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 Youtuber 在拆解 iPhone 13 時發現,一旦更換手機螢幕,系統會彈出 “ 無法驗證此 iPhone 螢幕是正品 ” 的通知,還會提示 “ 面容 ID 不可用 ” 。國外知名科技媒體 iFixit 認為,iPhone 13 的螢幕硬體資訊與軟體系統進行綁定,想要正常更換螢幕,可能需要透過蘋果(Apple, AAPL-US)的官方售後。
根據蘋果官網給出的資訊,中國 iPhone 13 系列螢幕的維修價格,最高可達 2,559 元(人民幣,下同)。這意味著若一般用戶意外摔壞了螢幕,維修費用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事實上,蘋果已經不是第一次對手機內部的硬體做出這樣的限制了。早在 2017 年發布 iPhone X 時,蘋果就對其內部電池做出限制,使得用戶不能在官方以外的渠道隨意更換。
去年的 iPhone 12 系列上,蘋果更是對主板的各個模組進行限制,即便是將 2 台全新的 iPhone 12 主板互換,也會導致大量的功能無法使用。
▲ iPhone 12 更換主板後產生大量系統報錯(截圖自 YouTube)
如今就連手機硬體中最容易損壞的螢幕,也被蘋果套上了一層 “ 枷鎖 ” 。不僅如此,近年來,微軟(Microsoft, MSFT-US)、Google 等科技大廠也加入了蘋果陣營,聯合反對用戶透過非官方渠道維修電子產品。話說,科技大廠們為什麼要阻止用戶到第三方維修商維修?
售後維修,科技廠商們的 “ 小算盤 ”
儘管蘋果一直聲稱沒有在維修服務中獲利,然而根據知名蘋果資訊網站 Above Avalon 估算, 2017 年蘋果 AppleCare 業務的收入達 40 億美元,占蘋果服務收入 13%,遠超過 iCloud 和 Apple Pay 等業務。同時,毛利率達到了驚人的 60%。
▲ AboveAvalon 網站對蘋果各業務收入的估算
可以看出,即使維修服務本身不賺錢,用於延長保修的 AppleCare 業務的收入依然十分可觀。更可怕的是,或許科技廠商根本不希望用戶手裡的電子產品能被修好,因為延長老產品的使用壽命必然會影響到新產品的銷售。
2017 年,蘋果被曝透過軟體更新的方式刻意讓 iPhone 6 等老機型速度變慢,這也就是後來俗稱的 “ 蘋果降速門 ” 。在輿論壓力之下,蘋果最終道歉,並下調部分老機型更換電池的價格作為補償。
然而,蘋果 CEO 庫克在 2019 年一封致投資者的信件中承認,老機型低價換電池活動影響了新 iPhone 的銷量。可見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壽命,促使用戶盡快更換手中的老產品,有利於科技廠商們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一條最簡單的路徑就是:透過提高損壞設備的維修成本,來降低用戶維修的欲望,促使用戶購買新的產品。當然,這些廠商限制第三方維修,也有著明面上的 “ 正當理由 ” 。
2019 年,蘋果一位高層曾在回應維修相關問題時表示,iPhone 的技術含量太高,普通人在沒有經過特殊培訓的情況下無法進行維修,甚至可能會引發危險。
▲ 維修不當可能導致手機起火(截圖自 bilibili)
同時,第三方維修商的維修品質也難以保證。部分維修商唯利是圖,利用低劣配件 “ 以次充好 ” ,不僅修不好,還可能引發二次故障,白白浪費用戶的時間和金錢。要提高第三方維修商的維修品質,需要對他們的維修人員進行培訓,這就意味著要公開產品的原理資訊和設計圖紙,導致產品技術的泄露。
如今,以假亂真的仿製蘋果產品屢見不鮮,若再有官方設計圖紙的加持,想要完美覆刻一模一樣的產品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任何廠商都不希望看到仿製品在市場上橫行,更何況產品技術還可能泄露給競爭對手。因此限制第三方維修,似乎也就變得 “ 合情合理 ” 。
不去官方售後,因為實在太貴
誠然,按照蘋果等科技大廠的說法,前往第三方維修商進行維修確實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但官方售後過於昂貴的價格,才是讓用戶望而卻步的 “ 元兇 ” 。以蘋果最新的 iPhone 13 系列為例,其螢幕的保外維修價格至少要 1,699 元,相當於新機價格的 1 / 3。
▲ iPhone 13 系列的螢幕保外維修價格。截圖自蘋果官網
若手機還有其他的損壞,保外維修價格至少要 2,899 元,這已經超過了部分國產旗艦手機的起步價。當然,不想支付如此高昂的維修費用,還可以選擇蘋果為用戶 “ 精心 ” 準備的 “ AppleCare 服務 ” 。
目前,這項服務在 iPhone 13 系列上的起步價為 648 元人民幣/年。購買後,可享受每 12 個月最多兩次意外損壞保修服務。只是對於螢幕或玻璃背板損壞,蘋果在每次維修時還要額外收取 188 元的服務費,其他損壞甚至需要收取 628 元。因此,即使是購買 AppleCare 服務,用戶仍可能需要花 1,000 元人民比左右的價格更換螢幕。
此外,蘋果官方維修的速度,也很難讓人滿意。實際上,維修本身對於廠商來說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一方面需要花費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如果修不好還可能遭到用戶的投訴。因此官方售後通常都採取 “ 以換代修 ” 的做法:線上下門市收取故障品,直接寄回工廠更換損壞的零件。這就導致用戶可能有將近一週的時間都無法使用自己的手機。
▲ 蘋果對螢幕維修時間的描述(截圖自蘋果官網)
不僅如此,中國許多二三線城市並沒有蘋果的授權線下門市。要想透過官方渠道進行維修,只能選擇寄修,這樣一來,運輸上所花費的時間更是無法把握。在這個 “ 機不離手 ” 的時代,沒有手機你讓人怎麽活?相比之下,普通的第三方維修商不僅在各大縣市的街頭隨處可見,而且幾個小時即可完成更換螢幕等簡單的維修工作。然而,這樣快捷又廉價的第三方維修,在蘋果等科技大廠的重拳出擊下,又能堅持多久?
“ 維修 ” 的權利,應該在消費者手裡
2015 年,中國交通運輸部對《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進行了一次修訂,在第五條內容中增加了 “ 托修方有權自主選擇維修經營者進行維修 ” ,以及 “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指定維修經營者 ” 等相關描述。如果只是修補一條輪胎,也要被汽車廠商強制到官方售後進行,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不合理的。那麽,與大眾消費者更為接近的電子產品維修,又為何逐漸被科技廠商所掌控?更可怕的是,它們還用各種理由,讓消費者覺得這個規定是理所應當的。
所幸的是,這個問題並沒有被忽略。2021 年 6 月,美國紐約州參議院率先透過了電子產品維修權益法案。隨後,美國政府頒布了一份行政命令,要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起草新規定——製造商不能限制消費者自行或在第三方商店維修產品。在大西洋另一側的歐盟,也以綠色環保的名義,介入到這場 “ 維修權運動 ” 當中: 2019 年底,歐盟議會透過了相關規定,要求電子製造商要在 2021 年後,向專業維修人員提供官方配件。歐盟此舉目的在於提高損壞手機的維修率,從而降低用戶購買新機的欲望,以減少電子垃圾。
這些努力並沒有白費,今年 10 月初,原本反對維修權的微軟承諾將積極研究維修權問題,並同意在 2022 年底前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維修選擇。而在中國,由於電子製造業的強大,大量的電子零件在市場上流動,第三方維修商可以輕易獲得或仿造電子產品的各種維修配件,從而使 “ 維修 ” 這件事變得十分便捷。因此,一直享受著維修權的中國消費者,並沒有意識到維修權自由的問題。
但去年以來,由於蘋果在 iPhone 12 硬體上的層層限制,以華強北為代表的中國第三方維修商們已無法輕易維修了,伴隨著科技廠商們對電子產品維修的步步緊逼,第三方維修商很可能迎來寒冬。假如真的有一天,第三方維修商全部消失,科技廠商壟斷了電子產品的維修,那麽用戶在面對損壞的手機時,就只能選擇官方售後進行高價維修,或是直接加錢換新。
也許正如網友所說: “ 雖然我會選擇官方的高品質螢幕,但你不能阻止我低價維修的權利。 ” 總之,反壟斷也好,低碳環保也罷,不管以什麼樣的名義,維護維修權,終究是對消費者有利的。
“ 維修 ” 的權利,本來就應該在消費者的手中。
參考文章
- Right to Repair | Wikipedia
- iPhone 13 Pro Teardown | iFixit
- The Apple Services Machine | Above Avalon
- Apple Tells Congress You’ll Hurt Yourself if You Try to Fix Your iPhone | vice
- 巨頭們正在慢慢剝奪你維修的權利 | 差評君
- 天價維修?計劃報廢?看完蘋果發表會,誰偷走了我們的維修權?| 牛頓頓頓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