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從鴻源案到今日的 im.B:如何避免淪為「低風險高報酬」下的金融難民?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台灣經濟新報(TEJ)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台灣經濟新報(TEJ)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從鴻源案到今日的 im.B:如何避免淪為「低風險高報酬」下的金融難民?

2023 年 8 月 28 日

 
展開

1990 年,因檢調單位開始強力查緝地下投資公司,鴻源公司發生多次擠兌而宣告倒閉,留下未清償的 900 多億元債務,以及 16 萬名血本無歸、甚至賠上畢生積蓄的投資大眾。 33 年過去,在 ​ 2023 年初,「不動產借貸媒合平台 im.B」以「假債權、真吸金」方式詐騙了 5,000 多人的資金,逾 25 億的金額不知去處。無論過去或現在,金融騙局從未停止,總有一大批投資人受高利息誘惑而賠光資產。在近年金融科技興起, P2P 模式替借貸行為帶來更多便利性的同時,識別龐氏騙局更是我們最該具備的技能,然而,判斷危機從來不是簡單的事… 在此篇文章中,我們透過近期爆發的 imB 案件介紹何謂金融騙局,並且分析如何從集團結構及其他面向辨認出可能存有風險的企業,讓讀者在面對高利息的誘惑下,能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im.B 金融騙局事件始末

im.B 是由「臺灣金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 2015 年成立的一個不動產網路借貸平台,以金融科技及各類借貸媒合為經營主軸,並以合法、收益穩定、風險分散的高獲利來吸引投資人。事實上,im.B 提供的是二胎借貸(已申請貸款的不動產向第二間銀行進行再借貸)媒合服務,也就是俗稱的「 P2P 借貸」,主要幫投資者媒合有二胎需求的借款人,然後 imB 再將其包裝成年利息 9 至 12 %的債權投資。一旦投資人將資金投入後,im.B 每月就依照投資人認購的債權支付利息。初期利息支付穩定,但自 2022 年 12 月起就開始停止支付利息。後續在 im.B 的平台說明會中,內部主管主動坦承 95% 債權根本不存在,是平台透過重複將債權上架而生的假債權,換句話說,至始至終沒有二胎借款人,投資人匯款進原始債權人帳戶,就會直接轉到 im.B 以支付其他人的利息,所以該平台始終以「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來填補資金缺口。

im.B 官網宣傳圖

▲im.B 官網宣傳圖。圖片來源:im.B 官網(現已關閉)

事件爆發後,檢調單位拘提平台負責人曾耀鋒、曾父曾明祥、女友張淑芬、財務主管潘志亮,以及張勝二、高英媛等人。這次事件造成大量投資人血本無歸,經過調查,初步向警方報案的被害人僅 39 人,財損達 1.5 億,但被害人自救會有超過 5,000 名成員,受害金額達 25 億元。

異曲同工的金融騙局

在過去,最廣為人知的一次金融詐騙案無非是有「最強老鼠會」之稱的鴻源機構,當時鴻源標榜著 4% ~ 6% 的月息,成為社會大眾爭相投資的對象,短短 8 年內吸金 1,000 億元。然而,在 1989 年銀行法修正後,檢調單位開始強力查緝地下投資公司,造成鴻源公司發生多次擠兌,最終在 1990 年倒閉,並留下未清償的 900 多億元債務,以及 16 萬名血本無歸、甚至賠上畢生積蓄的投資大眾。​鴻源公司的吸金手法,其實就是最典型的「龐氏騙局」,藉由成立空殼公司,並提供不合常理的報酬率,吸引投資人加入,前期透過借新錢還舊錢的方式確實支付給投資人利息,但一旦爆發擠兌或流動性問題後,騙局終將被戳破,投資人不得不從發財夢醒來。​

鴻源案過了 30 多年,違法吸金的形式也不停進化,加上金融科技的日益普遍,大眾借貸的門檻逐漸降低,詐騙集團也擁有越多包裝手法。在現代,不動產、外匯保證金、債券,甚至是時下最流行的虛擬貨幣都可能是龐氏騙局的誘因,增加投資者誤觸龐氏騙局的可能。

此次事件涉及的 P2P 借貸是種去中心,讓需要借貸的人和出資者直接媒合的借貸方式。事實上,近年 P2P 借貸爆雷的事件層出不窮,尤以 P2P 最為廣泛的中國業者為多,如近年被爆出吸金人民幣 1,026 億元的小牛集團。而在台灣,由於 P2P 仍在發展初期, P2P 借貸較少受到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最壞的情況下,那些吸引人的高利息 P2P 投資,也可能僅是一家空殼公司,投資人所投資的錢實質並不用於貸款,而是進到負責人的口袋。若是如此,這次的 im.B 案件與鴻源案仍是相同的 DNA,只是披上了 P2P 的外衣而已。

前段所提及的空殼公司,指的是缺乏實質業務營運的公司,其主要目的可能是逃避法律責任、進行詐騙與洗錢等活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空殼公司都是因詐騙而存在,只要遵守法律與監管要求,空殼公司在大多情況下是合法存在的。問題在於,要怎麼從集團旗下空殼公司中去辨別出是否從事詐騙或洗錢業務呢?有哪些線索呢?

從集團成員中看出端倪

這問題的關鍵在於瞭解集團持股人架構與旗下成員,再針對旗下公司的財報面、實質營運面與關係人交易等面向去找出線索。不過,此次的台灣金隆科技公司所屬集團—川晟物業集團旗下企業皆為未公發企業,沒有公開財務報表,投資人缺少資訊去分析其營運穩定性。即便如此,依舊能從 TEJ 集團信用風險觀察家中略知一二。

TEJ 集團信用風險觀察家整理了最完整的企業集團資訊,資料涵蓋了公開發行以上企業與中小企業,讓你對集團企業架構與最終控制人一目瞭然。以此次事件為例,im.B 的背後金主— 台灣金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隸屬於川晟物業集團,,旗下集團成員包括豐沛生醫、經緯電通、川晟建設等 10 家企業。集團成員公司負責人中,有 7 家為張淑芬、 2 家為曾明祥、 1 家為潘志亮;控制權方面,張淑芬佔有 8 席董監任職席次,曾明祥、張勝二、高英媛各佔有 6 席董監席次,潘志亮則占有 3 席。以上出現的人物皆被列於檢調單位拘提名單中,也就是說,川晟集團旗下公司很可能都牽涉於吸金案,集團資料彙整如下圖:

川晟物業集團旗下公司規模與最終控制者資訊

▲川晟物業集團旗下公司規模與最終控制者資訊。
資料來源:TEJ 集團信用風險觀察家、自行整理

由上圖可以發現,此次遭扣押的張淑芬與曾明祥,掌握了集團旗下多家企業的股份與董監事席位,擁有較大控制權,也象徵著此二人與吸金案脫不了關係。若透過 TEJ 集團信用風險觀察家進一步檢視旗下企業的資料,讀者也可以發現川晟集團多家公司的設立地址皆為相同地點,提升了旗下公司為空殼公司的可能性。當然,這點仍需透過實地走訪才能驗證。有了以上訊息後,讀者也能從公司實體業務(是否真的提供產品或服務)、徵才訊息、公司官網等渠道上檢驗其是否缺乏具體資訊或存在矛盾的資訊,如此一來,因資訊不對稱而衍生的問題方能減少。

從 im.B 龐氏騙局我們能學到什麼?

​總結來說,金融資訊往往存在不對等的事實,過去金融機關的資料庫能記錄客戶的信用評等、帳戶資料等數據,判斷是否對借款人做出放款,然而該評比結果也並不能完全等同未來還款的能力。將其套用在金融科技上,可發現資訊不對稱的情況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越發明顯,更可能因此衍生出造假之借款主體,導致所借款項無法索回的問題產生,投資者在投資前應更謹慎查找借款主體的資訊。以此次事件為例,則能從集團資料觀察關聯企業的負責人、董監或持股狀態,得到集團成員資訊後,進一步上網搜尋是否有更多資訊,以免再次掉入了金融騙局的陷阱。

另外,從科技發展角度來看,當科技改變了傳統的金融型態,替金融帶來更多便利性時,是否「科技始於人性」仍然存在?無論以創新或是改變看待 P2P 網路借貸平台,台灣 P2P 產業仍屬於相對早期的階段,未來所需面臨到的挑戰可能比此次案件更嚴重,我們可以從其他國家的先例以及此次事件學習並警惕。但並非所有 P2P 借貸平台都是龐氏騙局,它的存在解決了人們的資金需求,從此角度來看, P2P 借貸平台能帶來正面效益,也有其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看到「保證獲利」、「低風險高報酬」的標語時,絕對得思考其合理性,為甚麼能有如此高的利息?投資的標的是什麼?吸收更多資訊,考慮更多面向,避免讓自己努力存下的積蓄,最後進了詐騙集團的口袋!

TEJ》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台灣經濟新報(TEJ)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台灣經濟新報(TEJ)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