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小弟捨港股、投美股,除投資選擇豐富,工具齊全等因素外,場地比較公平,也是一大原因。海外月光,非特別圓,人性貪婪,天下烏鴉一樣黑。相對公平的環境,源於當地監管機構、執法者,取態極為進取,且不避權貴。
2009 年,FBI 拘控對沖基金經理 Raj Rajaratnam、麥肯錫合伙人 Rajat Gupta 等人在內的內幕交易集團,成功入罪,前者更被重判 11 年徒刑,外加 1.5 億美元罰款,案件轟動一時。當年負責偵搜的 FBI 密探,後來在訪問中,披露他們的查案技倆。
對付內幕交易、操控市場,美國監管機構,幾乎當成毒販、黑手黨來打,受訪的密探指,追蹤過百單內幕交易案,模式與瓦解幫會,別無二致。涉及違法行為的對沖基金,關係緊密,外人難以了解。然而 FBI 會分析大量文件,「鼓勵」線人合作,和作竊聽和監視。
利之所在,進行內幕交易的基金,手法層出不窮:在電腦遊戲的聊天室,交換情報;用 Twitter 發放藏著暗語的訊息;甚至僱用駭客,偷看其它基金經理的倉位。面對智慧罪犯,如何逐一攻破?目標人物會被全天候跟蹤,不論乘車坐地鐵,做健身還是喝咖啡,全力掌握其生活細節,找出線索。密探笑言,比目標的太太,更為了解他。
當時機成熟,FBI 最喜歡用的招數之一,是在星巴克(Starbucks, SBUX-US)當目標在買咖啡時,搶先講出他的習慣,連要不要加糖加奶,也如數家珍。然後明示,所有情節,已被識破,一是合作,一是明早六時上門攞人,結果一樣,只會倍添羞辱。心防盡毀,目標人物多數投降,逐步供出黨羽。
大數據年代,執法者更是如虎添翼。美國證監有一小組,自 2010 年起,翻查過去 15 年間,天量的交易數據,尋找所有在企業公布消息前,準確入市的戶口,研究有否內幕交易的痕跡。
一件真實案例,是有位水喉匠,連環「扑中」十多單收購合併案,均是剛好在公布前入市。這種異常模式,引起當局注意。一查之下,全部合併案,均由同一投資銀行經手,順籐摸瓜,發現提供資料的,是投行一名董事,兩人純因釣魚結緣。別以為兩人有何驚世利潤,其實只是賺了不夠 8 萬美元,而董事所求,竟僅為「改裝廁所」與數千美元,堪稱「莫以賤小而不為」。
這種由下而上,從獲利者作起點,倒推刮出放料者的哲學,令大量以往可能瞞天過海的小惡,難逃法網。估計日後「貼士當人情」之風,將近乎絕跡。
相比之下,本地監管機構,即使有同等戰力,恐亦無力回天。看過《證義搜查線 2》「圍飛作歹」一集,不難明白:即使有志之士,枕戈待旦,查到爆肝,只要作恐源頭,來自某貪污大國,必然不得其門而入,徒歎奈何。
《美股隊長》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