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Nissan
2024 年的倒數第二個週一,日本的日產汽車(Nissan)宣布和本田汽車(Honda)簽署備忘錄,兩家車廠準備在本年(2025 年)年初合併,成為更巨大的日籍汽車集團。
因為三菱汽車(Mitsubishi)的加入,部分媒體表示是「三家日本車商」合併。實際上,日產汽車持有三菱汽車約四分之一的股權,使得三菱的加入應被詮釋為日產汽車子公司的加入。因此,此項決定還是「兩家日本車商」的合併。
資料來源:Nissan
日產汽車與本田汽車的目標:2026 年 8 月
根據日產汽車在 2024 年平安夜發出的聲明,日產汽車將與本田汽車成立一間聯合控股公司,成為一家年收入超過 30 兆日圓、營業收益超過 3 兆日圓的巨型集團。
以下是按照日產汽車新聞稿所整理的需知事項:
資料來源:Honda |
|
策略 | 日期 |
尋求企業整合的可行方向 | 2025 年 1 月 |
履行攸關企業整合的最終協議 | 2025 年 6 月 |
日產汽車、本田汽車舉辦特別股東大會,批准合併案 | 2026 年 4 月 |
日產汽車、本田汽車從東京證券交易所下市 | 2026 年 8 月 |
新的控股公司於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
雙方在記者會的表態,實際上已確定 2025 年 1 月待辦的「尋求企業整合的可行方向」,因此,接下來的半年,雙方會細雕「最終協議(Definitive Agreement)」,以利 2026 年的特別股東大會投票。若投票結果順利,新的公司將於 2026 年 8 月上市,本田汽車、日產汽車將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下市,成為歷史。
不分國籍:不只日本人,還有德國人、美國人
日產、本田、三菱的合併其實是不情願的行為。
中國政府大力扶植中國車廠,鼓勵中國車廠在國內進行淘汰賽後,進軍國際。中國的這類產業政策使得同為造車業的日產、本田、三菱必須整合企業資源,合併成同一間公司,與進軍國際的中國車廠一同競爭,例如深圳的比亞迪。
日本人與日本車廠並不孤單。中國車廠的價格戰、產銷戰並不針對任何一國,因此,美國的特斯拉(Tesla)、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福特(Ford),或者德國的保時捷(Porsche)、賓士(Mercedes-Benz)、寶馬(BMW)、福斯(Volkswagen),皆很有可能在未來進行併購、整合的戰略,因應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
資料來源:Statista
自 2024 年第 4 季度,在電動車產量方面,中國的比亞迪已超過美國的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造車廠。比亞迪的崛起不僅影響特斯拉,也使得同為美國車廠的福特必須裁員,縮減開支。福特在去年 11 月表示,將自 2027 年前開始裁員,裁員地區集中在德國、英國,約佔今日全球僱員的 2.3 %。無獨有偶,德國的福斯汽車也在同時間宣佈,要在德國裁員 35,000 人。
換句話說,因為中國政府對中國車廠的補貼政策,德國汽車工人將會失業。這就是國際貿易最奧秘之處:北京的政策將使柏林的工人下崗。
不分產業:不只汽車,還有鋼鐵、船舶
日產、本田、三菱在 2024 年對日本汽車業做出重大改變,並不是因為心血來潮,而是因為中國政府補貼中國電動車業的產業政策確實奏效,壓縮到日商(乃至於美商、德商)的利潤空間。
無獨有偶。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並不只限於汽車業,還包括鋼鐵業與船舶業。近月,日本鋼鐵(Nippon Steel)希望併購由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於上世紀成立的美國鋼鐵(U.S. Steel),甚至不惜一狀告上美國政府。其核心原因亦和中國有關。
由於中國房地產供給過剩,導致興建房屋的需求下降,間接抑制鋼鐵、混凝土的需求。因此,中國的鋼鐵業必須將多餘產量外銷,將庫存變現。中國政府被迫補貼中國鋼鐵業,讓中國鋼鐵業的外銷成本下降,因此日本鋼鐵與美國鋼鐵團結一致,抵抗中國的鋼鐵。
然而,拜登政府否決日本鋼鐵併購美國鋼鐵的收購案。美國鋼鐵的執行長大衛.柏瑞特(David B. Burritt)對此撰文表示:
我們在中國的競爭對手正和我們一樣,盡可能地關注本交易案。他們希望此案失敗。這個交易案能使我們工人的工作更有保障,我們的顧客能更好地被服務,而且,中國在全球鋼鐵產量的主導地位將會被削弱。
(Our competitors in China are paying as much attention to this transaction as we are, and they are hoping it fails. With this deal, our workers’ jobs would be more secure, our customers would be better served and China’s domination of global steel production would be weakened.)
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
從日本車廠於 2024 年聖誕夜的合併,再到差點發生相同模式的鋼鐵業,世界正在經歷中國產業政策所引發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各國的跨國企業將因為國際貿易的重塑,進入盤整期。
或者,我們可以期待,日產、本田、三菱的合併案只是開始,日本最大的車廠——豐田汽車(Toyota)——在未來勢必得採取應對措施,避免被中國的比亞迪淘汰。
【參考資料】
- 「Mitsubishi Motors Acquires Its Own Shares from Nissan」,2024 年 11 月 7 日,Mitsubishi Motors。
- 「Ford to cut 14% of European jobs, blaming EV shift and rising competition」,2024 年 11 月 20 日,CNBC。
- 「VW reaches union deal to cut 35,000 German jobs after grueling talks」,2024 年 12 月 20 日,CNBC。
- 「China Wants This Deal to Fail. Don’t Let That Happen」,2024 年 12 月 22 日,New York Times。
- 「Nissan and Honda sign MOU to consider business integration」,2024 年 12 月 23 日,Nissan。
- 「Nissan and Honda sign MOU to consider business integration」,2024 年 12 月 24 日,Honda。
- 「BYD Pulls Ahead of Tesla to Become Largest EV Maker」,2025 年 1 月 3 日,Statista。
【延伸閱讀】