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上網看知名投資達人都買什麼股票,只要看起來不錯,達人都買了,自己也跟著買,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說這種行為叫做「拉衣角」。這種投資方式相當普遍,甚至知名投資專家也會用這種方式尋找可投資標的。
不過我自己跟著巴菲特投資的經驗,就是 IBM (IBM-US)。在巴菲特投資之前,說實在我對這家公司沒什麼興趣,雖然我書櫃中很久以前就有擺著「誰說大象不會跳舞」的書,理解這家公司如何從龐大的系統設備公司,逐漸轉型走向顧問與軟體,但這公司始終沒有出現在我興趣的雷達中。
直到看到巴菲特買入 IBM,我才再把那本 IBM 的大作拿出來看,同時跟著巴菲特看這家公司過去幾年的財報。我不知道巴菲特對公司哪部分有興趣,但我猜是基於公司的目標。
IBM 當時有很清楚的轉型藍圖,透過產品線的調整,把低毛利的設備轉為高毛利的軟體與服務。為了這些轉型,他們訂出許多次的五年計畫,把市場在哪,如何轉型都寫出來。
透過產品線的調整,可以創造收益,這些收益主要會以買回股票的方式回饋股東,一旦買回越多股,在外流通的股數越少,每股盈餘就可望增加。IBM 制定的計畫,過往都有成功達成的良好紀錄,在公司有長期信譽與品質,又有過往多年達成計畫的口碑下,IBM 的未來藍圖似乎相當值得期待。
而巴菲特也許是在這種場景下介入投資,並也覺得 IBM 趁著股價沒走高,持續買回股票回饋股東的作法值得肯定。
我跟著也看了這些訊息,雖然沒很有感,但還是跟著投資。雖說股票買了,但說實在我對這家公司仍沒有什麼感覺,除了使用已經賣給聯想 (0992-HK) 的筆記型電腦之外,我不太知道 IBM 到底做了些什麼。
在 IBM 發現原本制定的計畫無法達成,而需要放棄的同時,我在工作上也剛好與這家公司許多部門有接觸,接觸的經驗告訴我,這家公司僅是一家好公司,但看不出是有高度護城河或是客戶不可獲缺的公司。
在巴菲特賣出IBM之前,我就先把這家公司股票賣光,我不知道後來狀況會如何,也許IBM會越來越偉大,但我的經驗告訴我,寧願不要投資這種連自己都講不出所以然的公司。
雖然賣光股票,但還是我持續留意巴菲特對這家公司的看法,最終巴菲特把原本高居前四大持股的公司,賣到一股不剩。對於巴菲特是如何錯看 IBM,媒體似乎沒有太多追問,但相較於 IBM,購買蘋果 (Apple, AAPL-US) 的理由似乎較容易理解。
透過這次的教訓,對於拉衣角投資也有新的體認。
《投資客日誌》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