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任首日即簽署第 14151 號行政命令,正式終止聯邦政府的 DEI 計畫,並指示各機構在 60 天內關閉相關辦公室與職位。他認為 DEI 導致企業效率下降,並被部份保守派視為「逆向歧視」的象徵。此舉在全球引發高度爭議,也讓人重新審視 DEI、CSR 與 ESG 這三大企業關鍵詞的本質與價值。
這三個概念雖看似相近,實則涵蓋不同面向。從員工文化到企業對社會的回應,再到投資人評估企業永續性的框架,它們共同構成企業在當代社會中不可忽視的責任與機會,而這些概念也正在形塑未來企業的樣貌。
DEI、CSR 和 ESG 究竟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聯與區別?本篇文章將一次為你解惑,並提供實際案例與比較分析,協助你全面理解這三大關鍵詞的核心價值。
DEI 是什麼?
DEI 是「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Inclusion(共融)」的縮寫,是一套倡導組織內部尊重差異、提升公平性與打造文化包容的管理理念。
DEI 三大核心概念:
- 多元(Diversity):尊重與接納不同性別、年齡、種族、身心狀況、性取向、宗教、文化背景的成員。
- 公平(Equity):並非形式上的「齊頭式平等」,而是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與處境,給予適切的資源與支持,達到真正的資源平衡。
- 共融(Inclusion):建立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受到尊重與參與感的環境,確保多元人才能真正融入組織運作中,能被傾聽且發揮潛能。
DEI 對企業有哪些好處?
- 提升創新力與決策品質:員工的多元背景能為企業和組織運作帶來不同角度的觀點與激發創意思考,利於創新與決策。
- 吸引與留住人才:Z 世代與千禧世代在選擇雇主時特別重視企業價值觀,而具備 DEI 文化的公司更具吸引力。
- 增益品牌形象:透過具體行動展現企業對多元與公平的承諾,有助於建立信賴感與正向聲譽,進而提升消費者與求職者對品牌的認同與忠誠度。
推行 DEI 的挑戰:
- 內部抗拒與文化差異:推動 DEI 需要時間與跨部門協作,部分員工可能對改變不適應或感到抗拒。
- 缺乏明確指標:DEI 成效不易量化,若無明確的 KPI 或配套制度,容易流於形式。
- 落入象徵性多元(Tokenism):若僅關注代表性比例而非實質文化轉變,可能淪為「象徵性多元」,只流於表面。
DEI 企業實際案例:
- 微軟(Microsoft):每年發布多元與包容報告,設立明確目標提高少數族群與女性比例,並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提升 STEM 領域的性別平等。
- IKEA:積極培訓與聘用聽障者及難民,並進行跨文化溝通訓練,提升門市與內部團隊的包容性。
- 台積電:在性別平等方面持續提升女性主管比例,並推動「友善職場」政策,包括彈性工時、員工家庭支持等措施。
CSR 是什麼?
CSR 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中文為「企業社會責任」。
CSR 是指企業在追求營利之外,主動承擔對社會、環境與利害關係人的責任,從慈善捐助、公益參與,到更深層次的商業倫理實踐。它是一種長期經營策略,不僅僅是捐款做善事,而是將社會價值納入營運決策之中。
CSR 的常見實踐方式:
- 公益參與與社區投入:如資助教育、捐贈資源、支持弱勢族群、參與在地文化活動。
- 環境保護行動:實施節能減碳、綠色採購、廢棄物減量與回收。
- 員工關懷與職場福祉:推動健康職場、工作與生活平衡、職涯發展機會。
- 倫理供應鏈管理:要求供應商遵守勞工標準與環境法規,落實責任採購。
- 誠信經營與資訊透明:公開治理機制、尊重勞工權益、推動反貪腐行動與道德規範。
CSR 的實際案例:
- 星巴克(Starbucks):致力於公平貿易咖啡採購、提供退伍軍人與弱勢族群就業機會,並積極投入環保杯回收與社區營造。
- 統一企業:推動「統一陽光」系列社會公益活動,包括資助偏鄉教育、食物銀行合作與長期投入氣候變遷議題。
CSR 不僅強化企業形象,也能獲得消費者與員工的認同與信任。
ESG 是什麼?
ESG 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縮寫,是衡量企業在永續發展與風險控管表現的重要指標。
ESG 三大核心構面:
- 環境(Environmental):衡量企業在環境保護與永續資源管理上的作為。重點包括碳排放量、能源效率、用水管理、廢棄物處理、有害物質使用,以及對氣候變遷的應對策略。
- 社會(Social):關注企業如何對待員工、客戶、供應商及所在社區,是否建立正向、尊重人權且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涵蓋員工待遇、性別平等、多元共融、安全衛生、顧客隱私與社會參與等。
- 治理(Governance):評估企業的治理制度是否透明與有效,是否具備風險管理、道德規範與問責機制。涵蓋董事會結構、股東權利、反貪腐措施與內部稽核機制。
ESG 的好處與重要性:
- 吸引永續資金:全球大型資產管理機構普遍偏好投資 ESG 評級良好的企業,這可提高企業的資金取得效率與穩定性。
- 強化風險管理:協助企業從源頭管理潛在風險,如氣候變遷造成的生產中斷、員工權益爭議導致的聲譽受損,提升企業韌性。
- 增強品牌信任與顧客忠誠度:消費者對永續議題日益重視,ESG 表現佳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同,創造長期品牌價值。
- 符合法規與國際規範:如歐盟《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台灣證交所 ESG 資訊揭露規則等,未來 ESG 不再只是選擇題,而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 ESG ETF 如此熱門?
根據 Morningstar 統計,2023 年 ESG ETF 的資產規模已超過 4000 億美元,顯示市場對永續投資的高度重視。ESG 評分提供投資人一套可量化且透明的指標,幫助他們篩選出在風險控管與永續發展上表現優異的企業。
由於 ESG ETF 多數集中於治理穩健、環保作為積極、社會責任明確的公司,能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潛在波動,因此受到長期投資人、退休基金與保險資金的青睞。
台股 ESG 主題 ETF 有哪些?
股票代號 | 中文名稱 | 追蹤指數 |
00850 | 元大台灣 ESG 永續 | 台灣指數公司特選台灣永續高股息指數 |
00878 | 國泰永續高股息 ETF | MSCI 台灣 ESG 永續高股息精選 30 指數 |
00692 | 富邦公司治理 | 台灣公司治理 100 指數 |
00930 | 永豐ESG低碳高息 | 臺灣 ESG 永續優選高股息指數 |
00923 | 群益台ESG低碳50 | 臺灣 ESG 低碳 50 指數 |
DEI/CSR/ESG 差在哪裡?
項目 |
DEI(多元、公平與共融) |
CSR(企業社會責任) |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 |
著重面向 |
建立健康職場文化 |
社會責任與倫理實踐 |
永續風險管理與投資評估 |
執行方式 |
內部政策、多元招聘、員工訓練 |
公益參與、綠色營運、企業志工活動 |
數據揭露、績效監測、第三方評級 |
衡量標準 |
員工調查、多元比例、參與感 |
捐贈金額、影響力報告、社會反饋 |
ESG 評分、碳足跡、治理評估 |
法規要求 |
無硬性規定,多為自律推動 |
多為自願性或業界倡議 |
越來越多地區成為法規要求與上市必要條件 |
對象 |
員工與組織內部文化 |
消費者、社區、非營利組織 |
投資人、監管單位、全球市場參與者 |
總結來說:
- DEI 是內部文化與人力策略的深化,組織文化的根本。
- CSR 是企業對外部社會的善意行動。
- ESG 則是企業永續性的檢視工具、治理與風險的綜合評估體系。
三者雖關聯密切,卻各自發力於不同層面,共同構成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拼圖。
結語
DEI、CSR、ESG 這三大理念,早已不再是企業的附加選項,而是當代企業經營的核心能力。隨著社會價值、員工體驗與投資回報日益交織,能否理解並整合推動這三者,將直接影響企業是否具備永續發展的韌性與長期競爭力。
聚焦內部文化與人本關懷的 DEI,能提升員工的參與感與歸屬感;以公益行動與環境責任為核心的 CSR,則有助於建立可信賴的品牌形象;而強調可衡量績效與資訊揭露的 ESG,更是企業邁向國際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入場門票。掌握這三者的定位與交集,不僅是企業領導者的關鍵素養,更是企業能否在變動時代中穩健前行的關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