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 ETF 市場規模續破去年紀錄,再增加 3,000 億,總計突破 2 兆新台幣,越來越多投資人使用 ETF 工具。
而以全球的 ETF 市場來看,今年截至 10/21 ,規模更高達 9 兆 7,290 億美元,比去年的 7 兆 7,370 億還多出近 2 兆美元,看起來今年甚至有望衝上 10 兆美元的里程碑,整體規模是台灣 ETF 市場的 140 倍左右。
全球 ETF 投資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所以就產生了今天想探討的問題:到底是買 ETF 好,還是買共同基金好?
會討論到「買 ETF 好,還是買共同基金好?」這個問題,其實內心是想知道,到底要不要去信任共同基金經理人的操盤能力?
這個問題的核心,ETF 基金公道伯認為,還是得回到個人「投資的出發點」。買 ETF 的人,投資的出發點,背後可能是源自於近年來越來越盛行的指數化投資,之所以被投資人接受,是因為認為絕大多數人,包含專業基金經理人,績效都難以擊敗市場大盤,所以只要求跟上大盤的報酬表現即可,只投資各市場大盤型的 ETF。
以上的指數化投資,若撇除機器人理財幫投資人做配置這樣的工具,就是單純的「被動式」投資思維與做法。
而另一部分投資 ETF 的族群,則是目前台灣大多數 ETF 投資人的做法,也是阿伯習慣的投資方式,就是找到合適於自己的 ETF 工具,配置好核心的大盤型 ETF 後,仍留下一部分的資金進行主動式投資,找尋下一個投資趨勢提早佈局,但相對的就必須承擔較大的風險,而且必須花較多時間研究。
再說到投資共同基金的朋友,大多是因為較缺乏資源、時間、精力進行投資研究,而交由具備專業能力的基金經理人來代為操作。
這就幾乎是完全仰賴他人了,我們能做的基本上就只有信任其操盤能力,相信經理人有能力擊敗大盤,獲得更高的報酬,至於是否承擔了更多的風險,仍然要看是何種基金及其投資策略、經理人操盤風格等等,變因更多,所以投資人其實也是需要做些基本研究的。
而共同基金是否只是我們散戶投資人會採用的投資工具呢?其實並不然。大型的機構法人或個人、家族,甚至是資金越龐大的個體,越有可能需要直接或間接的將部分資金託付給專業投資機構或基金,可能是我們較熟悉的共同基金,或是更專業的避險基金、家族辦公室等等來管理,而這些大型機構法人,在挑選基金前當然也有一套衡量標準。
因此,阿伯的結論是,如果個人投資的出發點,是希望獲取超過大盤、超過大多數人的報酬率,那必然需要自行多花時間、精力去研究金融市場,並承擔較大的風險,甚至結果是落後大多數人的績效也是有可能的。
或是交由專業投資機構來管理資金,也就是投資共同基金,但這也不表示我們投資人就不用做功課,還是得去評估基金的各面向組成(如上述的種類、操盤風格、經理人穩定性等等)。
唯有理清自己的投資需求,才能知道何種投資方式是「現階段」較適合自己的,之所以說「現階段」,那就是可能會隨人生各階段而改變。
阿伯認為的一般「個人投資決策流程」,可以簡單彙整為 3 個步驟如下:
- 了解自己現在的狀況及未來人生的規劃
- 挑選合適自己狀況的投資方式及工具
- 定期或不定期檢視投資狀況(即第 2 個步驟的執行結果)及自身狀況(即第 1 個步驟的變化),重新評估後調整
如果目前的投資成果或狀況,偏離或無法達成自己未來人生的規劃,那就需要重跑一次上述的投資決策流程。
阿伯一向認為投資是件需要謹慎的大事,不管是自己操盤,或由經理人代勞,都是需要投入一些心力的,因此才會常常告訴大家說,要當個對自己負責的專業投資人,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大家再回想、確認一下自己「投資的出發點」是什麼,是追求長期穩定、安全,還是追求更高的報酬、承擔更高的風險?這都是我們需要定期審視並做調整的。
《ETF 基金公道伯》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