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議題(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相信大家在經過我們一連串的討論後,已經不陌生,我們已經討論了這麼多有關於 ESG 的利與弊,以及海內外各方觀點、指數評定標準、企業實質作法等,所以看了這麽多,到底 ESG 讓世界變得更好了嗎?為何大家會有一些質疑 ESG 的聲音,這是出於哪些理由、又該如何解答?最後,一起來看看專家學者如何破解「漂綠」一說!
有關 ESG ,海外網友怎麼看?
首先複習一下,有關 ESG ,其實觀察海外的網友跟國內的網友,關注的重點比較不同。如果你搜尋 ESG 看看主流論壇如 PTT、Dcard,甚至觀看 ESG 的 YouTube 影片等,大部分人討論的都是「標的」為主,關注公司加入 ESG 後的股價表現,或是加入 ESG 的投資理財商品的績效表現。
但若你到國外的論壇如 Reddit,或觀看海外講 ESG 的影片,都可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的留言與討論,都是針對「 ESG 」是不是真的能帶來更好的環境、社會變化,更有許多網友都質疑 ESG 只是營銷包裝,如華爾街日報(WSJ)的官方影片〈What Are ESG Funds and Why Are They Under Scrutiny?〉、CNBC 的官方影片〈The Rise Of ESG Investing〉等。都可以看到許國內差異甚大的 ESG 論述與討論。
探究為何社會上會有這樣質疑的聲音,其實也不難理解。主要因為許多民眾眼中「財務之外表現令人疑惑的公司」,常會成為 ESG 指數的成分數,或是 ESG 理財商品中的成分股,但這些企業的爭議並沒有因此減少,也難怪會引起國外輿論;就連在國內,2013 年因在高雄後勁溪排放廢水的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也是 DJSI 常勝軍,讓許多一般投資人感到困惑。
投資人對 ESG 不信任的 7 大原因
對此,CSRone 永續智庫總監陳厚儒表示,要探討對 ESG 使投資人不信任的因素,可以先將這些群眾分為兩大面貌:一是充分了解 ESG 的投資人;二則是對 ESG 不太了解的投資人。
以對 ESG 已經充分了解的投資人來說,若會感到不信任 ESG ,大致上會有 3 個原因:
- ESG 資訊是否真實
- ESG 資訊與財務表現的連結度和相關性
- ESG 對於短期的財務績效或技術面不明顯,較注重在長期發展的基本面
但對於不太了解 ESG 的投資人或民眾來說,會不信任 ESG ,則大多是因為 4 個因素:
- 許多獲得 ESG 評比較佳的企業仍然發生負面問題(例如:福斯)
- ESG 相關投資標的仍有部分屬於環境高衝擊的產業
- 不清楚 ESG 資訊如何產出
- 對部分企業之印象已根深蒂固(刻板印象),從片面新聞資訊判斷此公司之好壞
以 ESG 資訊是否真實來說,有太多的因素會造成 ESG 資訊的不真實,譬如有無經過認證,且認證是否「全面」,此外,數據搜集與計算過程、範圍等,都是會影響令人感到 ESG 資訊會有不真實的因素。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許多獲得 ESG 評比佳的企業,仍然發生一些負面事件或問題,也是讓對於 ESG 還不太了解的人質疑 ESG 的原因。如曾被納入 MSCI ESG 世界指數中的德國汽車大廠福斯(Volkswagen),就仍在 2015 年發生廣為世人流傳的造假柴油車廢氣排放檢驗報告,導致事件爆發後,公司形象重創,股價下挫 31%,甚至一度腰斬。
更別提到充滿勞資爭議的亞馬遜(Amazon)公司,或是產品要運用許多稀土材料(通常在第三世界國家以非人道方式開採)的電動車廠或科技廠。
ESG 熱潮!企業「蹭熱度」,卻未評估自身能力
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雍川則表示,簽承諾書、公開宣示都很容易做,但實際上你是不是真的有裸石跟實踐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也很擔心最近 ESG 狂潮下,大家都來蹭溫度」。他也提到,有些來「漂綠」的公司,最近都密集宣示自己要在 ESG 上做到哪些承諾。
「但實際上我們是擔心說,到底有沒有在宣示前經過公司內部比較嚴謹的評估」,張雍川打個比方說到,就以零碳排來說,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都會產生正碳排,但要怎麼做?企業就必須在承諾前,先盤點自己的溫室氣體多少噸,另外要知道個別生產環節產生多少碳、哪個環節可以優先做等。
破除不信任!陳厚儒:提升永續意識、累積信任存摺
陳厚儒認為,對於這樣的不信任,「提升企業或大眾的永續意識是關鍵」,此外,企業也必須持續與大眾溝通永續理念與文化,進而連結永續具體行動與成果,累積「信任存摺」。譬如我們在前面幾篇企業作為中,中鼎、國泰、統一都有持續在做倡議這樣的行動。
另外,許多人認為驗證 ESG 真偽的方式是透過第三方機構,陳厚儒則說,「公正第三方查驗證雖然重要,但要瞭解查驗證的等級與範圍才不會有錯誤認知」,他舉例指出,一般人會認為的「有拿到證書」就是所有 ESG 數據皆經過查驗證,就是一種錯誤認知。
因此,儘管投資人對 ESG 有部分疑慮,但合理的檢查方法還是有的!不同產業的不同企業,通常都有自己注重的重大議題,陳厚儒就建議民眾,可以觀察這些重大議題是否有:承諾與管理方式、行動方案、績效展現、目標設定、改善行動 ,這幾大元素是否有年年揭露並追蹤監督,以及是否有說明這些重大議題與商業發展的連結。
破除不信任!張雍川:除了聽還要看
同樣被問到要如何破除部分投資人對 ESG 的不信任,「除了聽,還要看」,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雍川認為,在一片 ESG 浪潮中,投資人要小心「偏誤」的觀念,要注意 ESG 不是一個唯一指標,他是一個必要的指標,但 EPS 等基本面狀況還是要評估。
ESG 是風險管理與防範的評估指標,可以降低踩到地雷的機率,但還有一個就是說要注意 ESG 的評等是每年都會調整,譬如鴻海本來是 BB,但宣誓後也展示實際作為,他的評等可能會從 BB 升到 BBB 甚至持續晉升到 A,反之也同樣會有降評的狀況。
我們常講, ESG 現在好像變成投資顯學,可是實際上也很多人是來蹭溫度的、來「漂綠」,好像我現在只要一講我要來遵循 ESG 、碳密度要減到多少,股價就會先漲。可是實際上到底是不是做得到,還是是不是真的有做,都需要後續才能檢視。
投資人要注意,不要只是「聽」這些上市櫃公司怎麼說,還要「看」他們實際上怎麼做、做到什麼樣的程度,這個才是實際上評估一家 ESG 表現時特別要注意的,就像我們講,評估一家公司 EPS 失準的情形,講得很滿、執行力卻不到位,長久觀察下來就能看一家企業的落實與信用。
胡美貞:ESG 是要組織內化,不是單純行銷包裝
儘管ESG概念逐漸受到市場認同,也引起越來越多投資人的注意;然而,不同機構和公司間仍存在標準不一緻、各說各話的情況。在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上,有講者提到「現在 ESG 非常被重視,國外跟國內都相同,大家都要搭順風船,所以自己會往自己臉上貼金,說我的企業是重視 ESG 的企業」,譬如投資者、顧問公司等說自己的基金是 ESG 基金,「但他是真的重視還是假的重視沒人知道」。
回應這個議題,胡美貞強調「ESG 是要組織內化,不是單純行銷包裝」,另外也提及中鼎集團余俊彥總裁認為, CSR 不應該只是捐錢做公益,而是要以核心本業來實踐ESG,並使其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DNA。因此,從2019年中鼎集團起展開「全員CSR」行動,從「設計、採購到建造」整個 EPC 統包建廠過程,每個環節都會納入 ESG 考量,進而將其內化落實於每一工作執行中,落實ESG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為了避免永續淪為口號,歐盟也率先統一檢驗標準避免企業自我「漂綠」,於今年3月10號正式宣佈了《永續財務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s,又稱 SFDR),是比 ESG 永續投資更進階的標準。這個規範「要求所有的投資公司要仔細的去check,你這個公司的 ESG 是不是真的符合實際上的講法,還只是叫顧問公司寫作文報告而出來的 ESG 報告」。直接劍指漂綠企業、漂綠基金,讓整個市場有規則可循,透過統一規範與標準去揭露和審視ESG的落實程度。
所以,專家們認為 ESG 帶來了更「永續」的世界嗎?
不只專家學者們在意「漂綠」現象,國際政策也開始立定規範來檢視「不那麼永續」的投資商品。因此最後,讓我們回歸問題核心:所以 ESG 真的帶來了更永續的世界嗎?三位專家各有不同看法。
「以我的觀點,肯定是有的」陳厚儒答到。身為台灣第一家 CSR 永續溝通與互動平台,同時也是全球最完整的華文 CSR 訊息平台的智庫總監,陳厚儒認為,在永續的議題被逐漸大量曝光後,包含民眾的永續意識、蔬食文化、綠色消費、環保設備、減碳行動、勞工與人權意識等都有增加的現象。
問到如何驗證上述現象,他則表示,「永續包含環境、經濟、社會三大面向,因此指標有非常多」,而例如:綠色品牌是否增加、溫室氣體排放是否減少、勞資糾紛是否減少、企業環境罰款是否減少、環境投資是否增加、台灣企業入選國際永續評比是否增加、大專院校的永續課程是否增加等都是民眾可以關注的角度。
你可以從許多現象間接驗證,地球的永續在 ESG 等永續議題與作為,被實際推廣與執行後,世界確實有了一點轉變。過往, ESG 的領域是透過客戶驅動供應鏈改變、再來是法規的驅動,而目前的國際趨勢則以轉為投資端驅動。
那何時才會迎來「永續的世界」, ESG 的角色則在於推動的「夠不夠快」、是否能加強各方的驅動力。無論如何,看來 ESG 是能為世界帶來改變,但社會上仍需要有更多的驅動力,才能加快永續世界的進程、真正迎來永續的地球!你會是其中一員嗎?不知你現在怎麼想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