone 是因為 FaceID 碩大的模塊體積,才需要單獨切割出一塊瀏海面積,是很典型的「技術導向設計」。但到了其他手機上,只是在瀏海區域放了聽筒、攝像頭和光線感應器,多少有些「為了瀏海而瀏海」。

但彼時,「借鑒 iPhone」的設計依舊是大部分 Android 手機廠商的不二選擇,而這種跟隨策略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既保險又穩妥,可以說是百試不爽。

直到更好的設計出現了。

2018 年開始,以 OPPO 和 vivo 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品牌,開始將升降攝像頭結構引入到手機內,而小米和榮耀則嘗試了滑蓋方案,你甚至還能看到前後雙屏手機,以及翻轉鏡頭這樣的覆古設計出現。

一時之間,花團錦簇,隱隱有了早些年功能機們百家爭鳴的遺風。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中國手機廠商們開始不再跟隨 iPhone 手機的外觀,轉而去更上遊的層面,尋求和頂級供應鏈的合作,去做一些自己的創新。

此時,則是全面螢幕手機的第二個階段——尋找「最優解」。

沒有絕對引領者的情況下,這個階段各家一度是處於迷茫期的,因為沒人知道哪種方案才能被市場所接受,還要在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和精力的情況下,承擔著“翻車”的風險。

賭贏了,如 OV,則靠著這波技術突進實現了品牌升級;賭輸了,如小米努比亞,最終損失的就是自家旗艦機的口碑和聲譽。當然,也有部分廠商在這個階段向異形螢幕說「不」,比如說索尼、魅族和三星等廠商,就秉承著「不破壞螢幕完整性」的觀點,不斷收窄上下黑邊的寬度,而不是做螢幕切割。

事實上當我們回頭去看時,「升降」「滑蓋」和「雙屏」等這些激進的改動,終究還是成為了過客,也沒能留下來多少。畢竟,無論是哪一種方案,它們所帶來的「全面屏效果」,都不足以填補他們自身存在的結構弊端。反倒是挖孔屏的出現,讓幾家廠商們又重新坐回到同一條船上。

雖然它依舊沒有解決螢幕的完整性問題,但從機身重量、體積以及使用體驗等綜合來看,挖孔確實是現階段 Android 智能手機能用到的最穩妥設計,也足以讓大部分廠商順利過渡到新的階段:螢幕下攝影鏡頭。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差異化就是競爭力,哪怕是螢幕下攝影鏡頭僅僅只是帶來一個外觀 ID 上的微小改變。但對於競爭激烈的手機廠商們來說,技術創新依舊是贏得口碑、吸引用戶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老實說,將攝像頭放到屏幕內層並不難。現在很多 Android 手機使用的「光學螢幕指紋」方案,其實就是在那一小塊指紋識別區域下方放了顆微型攝影鏡頭,配合 OLED 螢幕產生的光線反射,才實現指紋的錄入、識別和解鎖等流程。

原理上看似乎沒什麽難度,但螢幕指紋拍到的「黑白照」,顯然只是為了滿足指紋識別,還遠遠達不到「自拍照」的畫質要求。

更何況,透明度與物理顯示層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如何在保證螢幕原有觀感的同時,讓前置鏡頭的自拍、人臉識別等功能不受影響?這其實也是手機廠商和消費者們對螢幕下攝影鏡頭技術的最終訴求。

從目前的方案來看,它其實是將屏幕分成了上下兩部分,一部分依舊延續原本的結構設計,而另一部分需要「露出」攝影鏡頭的部分,則採用了透明導電層以及其它的新型材料,從而讓藏在螢幕底下的攝像頭保持正常運作。

不過,這種結構也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它是否會對螢幕觀感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去年 OPPO 就曾展示過兩款螢幕下攝影鏡頭樣品機,同樣是選擇了這種「分區域」的處理方式,來解決部分區域透光性的問題。業內人士透露,當時 OPPO 這個螢幕下的方案來自於另一家中國面板供應商華星光電。

去年 OPPO 展示過的兩款樣機,均採用了螢幕下攝影鏡頭技術。但從展示的樣品機來看,此時螢幕下攝影鏡頭的表現顯然還無法令人滿意。

只要你稍微傾斜下螢幕角度,就能看到手機頂部看到一小塊“變色”的區域,就像是拼接上去的色塊。這其實就是為了屏幕透光性,降低像素密度而做出的妥協。但就算再怎麽降低像素,這層「螢幕」依舊是客觀存在的,那麽必然會帶來眩光、霧化等問題,所以螢幕下攝像頭也需要靠算法來彌補成像效果。

類似的情況在 vivo 今年的 APEX 2020 概念機上也有出現。只要是淡色背景,且角度稍微傾斜,你就能直觀地看到這個「色塊」的存在,且色塊的顯示亮度明顯和四周不同。

如果說最後量產,就是要接受這樣的「不完美」,又要犧牲自拍效果,那麽和現在的挖孔屏又有什麽區別呢?

在維信諾宣布完消息後,一些業內人士也對螢幕下技術持謹慎態度。比如前 OPPO 高管沈義人就在微博上表態,希望大家不要對現階段的螢幕下攝影鏡頭技術成熟度抱有太高預期,而是等待它的逐漸叠代。

今年 1 月,小米副總裁盧偉冰也指出,以目前的技術能力,還很難找到兼顧顯示效果和相機效果的有效螢幕下的方案,距離量產也仍有距離。

所以,哪怕是鋼鐵直男們可以放出狠話說,「要什麽自拍啊,我連前置攝像頭都可以不要」,技術 Demo 和 樣品機也已經擺在了各家廠商面前。但在達到可用性和量產化的平衡點之前,顯然也不會有廠商貿然跟進。

不過維信諾的消息也算是給出了一個信號,說不定到了今年下半年,我們就會看到比較成熟的「真全面螢幕」手機出現了。

螢幕下之後,智慧手機還能怎麽改?

螢幕下攝影鏡頭是否是一個「剛需」功能仍存在爭議,畢竟不管從什麽角度來看,現在的智慧手機都處於一個近乎完美的狀態。

隨便從市面上找一台主流廠商做的四五千元旗艦,都已經在螢幕、攝影鏡頭、性能等幾個方面做到了很高的水準。幾年前我們經常說的拍照會糊,螢幕瞎眼等這種明顯缺點基本不再存在,剩下的就只是類似高刷新頻率、拍照變焦、視頻防抖等更細化、小眾功能點的改進。

普通用戶的換機周期越來越長,多少能反映出目前智慧手機技術的成熟程度。

那麽,假如我們成功地把前置鏡頭「抹掉」,實現了正面一整塊螢幕的形態後,智慧手機還能往哪個方向進行改進?

無按鍵、無開孔、整機一體化的設計顯然會是一個方向,這幾年業內的概念機已經有不少,我們也在量產設備上看到了部分應用。

比如說去年華為 Mate 30 Pro 和 vivo NEX3 兩款瀑布螢幕手機,就嘗試將實體音量鍵、鎖屏鍵做成觸摸/感應式,但實際用下來,依舊會存在易用性和操作習慣的問題。

折疊螢幕也是我們談論了很久的突破口,然而目前手機廠商在這個領域的進度,和幾年前首次面對全面螢幕變化是一樣的——我們到底是讓手機變平板,還是讓手機對半折?

短期來看,這種對「最優解」形態的摸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何況折疊螢幕需要考慮的不止是硬體問題,針對「展開-閉合」的狀態變化,手機軟體也需要進行相應的適配,如何獲得第三方開發者的支持同樣是一件麻煩事。

最後一個不得不提的是鋰電池,往大了說,它甚至可以被視為所有消費電子產品的「攔路虎」

一方面,手機廠商不斷地鼓吹高刷新率螢幕、新型晶片、5G 網路等帶來的「體驗提升」,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坦然接受手機續航的「原地踏步」,甚至是偶爾「開倒車」的情況。

幾年下來,該一天一充的還是得一天一充,該平衡功耗的時候也依舊得對晶片性能做出妥協。智慧手機在電池上的短板,現在基本全靠功率越來越高的快充方案來彌補。倒也不是說電池技術就真的沒法做突破了,畢竟每年我們都能看到各種號稱能續航十天半個月的新型電池出現,「石墨烯」之類的專業名詞也聽得不少。

關鍵問題和螢幕下技術一樣,依舊在於應用的成本,以及與量產和規模化之間的距離。

只能說,螃蟹就在那里,終歸還是要有人第一個來吃的,願不願意賭一次未來,就看各家手機廠商們的本事了。

《轉載自虎嗅網》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