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Goldman Sachs Group (GS) 致力於發展金融科技的投資銀行
作者 Roger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Roger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Goldman Sachs Group (GS) 致力於發展金融科技的投資銀行

2020 年 1 月 10 日

 
展開

說到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GS-US),大家或許對於他在金融海嘯「惡行惡狀」印象深刻,,也或許對於高盛在美國政界的影響力深感震驚,高盛成立至今,為美國貢獻了 4 位Fed地區主席、 3 位財政部長,數十位經濟顧問,可見其在美國政壇滲透有多深入。

而實際上,高盛的崛起也與政治有關,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盛如何從大蕭條中浴火重生,成為頂級投行吧!

從票據商到投資銀行

高盛於 1869 年成立時,只是小小的票據貼現商,簡單來說,當某個債主或廠商收到債務人提供的欠條 (票據)後,可以將這張票據賣給高盛,但高盛會抽取一定的價差。由於當時南北戰爭剛結束不久,銀行信貸利率仍然非常高,整體違約狀況仍然不樂觀,因此讓高盛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 1890 年代時,高盛就成為當時全美最大的票據商,成長非常快速。

1906 年後,趁著美國工業化起步,高盛開啟了投資銀產業務,並在當時「獨創」了以未來獲利為基礎的估值方式,在當時的股價估值大多以一家公司擁有的固定資產作為評價依據。除了股票承銷 (IPO)之外,高盛也開啟了借貸、外匯等等業務,儘管規模尚小,但也象徵著高盛首次進入投資銀行的領域。

然而,這樣的好時光並沒有維持很久, 1929 年時,高盛為了成為更全面的投資銀行,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而且在當時每天都成立一家信託公司,極大化投資的槓桿操作,導致景氣大蕭條的時候,高盛也成為最慘的受害者,當年華爾街領先信託機構的損失中,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就佔了其中 70 %。

溫伯格的改革

歷經大蕭條慘痛的營運谷底後,繼任者雪梨·溫伯格臨危受命,試圖重振高盛的聲譽,他從二個面向進行改革:透過政治拓展人脈以及免費服務客戶。

這兩個服務的主要目標為重建聲譽,例如 1932 年溫伯格藉由提供羅斯福競選資金,成功取得政界人物的信任,並藉此替總統引薦商業人才,拓展高盛在上層社會的人際圈。另一方面,溫伯格認為,許多低成本的服務都可以免費提供給企業,溫伯格當時為了拓展人脈,同時兼任 30 家公司的董事,平均每年要參加 200 場董事會,這些都只是為了重新建立大家對於高盛品牌的信任。

這樣的重建聲譽方式在福特(FORD, F-US)首次公開募股的時候得到了回報,由於溫伯格當時已經替福特免費服務高達九年的時間,福特二世與溫伯格有深厚的私交,因此當福特要上市時,毫不猶豫地選擇高盛作為主要承銷商。

1970 年代時,高盛更是抓住了一個大契機,當時以摩根史丹利為首的投資銀行開始參與「惡意併購」交易,也就是在企業不同意的狀態下,透過公開市場買進股票搶奪經營權。這樣的收購活動讓當時許多投資銀行賺得衣缽滿滿,也讓企業主戰戰兢兢。有趣的是高盛並沒有「跟流行」搶食惡意併購的大餅,反而幫助許多中小企業阻止惡意併購活動,這種策略讓高盛很快的成為同業中的異類,但也再一次強化高盛在企業主中的地位。

傭金制度改革、機構投資人崛起

1980 年代是美國證券業變革的年代,我們曾於嘉信證券分析文章中提到, 1975 年美國廢除固定傭金制度,允許自行訂定傭金費率,這導致了折扣券商開始侵蝕低階散戶市場。
與此同時,個人投資者逐漸退出股市, 1980 年代散戶投資人持有股票比重正式低於 50 %,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在股市份額的上升。

在這一時期,高盛也轉型成為專注於服務機構投資人的投資銀行,並在此期間跨出國際、拓展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及實施專業分工,最終於 1999 年上市。

海嘯之後-去槓桿與發展金融科技

2008 年金融海嘯時,許多知名的投資銀行逐一退場,如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 & Co, MSPX-US)由Fed牽頭被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AC-US)併購等等。僅存的高盛與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 MS-US)則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

在金融海嘯後一個十年中,最顯著的改變即為監管要求的加強,這使得高盛進一步地降低負債比重,同時也使得高盛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相對 2000 年代砍半, 2005 – 2007 年時,高盛股東權益報酬率高達 20 %以上,但金融海嘯之後的高盛,股東權益報酬率只能維持高個位數與雙位數之間徘徊。

此外,高盛在後金融海嘯時期,積極打造自身金融科技能力,並期許自己為金融界的科技業者。

我們從高盛的金融科技投資布局可以看出來, 2012 年至 2019 年,高盛總共投資了 58 個金融科技公司,遠高於其他同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金融科技產品包括 2016 年 5 月推出的網路銀行, 2016 年 10 月推出的網路貸款平台Marcus等等。

高盛業務結構簡介

看完高盛從創立至今的歷史後,下面讓我們簡單介紹高盛的業務結構。

高盛的業務結構相對於傳統銀產業來說簡單一些,主要分為四大部門:投資銀行、機構客戶、自營業務以及投資管理。

投資銀行:
投資銀產業務主要為輔導公司上市或發行債券,並同時提供相關的財務諮詢服務,此塊業務主要的收入來源為傭金以及顧問費用。 2018 年此業務營收佔比為 21 %。

機構客戶:
此塊業務為高盛為機構法人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具體來說包括股權投資 (造市、經紀及融資融券等等)以及FICC業務(Fixed income, Currencies & Commodities,固定收益、匯率及商品),如利率、匯率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等。
此塊業務主要收入來源為造市收入,也就是在相關產品 (如衍生性商品、債券等)發布後,高盛為了維持產品的流動性,在市場上提供報價或進行短線買賣,讓投資人可以有買賣成交的機會,尤其在交易量較小的產品上,造市商的角色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造市收入主要源於商品交易的買賣價差。

除此之外,機構客戶業務也包括交易手續費(經紀業務)與客戶資產衍生的利息等收入。

機構客戶業務為高盛最大的收入來源, 2018 年營收佔比達 37 %。

自營業務:
此塊業務主要為高盛的自營業務,高盛將自有資金投入股票、債券以及房地產等等。由於此塊業務主要收益來源為投資收入,因此收入較不穩定,也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2018 年時,此業務營收為四個部門中第二大,營收佔比達 23 %。

投資管理:
此塊業務主要的產品為共同基金以及私募基金,主要收入來源為管理費、績效類以及交易抽成。 2018 年營收佔比為 19 %。

從上面我們可以發現相對於傳統全方位銀行來說,高盛的業務相對單純,主要聚焦在投資銀行、機構客戶兩大部門,而自營業務的波動較大,每年不一定。

小結

高盛百年歷史中,歷經了兩次嚴重的經濟蕭條,然而高盛都成功克服挑戰,浴火重生。儘管許多人仍然詬病高盛底下有許多見不得人的交易,例如高盛參與IMDB洗錢案等等,然而這些醜聞並不影響高盛在金融業的地位。

但我們要如何從財務的角度觀察公司的營運狀況呢?就讓我們在下一篇文章替大家介紹。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Roger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相關基金

美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獨立經營管理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