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線材規格不一,iPhone 難適用!USB-C 還有哪些改進空間?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線材規格不一,iPhone 難適用!USB-C 還有哪些改進空間?

2021 年 11 月 26 日

 
展開

USB-C 會如此混亂,每個品牌都有責任。

如果說 iPhone 上有哪些缺點可以勸退用戶,除了拿不出手的 18W 快速充電以外,陪伴了無數 iPhone 用戶的 Lightning 接口可以說 “ 功不可沒 ”。儘管從推動產業進步的角度看,Lightning 接口在剛剛誕生的時候確實有不少創新且實用的設計,比如接口本身支持正反盲插,接口公頭上也取消了直接暴露的活動觸點,讓接口本身更經久耐用。

但很顯然,這個誕生於 2012 年的接口在 2021 年已經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了。容易氧化的觸點、停留在 USB 2.0 時代的傳輸速率,再加上來自 USB-C 的挑戰,對大多數用戶來說,更快、更耐用、更開放而且更便宜的 USB-C 接口,才是真正屬於未來的 USB 接口。再加上不少蘋果(Apple, AAPL-US)產品都已經轉而使用 USB-C 接口,iPhone 改用 USB-C接口的討論熱度近幾年也越來越高。

前段時間,歐盟一項統一手機接口的提案,讓廣大 USB-C 推崇者看到了 iPhone 改用 USB-C 的希望:歐盟委員會希望強制要求手機和小型電子設備品牌採用通用充電方案,而這個通用充電方案不是其他接口,正是被寄托了無限希望的 USB-C。

儘管我自己也希望 iPhone 改用 USB-C 接口,但在這裡仍要向大家潑一盆冷水。歐盟委員會之所以想推進充電接口統一,其最初目的是讓充電器可重複使用,也希望減少電子垃圾的數量。但我們知道,並非所有設備都有條件使用 USB-C 接口,因此這項規定更多地仍是限制充電器上的接口,而不是手機本身的接口。

在 USB-C 浪潮的影響下,不久的將來我們也不能排除蘋果改用 USB-C 接口的可能性。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蘋果對歐盟這項規定表示反對前,另一個組織卻搶先跳出來反對 iPhone 改用 USB-C 接口。而真正有意思的是這個搶先跳出來表示反對的並非蘋果 Lightning 生態的積極推進者,反倒是 Lightning 的 “ 一生之敵 ”,USB-C 接口的標準制定者 USB 開發者論壇(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

前段時間,USB-IF 主席發表了文章,以「技術標準」「通用性」兩個角度帶頭反對歐盟將 USB-C 定為手機的通用接口。問題來了,USB-C 這個從誕生之初就代表著未來、通用的接口,為何一夜之間變得 “ 不適合 ” 了?

相同 USB-C,不同的標準

首先,考慮到歐盟相關規定的遲滯現象,這個被選定為通用接口的 USB-C 一定趕不上一年一度的 USB 接口升級。

比如在最新的 USB-C 標準中,電源的供應上限已來到了驚人的 240W,數據傳輸的速率也有所提高。但由於標準制定的遲滯現象,這些正在推進的全新標準註定不會出現手機通用接口的規定中。這不僅給了手機品牌一個讓手機接口與現行標準脫節的理由,同時也會影響 USB-C 相關接口的授權費用,這對於 USB-IF 來說得不償失。

常見的手機快充功率就是最好的例子:USB-IF 曾明確規定 PD 充電的標準格式,但手機品牌在實際操作時,往往僅支持最低限度的 PD 充電,與此同時大力發展受自己控制的高功率私有制式,從而在 PD 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技術和專利壁壘,打造自己的生態。

其次來談談通用性的問題。高度通用的 USB-C 接口可同時傳輸電源、影片畫面和數據,從好的方面看,這樣三合一的接口可以用一根線代替品字電源線、DP/HDMI 和常規的 USB 數據線。但問題是在成本的限制下,幾乎沒有品牌會主動超額提供全功能的 USB-C 數據線,導致用戶幾乎沒有辦法單憑外觀判斷一根線到底能不能用。

過去我們只要通過外觀就能輕鬆分辨出哪條線可以給手機充電,哪條線能用來連接螢幕,什麼線傳輸速度快可以用來連接硬碟。但在 USB-C 時代下:一條 USB-C 數據線恐無法傳輸影片畫面,不能用來連接螢幕;也可能不支持滿功率 PD 充電,只能給手機 5W 慢充;更有可能跑的還是 USB 2.0 標準,硬碟讀取速度堪比某些網路硬碟的免費下載。

想解決這個問題,用戶要麽分門別類給數據線兩端貼上標籤,要麽斥巨資為所有 USB-C 設備配備高價的雷電全功能線。正因為 USB-C 接口背後的種種可能性,USB-C 需要面對過去從未出現的 “ 能插進去但不能用 ” 這種局面。 考慮到現在還有不少包括 iPhone 在內的旗艦手機使用的是 USB 2.0 傳輸標準,將 USB-C 定為手機通用接口只會影響 USB-C 接口自己的口碑,讓原本參差不齊的 USB-C 接口體驗變得更加不堪。

為什麼手機不應該都用 USB-C?

而這種接口與功能割裂的現象,也是我不認為所有手機都應該配備 USB-C 接口的原因。當然了,我並沒有反對 USB-C 接口的意思,在過去 3 年內,我已陸續將大多數電子設備更新為採用 USB-C 接口的版本。可以用同一根線直接連接耳機、相機、電腦、螢幕和硬碟的體驗也確實很不錯。

但想要實現這種設想中的通用 USB-C 接口,背後的成本卻高得嚇人。在 USB-IF 的設想中,我們不需要最 USB-C 線纜作區分,只要接上就能用。只不過在實際應用中,不同設備所採用的 USB-C 格式千差萬別:

  • 買耳機時隨附的 USB-C 線只能用來給耳機充電,甚至連數據都不能通過
  • 買相機時配的 USB-C 線可以傳輸數據和充電,但只支持 10Gbps 的速率和 5W 的功率
  • 螢幕配的 USB-C 線速率能跑 20Gbps,但最高只能給電腦提供 65W 的電源,硬碟陣列的線速度雖然快,但卻不能作為雷電被動線使用
  • 即使一根 USB-C 的線纜在功能上沒有任何故障,但因格式不同,沒有人能保證它能應用於任何兩款 USB-C 設備之間

換句話說, 單一物理形態的 USB-C 接口已經無法代表千差萬別的 USB-C 協議和生態。就像我們不應要求所有安卓手機品牌都使用相同的原生安卓界面一樣,一個簡單的 USB-C 不會是所有手機充電接口的最優解。

直白點說,就某些手機的接口速度,它們不配使用USB-C。

USB-C還有哪些改進空間?

作為通用接口,USB-C 自然有自己的優勢,但身兼多職的 USB-C 接口也同樣敗在了 “ 多樣性 ” 與 “ 實用性 ” 的矛盾中。不可否認的是,未來 USB-C 還將繼續身兼多職,成為新時代的通用串行接口。但在 USB-C 一統天下的同時,一些基礎的外觀劃分在我看來很有必要。

在我看來,USB-C 接口的標準不應局限在接口公母頭,同時也應該對接口外部作出相應的規定,並用接口外部的形狀來區分,某些線纜是否通用。只能以小功率傳輸電源的線纜無法接在大功率設備中,只能傳輸數據的線纜也不能插到螢幕的顯示接口上,而功能最全的雷電 3 線纜接口限制最小,可以插進所有 USB-C 接口中。

除了用接口形狀作區分外,USB-IF 也可以對 USB 接口的標識作出更加清晰,讓用戶能更好地區分不同 USB-C 線纜的實際功能。只要 USB-C 接口的生態不再割裂,手機品牌改用 USB-C 接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