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眼鏡的教訓-產品製造與商務模式的偏離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日經技術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日經技術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Google眼鏡的教訓-產品製造與商務模式的偏離

2015 年 2 月 13 日

 
展開

【日經BP社報導】21世紀前半葉的產品製造潮流逐漸明朗起來。最近備受關注的商品有自動駕駛車、FCV(燃料電池車)、3D印表機、可穿戴IT設備、飛行器(無人飛機)、人形機器人。這些商品有一個共同而且非常重要的技術要素,那就是IT。

20世紀下半葉掀起的IT革命是網路革命,這場革命打開了21世紀的大門。最近幾年,網路革命開始升級為IoT革命。但是,無論多麼靈活地運用IT技術,製造出技術上多麼出色的商品,如果得不到顧客的青睞,就無法跟上革命的大潮。

產品製造創新企業並不僅僅指站在這種潮流最前沿的企業,而是指乘著這種浪潮,為創造更好的社會,在商業方面取得成功的企業。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介紹一下產品製造創新企業應該具備的特質。

1.同時考慮“產品製造”和“商務模式”

美國Google最近的動向讓人認識到,產品製造的意義已經發生變化。這一動向是,該公司的共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率領的研究所Google X決定停止向消費者銷售此前一直引領可穿戴IT設備潮流的“Google眼鏡”(Google Glass)。

其原因有兩方面,一個是眼鏡型IT設備具有的攝影功能可能會侵犯個人隱私,另一個是由此對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今後,Google眼鏡可能會從企業及醫院等特定需求市場(而不是個人市場)上尋找大顯身手的舞臺。如果好不容易開發出來的商品無法構建商務模式,不能受到目標市場的認可,那麼就只能以開發者的自我滿足而告終,便無法為公司利益作出貢獻。

shutterstock_250053421

美國Apple因為同時考慮了商務模式的構建和產品製造而獲得了成功,該公司構建了將Apple商店(Apple Store)這一流通通路和個人市場聯繫起來的商務模式,並製造了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產品。而Google眼鏡則偏重於技術方面的構思,因此未能構建起以個人市場為基礎的商務模式。這一點讓勢不可擋的Google得到了新的教訓。

2.打破垂直組織的弊端,大幅提高開發成果

2014年底,馬自達獲得了兩大榮譽。一個是2014年11月小排量清潔柴油引擎“SKYACTIV-D1.5”(配備在新款“德米歐”上)在第11屆日本環保產品大獎評選活動中獲得日本國土交通大臣獎。另一個是2014年12月引擎技術“SKYACTIV TECHNOLOGY”獲得了日本環境省的“2014年度防止全球變暖活動環境大臣表揚獎”(技術開發與產品化類獎項)。獲獎原因是與原來相比,平均燃效提高30%,燃效不穩定現象改善了25%。

馬自達

圖片來源:馬自達官網

獲獎原因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馬自達在產品製造工藝上實現了兩大創新。一個是生產和開發一同追求產品品質和性能,另一個是利用以3000萬個引擎數據(每天)為代表的大數據,改善了引擎性能。

也就是說,馬自達獲得大獎是同時採取兩種措施的結果,一種是開發和生產部門組成了跨職能項目組(Cross Functional Project Team),從產品的設計階段就開始合作,另一種是IT領域的利用大數據的措施,作為打破垂直組織弊端的具體措施,馬自達的例子非常值得關注。

3.引領開放式創新,與其他成員(公司內部、客戶企業、海外)一同進行產品製造

大型網購企業——美國亞馬遜(Amazon, AMZN-US)因開發飛行器來提高物流效率而知名。該公司正在通過由各行各業的成員組成的項目組進行開發,這些成員除了研究機器人的專家學者之外,還包括航空工程師、遙感專家及科學家等。另外,美國還在實施飛行器方面的開放式創新項目。據介紹,《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10家媒體正與美國聯邦航空局、喬治亞理工學院合作,推進用飛行器來報導新聞的實用化進程。

雖然感覺美國在該領域領先一步,但日本也有這樣的例子。松下、日立金屬、大阪大學等已攜起手來,開始共同開發節能性較高的半導體,該項目由日本環境省提供研發費用津貼。估計名古屋大學、福井大學、大型汽車廠商及機電企業也會加盟,如果2016年度成功實現實用化,將有助於大幅減少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另外,在日本擅長的再生醫療領域,使用3D印表機進行骨組織再生及臟器再生的企業、大學、公共機構也已開始展開新的合作,這同樣值得期待。

這些開放式創新不僅需要具備跨越多個組織、超越專業性、在國際上避免鎖國自封的開放性意識,還要擁有很多可以發揮能量的人才。

4.改變企業體質和商務模式

《日經製造》實施的“日本產品製造的優勢”調查結果顯示,關於阻礙日本的優勢——技術實力的主要原因,約30%~46%的受訪者認為是“畏懼失敗、避開挑戰的企業體質”、“重視短期收益的經營體制”、“優柔寡斷的經營體制”。

要改變這種經營方式和企業文化,首先需要通過上述第一點到第三點所提到的中長期創新活動,切實進行“意識改革”、“業務改革”及“組織改革”。這樣才能達到“經營改革”的目的。

為了改變企業的體質,最近還出現了提高ROE(凈資產收益率)的潮流,但如果只是以保證特定的財務數字正確而告終,這種做法就有可能會成為阻礙企業的優勢——“產品製造”的新原因。企業不應該只把目光放在ROE上,還需要具備同時觀察現金流、資本比例、研發費用比例、人才培養費用比例、設備投資比例等其他財務數字的平衡感。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是人,而不是IT。而且,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應該尊重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國際標準ISO26000的指導內容,從採購原材料到送到消費者手中(包括流通通路在內),在整個價值鏈中盡到社會責任。

按照上述要求為經營作出貢獻,從而提高企業價值,可謂是“產品製造創新企業”需要具備的商業思維。(日經技術在線特約撰稿人:森岡謙仁,經營、產品製造與IT顧問,日本Asutemia公司代表董事)

日經技術在線!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日經技術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日經技術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