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 ETF 追蹤指數能力一定比台股 ETF 差?(以 00757、00830、0050 舉例)衡量 ETF 追蹤指數能力好壞必須知道的 3 件事!
最近看到一些雜誌文章在討論,台灣 ETF 績效竟然都比追蹤指數還爛?甚至還有舉例附圖兩者長期報酬率,看起來真的是差異很大「的樣子」,代誌真的這麼簡單嗎?ETF 實際績效與其追蹤指數相差甚大?ETF 基金公道伯今天來做個謠言破解!
我承認~都是月亮惹得禍~~阿不是,是「內扣費用」惹得禍嗎?答案當然…不完全是。
我們先從雜誌文章上錯誤的圖開始說起,該文章舉例兩檔 ETF 上市以來的績效:
ETF 名稱 | 績效計算期間 | ETF 績效 | 追蹤指數的績效 | 差距 |
統一 FANG+(00757) | 2018/12/6~2022/1/4 | 173.51% | 202.88% | 29.37% |
國泰費城半導體(00830) | 2019/5/3~2022/1/4 | 132.87% | 155.24% | 22.37% |
資料來源:ETF 基金公道伯/製表:股感知識庫 |
因此該文章的結論是:ETF 績效與追蹤指數差距甚大,因內扣費用太多吃掉報酬,特別是投資海外股票的 ETF,經理費、保管費、交易成本等內扣費用比台股 ETF 還高,所以造成這麼大的績效落差。
但實際上,這圖有諸多錯誤之處!錯在哪裡呢?以下阿伯就用該文章及圖表錯誤之處,來分析總結出衡量 ETF 追蹤指數能力好壞必須知道的 3 件事!
看完我們就會知道,許多財經網紅會誇大的「內扣費用」,影響績效有多嚴重之外(當然是很嚴重沒錯啦,畢竟國外的 ETF 管理技術的確明顯領先台灣業者許多)、(還有些網紅反而業配更貴高達 1% 管理費用的理財方式,更加令人傻眼)我們身為專業投資人更該清楚認知到,在分析 ETF 其追蹤指數的能力好壞時,其實還是得著眼於指數及 ETF 的「根本邏輯」,才能看清楚事實真相及真正的重點所在。
一、追蹤指數有計價幣別的差異:
該圖所採用的追蹤指數,其實都是「美元計價」的指數(依主要投資標的及編製時指數公司選用的幣別而有所差異),不能直接用原本指數的價格來計算報酬率,如果我們要將該指數與 ETF 比較績效,就必須先將指數的價格乘上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才能將「匯率」的影響一併考慮在內(若是指數為單純投資中國股票,或編製時是採用人民幣計價,那我們就必須將指數價格乘上人民幣兌新台幣的匯率)
二、指數有分價格指數與報酬指數:
該圖是用「價格指數」來計算績效,並未將計算期間內所有股票曾配發的「股息」都計入!要正確計算一段期間的總報酬率,就需要使用有計入股息的「報酬指數」來計算,當然,報酬指數也是得換成新台幣計價。
然而,這裡又會衍生出兩個問題:
1. 追蹤指數有完美狀況的前提假設,就是「股息立即再投資」
假設將成分標的各階段所領到的配息都再次地「立即」投入指數中,並持續以相同的報酬率進行再投資;但實際上,我們投資人不一定會這樣做之外,別忘了 ETF 所配發出來的股息,跟一般股票一樣,是要在除息日後的一段時間之後,這些股息才會真正入帳到我們口袋。
2. 除去匯費和再投入的交易成本不說,中間經過的時間差也無法產生再投資的效果
因此導致我們 ETF 投資人實際的績效,會與完美假設情況下的指數表現有落差,而業者在進行 ETF 的日常管理時,就肩負起使 ETF 績效盡可能與追蹤指數一致的表現,投資人也該以此來衡量該 ETF 追蹤能力的好壞。
三、淨值與市價的差異:
例如最近打出高配息率的 ETF,有些造成溢價過於嚴重,使得 ETF 的市價超出淨值許多,若要計算一段期間的績效,用市價來算肯定比用淨值來得高出許多。
但實際上,我們在衡量 ETF 是否足夠完美地追蹤其指數表現,應該用的是「淨值」而非市價,因為市價是被市場供需狀況交互影響的結果。若用市價來計算報酬率,那就不是單純在衡量 ETF 追蹤指數的能力好壞了,而是同時衡量了業者與造市商在控管折溢價的能力。
另外,除了應該用淨值來計算績效,也得記得加入期間內的所有 ETF 配息,計算出 ETF 的總報酬率,才能與上述第 2 點的報酬指數績效一併比較
而該文章的圖只是單純用淨值來計算報酬率,並未計入期間的股息,因此在同時考量上述 3 點後,阿伯抓到比較正確的績效數字如下:
ETF 名稱 | 績效計算期間 | ETF 績效 | 追蹤指數的績效 | 差距 |
統一 FANG+(00757) | 2018/11 /27~2022/1 /4 | 154.15% | 178.65% | 24.50% |
國泰費城半導體(00830) | 2019/4 /23~2022/1 /4 | 136.08% | 137.70% | 1.62% |
資料來源:ETF 基金公道伯/製表:股感知識庫(此處上市時間都改為用更早幾天的成立時間淨值來計算) |
這樣看起來,00757 的確存在追蹤上的問題,2019、2020、 2021 年 00757 的總內扣費用分別為:1.88%、1.18%、1.31%( 00757 目前的經、保費率分別為 0.85% 及 0.18% ),近 3 年的總內控費用簡單粗暴合計達 4.37%,的確是顯著影響 ETF 追蹤指數的成效,但顯然還有其他的因素導致該 ETF 績效落後指數許多,實際上內扣費用如何影響績效,以及還有哪些重要因素也會影響追蹤成效,之後再開一篇文章來探討
而 00830 原文所算的 ETF 績效與追蹤指數績效差距為錯誤的 22.37%,正確的數字則僅為 1.62%,2019 、 2020 、 2021 年 00830 的總內扣費用分別為:1.05% 、 1.22% 、 1.01%,其中 2019 年上市未滿一年( 00830 目前的經、保費率分別為 0.4% 及 0.1% )
這樣看起來,內扣費用雖有拖累 ETF 績效,使其落後追蹤指數 1.62%,但卻顯然並非是過於嚴重的主因
看到這裡,想得多一點的朋友,是不是也會好奇台股 ETF 的追蹤指數能力呢?
該文章中也提到,可能投資海外股票為主的 ETF,其追蹤能力會因為費率較高及交易成本更高等因素而導致較差,因此這邊我也列出 0050 來做比較,重點並非比較績效好壞,請僅關注於分析追蹤指數的成效,一樣以相同的期間來計算:
ETF 名稱 | 績效計算期間 | ETF 績效 | 追蹤指數的績效 | 差距 |
元大台灣 50(0050) | 2019/4/23~2022/1/4 | 93.27% | 96.12% | 2.85% |
資料來源:ETF 基金公道伯/製表:股感知識庫 |
2019 、 2020 、 2021 年 0050 的總內扣費用分別為:0.43%、0.43%、0.46%( 0050 目前的經、保費率分別為 0.32% 及 0.035% )
兩年半多的總內扣費用大約 1% 多,佔不到 2.85% 的一半,顯然也並非是 ETF 績效落後指數的所有原因,如此投資朋友們應該就能比較客觀地去看待內扣費用的影響,及在衡量 ETF 追蹤指數能力好壞時,哪些方面才是我們要去關注的重點,希望今天阿伯的分析,也有帶給大家一些不一樣的觀點囉!
另外還有些關於內扣費用與配息率(高股息)也會影響績效的原因(例如刻意配出高股息可能也會影響追蹤指數的能力),改天再盡快跟大家分享囉~
《ETF 基金公道伯》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