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基金ETF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全球總經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理財商業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消費信用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保險稅制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房產生活 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個字小副述文字一共二十


 
一代梟雄 Intel 如何輸得一敗塗地?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一代梟雄 Intel 如何輸得一敗塗地?

2021 年 4 月 15 日

 
展開

最近,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 INTC-US)似乎流年不利,先是 7nm 晶片再度延期,接著將 6nm 尖端技術外包,一度震驚市場,股價重挫。英特爾獨霸天下的時代要終結了嗎?

一、衰弱的霸主

9 月 15 日,被外界戲稱為「牙膏廠」的英特爾表示,將在 2021 年推出下一代高性能 10nm CPU( 10 nm為 1公尺的一億分之一),比原定的 2019 年中延遲了 2 年。

而 7nm 晶片更是遙遙無期。早前 7 月 25 日,英特爾宣布, 7nm 晶片再度延期,當日股價暴跌 16.24% ,市值一夜蒸發 415 億美元。相比 3 個月前股價下跌約 20% ,至今徘徊在每股 50 美元附近。另據媒體報導,台積電( 2330-TW ) 2021 年將承包英特爾 18 萬片 6nm 晶圓的大單。因為產能不足,英特爾數次對外表示歉意。

日本野村證券隨後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英特爾間接地承認了它不再具備全世界半導體領先的製程。」英特爾 50 年來建立的競爭優勢正逐漸瓦解消溶。英特爾曾以IDM模式稱霸產業,覆蓋整個產業鏈(設計、生產、製造、封裝測試)各個環節,在晶片市場上一路所向披靡。

在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英特爾共設有 15 個晶圓製造廠。每一顆英特爾的處理器、基頻、Wi-Fi和藍牙晶片,都是英特爾自己設計、製造和生產的。而這種橫向擴張、需要大量燒錢的重模式,面對產業垂直分工的浪潮,已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自 2014 年以來,英特爾在 14nm 節點足足停留了 5 年時間。而後英特爾 10nm 工藝製程因良率、產能瓶頸,又延遲兩年面世。這次, 英特爾7nm 工藝製程又延期,驗證了自身「牙膏廠」綽號,給予對手反超的機會。

▲英特爾晶片的進化之路 來源:英特爾 2019 年投資合作大會

目前,台積電、英特爾、三星這三匹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頭馬中,台積電已經能量產 7nm 、 5nm 晶片,其 5nm 晶片將用於最新的iPhone 5G 手機裡;三星也已量產 7nm 晶片,並將在 2021 年量產 5nm 晶片;獨留英特爾望塵莫及。

英特爾與競爭對手的分野日益明顯。

在高度競爭的市場,有人領先,就有人落後。英特爾備受質疑,股價陷入低迷,市值在 2200 億美元徘徊。但自 7 月以來,昔日小弟輝達(NVIDIA, NVDA-US)、台積電、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US)等股價則紛紛昂首趕超。

如今,台積電市值已突破 4300 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製造商。

▲股價數據截至 10 月 7 日,來源:雪球

7 月初,輝達市值歷史性超越晶片老大英特爾,達到 2513.14 億美元,登上美國市值最高晶片巨頭的寶座。截至 10 月 13 日,輝達總市值一路飆漲至 3500 億美元,超出英特爾 1200 多億美元。

多年來與英特爾相愛相殺的AMD,一改IDM(垂直整合)模式, 2008 年賣掉了晶圓廠,輕裝上陣。自 2018 年開始,AMD就聯手台積電。目前,其基於 7nm 製程的Ryzen 4000 晶晶片市數月,不斷蠶食英特爾市場佔有率。

就連與英特爾合作 15 年的盟友蘋果(Apple, AAPL-US)也轉向ARM自主研發晶片,與台積電牽手。9 月 15 日,蘋果最新發布的iPad Air搶先使用的 5nm A14 晶片,正是出自台積電之手。最新數據顯示,來自蘋果Mac的晶片訂單高達 34 億元,占英特爾年度營收比例接近 5% 。

連鎖反應之下,英特爾人事動蕩不斷。

8 月 3 日,英特爾負責晶片製造的首席工程官文卡塔·倫杜琴塔拉(Venkata Renduchintala)宣布離職。年初以來,AI產品事業部總經理Naveen Rao、通訊連結業務部負責人Craig Barratt、負責晶片研發設計的明星架構師Jim Keller,紛紛離去。壞消息接踵而至,市場唱衰之聲不絕於耳。身為時代的巨無霸,英特爾曾經闖過無數道鬼門關,這一次,它能闖關成功嗎?

二、偏執狂的重生

從記憶體轉向微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次生死關頭。20 世紀 80 年代初,日本廠家僅用 10 年時間,旋即引領記憶體產業的風潮。它們以低價、高品質取勝,從英特爾手中奪走了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1984 年中,英特爾業績全面下滑,訂單驟降為零,而庫存還在不斷累積。迷失了方向的英特爾,在死亡的幽谷中徘徊。

然而,高層管理者仍陷在昔日輝煌帶來的惰性中,改革步伐遲遲難以啟動。1985 年的一天,時任英特爾總裁的安迪·格魯夫望著窗外主題公園裡旋轉的摩天輪,向英特爾CEO高登·摩爾問道:「如果我們被踢出董事會,他們找個新CEO,你覺得他會怎麽做?」高登答道:「他會放棄記憶體的生意。」

安迪目光灼灼地盯著他:「我們為什麽不自己動手做這件事呢?」

在這之前,所有人心中,英特爾就等於記憶體。此後,安迪終於下定決心,徹底放棄記憶體。在這次「鳳凰涅槃」中,英特爾斷臂求生,關閉 7 家工廠,解雇 8000 名員工,虧損超過1.8 億美元。

決定轉型的第一年,憑藉著「破壞性創造」思維,英特爾推出了 386 微處理器。1985 年,英特爾研製出 32 位微處理器 80386 ,這款晶片的研製費用超過 3 億美元,在當時是一場豪賭,但它推出後卻大獲成功。

此後,聚焦處理器的英特爾逐步重建業務信心,重新恢復元氣。這場變革,讓英特爾從崩潰邊緣絕地逢生,堪稱商業史上經典的轉型案例。

英特爾逐漸完成了一統江湖的偉業,壟斷了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的處理器市場。巔峰時期,全球CPU市場的 85.2% 都歸英特爾所有。1992 年,英特爾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於 1994 年實現百億美元年營收,從此奠定了在晶片業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此後,憑藉性能優越的 X86 系列,英特爾壟斷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長達 20 多年。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微處理器的代名詞。

遙想當年,英特爾穿越死亡低谷,並在PC時代登峰造極,主要得益於卓越的管理者安迪·格魯夫,一句「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的信念貫穿了英特爾多年的發展史,也贏得了與比爾·蓋茲齊名的光環。

三、行動時代的敗筆

到了行動網路世代,英特爾的失誤,與第五任CEO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脫不了關係。2005-2013 年的 8 年任期中,雖然歐德寧成功簽下蘋果這個大客戶,卻錯過了行動時代的船票,留下英特爾史上的最大敗筆。在這個關鍵階段,以英特爾為首的RISC與CISC較量的局面出現了分化。

RISC和CISC分別代表精簡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和複雜指令集(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是兩種不同的微處理器設計方式。要完成等量任務,CISC晶片比RISC晶片需要更多晶體管,功耗也更大。處理器產業,也由此分化為新舊勢力兩大陣營。

毫無疑問,英特爾是CISC舊王國的開拓者和守護者。經過 10 年奮戰,英特爾打贏了摩托羅拉(Motorola Solutions, MSI-US)等多家RISC處理器生產商,讓「英特爾=電腦晶片」的理念深植人心。這是優勢,也是牽絆。精簡指令集的不斷演進,給英特爾帶來了無窮後患。

在RISC陣營,基於ARM架構的智慧晶片逐漸滲透並壟斷手機、平板電腦、小筆電,英特爾卻難以涉足。

1997 年,英特爾從DEC公司收購了Strong ARM架構,演變出新一代Xscale架構CPU。但遺憾的是,即便耗費近 10 年,投入了 100 億美元,這塊業務依然持續虧損。2006 年,英特爾以 6 億美元,將包括XScale在內的通信和應用處理器業務打包賣給Marvell。就在這一年,英特爾與初代iPhone的晶片訂單失之交臂。

歐德寧事後回憶稱,當時他因蘋果報價過低而拒絕,但並未料到,iPhone的出貨量會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高 100 倍。而在另一個版本的傳聞中,失去訂單的原因在於,英特爾超高的功耗難以滿足iPhone的需求。

失去蘋果,讓英特爾被行動時代拋下成為必然,因為此時的英特爾,還要忙於另一場「世界大戰」。

2006 年,一度成為英特爾自 1985 年以來最狼狽的一年。千年小老弟AMD憑藉超高性價比一躍而起,在CPU市場的占有率一度接近 50% ,幾乎和英特爾打成平手。而3年前,英特爾還占據著 80% 以上的市場。很快,英特爾還以顏色,在同年 7 月推出酷睿雙核處理器,再次將AMD甩在身後,奪回電腦CPU的王座。雖然在與AMD的纏鬥中大獲全勝,但英特爾也因此耽誤了進入行動晶片市場的時機。

彼時,初代iPhone發布,搭載的是三星設計的ARM架構晶片(SoC),高通(Qualcomm, QCOM-US)也發布了首款驍龍晶片驍龍 S1 ,宣告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

但這次,英特爾卻沒能成為主角。

驍龍晶片推出一年後, 2008 年 3 月,英特爾也推出了面向行動設備的Atom系列晶片,起初專為小筆電設計。但英特爾押錯寶,直到四年後,英特爾才終於下定決心將基於 X86 架構的Atom處理器用在手機上。

這時,高通驍龍、聯發科MTK、三星獵戶座等行動晶片群雄並起,都是以ARM架構為基礎。只有英特爾試圖用 X86 架構攻入行動市場,由於散熱差、兼容性差的軟肋,始終不敵以高通為首的ARM處理器。

手機廠商對Atom處理器也支持寥寥。雖然摩托羅拉和聯想( 0992-HK )也曾向英特爾遞出橄欖枝,但均以失敗告終。此後,為攻占平板電腦晶片領域,英特爾大力補貼、燒錢,依然不能與蘋果、高通、三星抗衡。2016 年,英特爾終於宣布停止開發Atom系列處理器,黯然退出行動手機、平板電腦領域。

這時候,行動基頻業務就成了英特爾「最後的稻草」。2010 年,英特爾以 14 億美元收購英飛淩的無線業務,為蘋果提供基頻晶片,順利搭上了 2G / 3G 直通車,並直奔 4G 而去。2017 年,蘋果和高通矛盾激化,雙方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專利訴訟。英特爾一躍成為了蘋果唯一的基頻供應商。

但英特爾並沒有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由於在通信領域專利根基尚淺,英特爾遠遠趕不上一直深耕通信業的高通,研發上力不從心。兩年過去後,英特爾的 5G 基頻依舊沒有著落。但蘋果的 5G 手機卻等不及了,再度投向高通的懷抱。

2019 年 4 月,在蘋果和高通達成世紀大和解後,英特爾宣布退出基頻業務。至此,晶片巨人被迫離開行動晶片的戰場。

四、奔騰的「芯病」

雖然在行動市場慘敗,伺服器晶片市場的挑戰者也來勢洶洶,但英特爾在處理器市場的霸主地位,依然是對手難以在短期內撼動的。自 1970 年代末期,英特爾推出的 8088 處理器被IBM(IBM-US)採用後,以英特爾 X86 架構為核心的微處理器就長期執PC市場之牛耳。

來自Mercury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 Q4 ,在 X86 CPU市場,英特爾占據 84.4% ,AMD為 15.5% ;在伺服器CPU市場,英特爾占比 95.5% ,AMD占比 4.5% 。差距顯而易見,AMD一時半刻尚不能威脅英特爾的霸主地位。

雖然英特爾的CPU堡壘依然固若金湯,尤其是伺服器CPU方面,但圍剿的競爭者並不少。在AI處理器方面,有輝達這樣的勁敵; X86 架構則一直面臨ARM架構的挑戰,如華為鯤鵬和蘋果即將推出的Mac處理器Apple Silicon。英特爾 X86 系列的輝煌,能否在與後起之秀的競逐中延續?

從財報來看,英特爾 2020 年第二財季單季營收 197.3 億美元,與上期相比成長 20% ;調整後每股盈餘 1.23 美元,超出市場預期。

PC業務仍然是英特爾不折不扣的「現金牛」。該業務所處的客戶計算部門 2020 年二季度單季營收 95 億美元,與上期相比成長 7% 。進入 2020 年,新冠疫情刺激遠距居家辦公,個人PC產品需求增加,推動了英特爾業務的成長。Gartner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PC出貨量與上期相比成長 2.8% ,達 6480 萬台。

但 2016 年以來,英特爾就開啟了新的轉型之路,重心逐漸從PC業務向以數據中心的業務傾斜。今年二季度,其數據中心業務營收 102 億美元,與上期相比成長 34% ,在總營收中占比為 52% ,已超過傳統的PC業務。後者的占比已經從原來的 80% 下降到現在的不到一半。

在研發投入方面,英特爾也不遺餘力。過去3年總投入 399 億美元,AMD和輝達加起來才只有 127 億美元。雖然英特爾的 7nm 製程「難產」,但從長期來看,英特爾仍有足夠的資源和實力迎頭趕上。而實際上,英特爾的製程技術並沒有太落後於對手,因為製程節點「灌水」早已成為了產業的行銷手段之一。

比如,英特爾 10nm 工藝的一些指標,甚至比台積電 7nm 還要高;英特爾的 7nm 工藝,更相當於台積電 5nm 工藝。這也是為什麽當AMD用上了台積電 7nm 工藝時,英特爾還在延用 14nm 工藝的原因。恪守遊戲規則的英特爾,一直在跟自己過不去,但摩爾定律可能真的不那麽「香」了。

處理器、數據業務,讓英特爾在短期內依然有穩定的基本盤,確保其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錯過了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英特爾,也正加大對AI的布局,給自己的未來鋪路。

在第六任CEO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的帶領下,英特爾在併購路上狂奔,斥資近 500 億美元布局大數據中心、物聯網、 5G 、無人駕駛、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新技術領域,多元化步伐加速,為日後轉型奠定了基礎。

2016 年 4-9 月間,英特爾破釜沈舟買下 5 家公司,它們是: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工具Yogitech,車載電腦OTA技術公司Arynga,視覺處理晶片新創公司Itseez和Movidus,AI晶片新創公司Nervana。隨即,英特爾單獨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在這一領域展開全方位布局。2017 年,英特爾又以 153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自動駕駛視覺處理公司Mobileye。

但這些努力能否成為英特爾的下一個成長契機,還有待時間檢驗,並且充滿挑戰。

比如,輝達正成為英特爾在AI晶片最強大的對手。當英特爾涉足智能汽車時,輝達已經在汽車智能晶片領域駐足 5 年之久。 2018 年全球人工智慧晶片公司榜單中,輝達穩坐第一把交椅。數據顯示,Mobileye去年營收 8.79 億美元,雖然相比 2017 年的 2.1 億美元成長了 4 倍,但其在自動駕駛晶片領域才占據 1.9% 的市場佔有率。

一代霸主英特爾,為何難再獨領風騷?

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近 10 年來,AMD一直擁有穩固的管理層,跟英特爾死纏爛打。但英特爾卻不斷經歷著巨大的人事動蕩。

2012 年 11 月,CEO歐德寧宣布退休後,英特爾的權杖落入科再奇手中。迫於前任向行動晶片轉型的初敗,科再奇決定採取激進的人事策略,徹底打破英特爾內部傳統的晉升模式。他先引入了一批「空降兵」高層(如高通執行副總裁倫杜琴塔拉),把COO、CFO換一遍,以全力向行動和物聯網轉型的名義,撤換大批PC業務元老; 2016 年開始,他再向PC業務老員工開刀,前後裁掉近 4 萬人,引爆了員工的不滿情緒。

雖然英特爾內部管理高度僵化,但組織架構上的大動干戈,並沒有換來組織和戰略上的活力:在製造上堅持IDM模式;晶片仍祖傳 X86 架構。

一邊,行動新業務在慘烈競爭中上不去;另一邊,還要靠PC老業務續命。結果 2018 年,科再奇因性醜聞被掃地出門的背後,全是高層內鬥不止的濃重氣息。今年,科再奇之後匆忙上任的羅伯特·斯旺已履職一年,但英特爾營收成長下滑勢頭不減,中美關係和疫情更是帶來不確定性。要知道,在 2019 年英特爾 720 億美元的營收中,中國貢獻了 28% 。

「現在已經不是屬於英特爾的輝煌時代。」英特爾CFO喬治·戴維斯曾承認,英特爾已經落後多家競爭對手,追趕至少需要兩年。

英特爾當然會奮力追趕,但對手們顯然也不會原地踏步。因此,即便底氣依然夠厚,已經不斷錯過機遇、陷入被動的英特爾,真正被逐出時代舞台,也是不無可能的事。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