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不只內扣費用會拖累 ETF 績效!其實還有 3 個潛在「硬傷」!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不只內扣費用會拖累 ETF 績效!其實還有 3 個潛在「硬傷」!

2022 年 1 月 31 日

 
展開

多數財經網紅批評台灣業者管理 ETF 績效不彰,還敢收貴鬆鬆的管理費用。其觀點大多會著重於指稱:「內扣費用」會大幅拖累長期投資的成效。

無庸置疑的,這些較少為投資人所重視的隱藏成本,的確非常不利於長期投資。

相比於國外知名大型 ETF 發行商,在基金費用率、追蹤指數能力等各方面,台灣業者真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但「內扣費用」仍然可以靠好的 ETF 管理機制,來抵銷一些硬成本,使 ETF 績效盡可能趨近於其追蹤指數績效,讓投資人能更順利達成其投資前預先擬好的計畫。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有些 ETF 可能還有「壞掉的米」,成為 ETF 追蹤指數成效的「硬傷」,當然也就等於投資人績效的損傷。

基本上以下有 3 個潛在「硬傷」:負複利效果規模大小配息率高低,都會造成 ETF 追蹤指數的成效不彰:

一、每年內扣費用的「負」複利效果:

「負」複利效果,念起來真是拗口。簡單來說,就是負向的複利效果。

一般我們在說長期投資的重點在於:越早投入的資金、經過時間的累積,就越能產生如同原子彈般的正向複利效果,對於累積財富的幫助會越來越明顯。

而把投入的資金換成「內扣費用」,就變成必須支出的「成本」。經過越長時間的累積,那些在早期就損失掉的資金,放到現在相當於損失掉更多的資金。想想那些本來該是投資部位的錢,變成內扣費用減項,越早付出去的話,就只能用更少的錢去滾錢,對未來的財富當然就是越大的損傷了。

而我們在衡量 ETF 在追蹤指數的成效時,也必須知道這些內扣費用成本可能是每天(或不定期)在發生的。每天 ETF 的淨值都會扣掉這些費用,使得基金規模減損,造成基金可用於買進標的的部位不夠多,當然就會造成追蹤上的誤差,進而有可能拖累績效(當然,操作得好的話也未見得會發生,但這就是看業者管理的技術了)。

二、 基金各期間的「規模大小」:

內扣費用越高的 ETF,越早期支出的成本對追蹤績效影響就越大。

若是 ETF 成立初期規模很小,後來又沒有迅速變大,那可能在早期管理 ETF 的過程中,面臨的交易成本等摩擦成本也會比較大,進而影響追蹤指數的成效。

觀察近年來規模變動較大的 ETF,就可以發現,越近年規模明顯變大的 ETF,其內扣費用就會有較明顯的降低,這對於 ETF 管理來說是會比較有利的。

三、ETF「配息率」高低:

今年一月許多不是高股息訴求的 ETF,也都配出 7~8% 以上的高股息,甚至會強調有稅賦上的幫助。

但其實對於我們小資族來說,基本上是沒有幫助的(大戶另當別論,請略過此點)

ETF 配出越高的股利,表示淨值、基金規模在除息日就會下降越多,也就是強迫基金賣出標的(股票),可能使得現金部位暫時性的大增。自然無法持有足夠多的股票部位,造成 ETF 的績效可能更容易落後於其追蹤指數。

看到這裡還記得之前阿伯說過的觀念嗎?

指數是完美假設「百分之百的持股狀態」,當然是不考量 ETF「人為的」配發股利(刻意配出高股息可以稱之為「人禍」吧),也就不會有績效掉落的問題,指數在 ETF 配息期間仍然會走自己的路,兩者差距就可能因此而放大。更何況,我們真正要考量的「總報酬率」不只有 ETF 本身的績效。還得加上我們延遲到入帳日時,才拿到手的變成零報酬率的股利部位。如果將這點考量進去,投資人就更難追上該 ETF 的追蹤指數應有的報酬目標了。

如此投資朋友們應該就能比較客觀地去看待內扣費用的影響,以及在衡量 ETF 追蹤指數能力好壞時,哪些方面才是我們要去關注的重點。

希望今天阿伯的分析有讓大家了解到,不只有內扣費用會影響到我們的投資成果,還有其他很多方面都是我們要考量到的哦~

ETF 基金公道伯》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